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的精华,是我们文化由来之根,更是文化创新之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上,我们取得了显着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实际的困难。如何走出“保护——开发——破坏——再保护——再开发——再破坏”的怪圈?如何准确把握“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作为民族智慧结晶的文化遗产,对它的保护与传承同样需要智慧。由此,从2010年第28期开始,中国经济周刊特邀裴钰先生撰写“文化遗产开发难题”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是“十一五”时期多数地方区域发展的微观典型,交错着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博弈冲突,折射着经济增长方式的尴尬困境,深藏着社会民生的彷徨忧患。

  文化遗产面积不大,经济总量有限,却是蕴含巨大影响力的区域品牌,由此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府治理水平的缩影。痛定思痛,文化遗产开发面临着改革转型的巨大压力。

  2005年6月15日,澳门历史旧城区成为中国第31个世界文化遗产。与众多内地城市不同,澳门的“古城区改造”、申遗、保护,并未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并在申遗成功后的短短5年中,真正实现了旅游、民生、经济转型的“三赢”发展。澳门世遗,由此成为中国文化遗产开发的经典案例。它告诉我们:申遗和文化遗产保护可以不拆迁,也可以很便宜,而且效果也不差。

  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成为举债申遗成功后,该怎么办?

  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荣膺“世界自然遗产”,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的荔波县,作为遗产所在地之一,旋即被媒体披露其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为了申遗,地方举债约2亿元。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天津小洋楼,是中国近代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具时代特色的建筑遗产群,承载着100多年来中国文明走向全球化、多样化的历史足迹。

  金融危机严冬回暖,人民币升值寒秋骤降。今年1-9月,浙江省累计出口1329.8亿美元,出口规模居全国第三,排在广东、江苏之后。浙江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浙江(杭州)的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战略挑战。

  明年就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辛亥百年大庆的庆典和纪念活动,由于辐射全球华人世界,所以,从今年起便广受海内外舆论的关注。武汉、中山、广州和南京等地,基于和辛亥革命血浓于水的历史渊源,藉此百年纪念的历史契机,欲面向海内外,实现地方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当地城市形象和品位。

  长期以来,由于复杂的时代背景,以及滞后的理论创新,长城现行的保护理念和开发思路,与世界遗产模式较多相悖,致使各大长城景区陷入保护和开发的“双误区”,深层次的开发潜能处于昏睡状态。

  曹操高陵的保护和利用,充满着新中国建国以来罕见的传奇性,发自多个学科的学术争鸣,源于不同利益群体的发展诉求,一场文化旅游领域的“吉利沃尔沃式”的项目大战,踏波逐浪,沸反盈天。

  丽江1997年12月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此创造了世界遗产保护和开发的“奇迹”。但近13年来,丽江的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提速。遗产开发的深层次矛盾已无法回避,直接威胁着丽江古城的可持续利用,未来20年,丽江告急!

   张家界的个案研究,业界往往避之唯恐不及。谈开发运营,*ST张家界无疑表现太差;谈遗产保护,张家界景区又因黄牌警告和天梯事件,饱受批评。但笔者认为,研究失败比研究成功更为重要。张家界的壮美河山,其实也是改革中国的沧海桑田。

  从1996年起,黄山(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八达岭长城、峨眉山(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等世界遗产,纷纷以不同方式进入资本市场。14年来,“文化遗产股”成为资本市场上旅游板块的排头兵,特别是八达岭长城,于港交所一进一出,引发了众多猜测。

  近十年来,我国每一轮文化遗产的开发浪潮中,各地无不激情沸腾,高歌跃进,但种种死结羁绊破解乏术。五台山,依然难免两难困局——文保的成本不堪重负,和其收益不相匹配;利用市场配置资源,但囿于管理机制蹒跚难行。五台山应该从跃进的狂喜中,尽快回归理性,未雨绸缪,如何走出遗产开发新的路径,才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2010年,或许是中华餐饮老字号的悲情之年,6月,北京前门大街,爆肚冯、年糕钱、羊头马等北京“老字号”小吃纷纷撤店,兵败如山倒。同时,部分老字号在淘宝网上线,商业现实的窘境,迫使它们转战电子商务,以求生天。众多老字号焦头烂额,苦苦挣扎,唯独北京全聚德,早在2007年就已A股上市,其融资模式被树为行业标杆。于老字号一派愁云惨淡之中,全聚德的光鲜绝无仅有,却也分外孤独。

  中国目前进入了“后世界遗产时代”,世界遗产的申报与审批,是“前世界遗产时代”的核心要务;合理利用则是“后世界遗产时代”的核心问题。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北京故宫,近年来深陷“肥胖症”的苦恼,每年接待游客总人次屡创新高,几近不堪重负。故宫的现实折射出北京文化旅游的结构性矛盾:局部开发过度与整体开发不足同存,资源消耗过大和资源浪费严重并举,景点收益的微观计较过多,区域发展的战略考量过少,“十二五”期间,北京的文化旅游亟需根本转型。

  裴钰,人文学者,作家,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研究,在名人故里经济、文化遗产利用和中国海洋历史研究等方面,均有创新研究,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

关于我们 | 组织机构 |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客户服务 | 周刊动态 | 招贤纳士 | 通告栏 TOP △  
Copyright China Economic Weekly Limited 2011. ICP备案号:京ICP备050647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