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航天员衣食住行大揭密!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内部长这样

我国的航天事业,历经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凝结着无数人的汗水与心血。近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一件件展品凝结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来的探索创新,背后更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心血与智慧。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北京报道

逐梦寰宇问苍穹。

我国的航天事业,历经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凝结着无数人的汗水与心血。近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成就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展,一件件展品凝结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来的探索创新,背后更是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心血与智慧。

航天员在太空如何生活和工作?中国空间站里边长什么样子?航天科技如何走进国民生活?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该展,探寻中国航天诸多“天上黑科技”。

(中国空间站1︰4模型和天和核心舱1︰1模型。)

(中国空间站1︰4模型和天和核心舱1︰1模型。)

天和核心舱作为中国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也是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具备开展交会对接、转位与停泊、乘组长期驻留、航天员出舱、保障空间科学实验等能力。

(空间站交会对接装置)

(空间站交会对接装置)

走进核心舱内部,舱内配置的工作区、睡眠区、就餐区、锻炼区等多个区域清晰可见。

值得一提的是,在太空环境里实现氧气和水等物质“自产自销”,要经历理论到技术再到工程的完整论证,其难度不亚于“把一个小型工厂搬到天上”。航天员长期安全驻留的背后,是复杂的再生生保系统,它让中国空间站实现了航天员在轨环境资源的再生利用。

神舟十二号和神舟十三号两个乘组驻留期间,天和核心舱的再生生保系统为航天员提供良好的载人环境,满足航天员在轨的物质代谢需求。

目前,该系统的六大再生系统已在轨稳定运行700多天,包括水和氧气的再生,二氧化碳的收集、浓缩、还原等,在中国空间站里几乎一次完成,让中国空间站实现氧气资源100%再生,水资源闭合度提升到95%以上,每年减少上行补给6吨。

(尿处理装置可以将航天员排出的尿液回收再处理成饮用水和电解制氧,这项技术大大降低了通过货运飞船上行携带航天员饮用水和氧气的需求量。)

(尿处理装置可以将航天员排出的尿液回收再处理成饮用水和电解制氧,这项技术大大降低了通过货运飞船上行携带航天员饮用水和氧气的需求量。)

1

(天和核心舱内部的部分科学实验机柜)

(天和核心舱内部的部分科学实验机柜)

目前,中国空间站里的科学实验机柜已经达到16台,每台实验柜都是一个小型太空实验室,可以支持开展单学科或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

(天和核心舱内的可折叠航天餐桌上摆放着各类太空食品,比如宫保鸡丁、马蹄滑虾球、猪肉白菜水饺、桂花粥、橙汁和红糖糍粑等。)

(天和核心舱内的可折叠航天餐桌上摆放着各类太空食品,比如宫保鸡丁、马蹄滑虾球、猪肉白菜水饺、桂花粥、橙汁和红糖糍粑等。)

(每位航天员的睡眠舱内都有一个圆形窗口,可以看到地球和太空样貌。)

(每位航天员的睡眠舱内都有一个圆形窗口,可以看到地球和太空样貌。)

(航天员的飞行手册)

(航天员的飞行手册)

(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连接梦天实验舱和神舟载人飞船。)

(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连接梦天实验舱和神舟载人飞船。)

【舱外航天服 (红) 和舱内航天服(蓝)】

【舱外航天服 (红) 和舱内航天服(蓝)】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出舱活动使用了新的舱外航天服。新一代飞天舱外服寿命长、可靠要求高,工效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出舱活动时间显著提升,还具备更佳的在轨测试维修能力。目前,舱外服的重量为130公斤。

合身的舱外服是出舱活动顺利圆满的关键,它就像人形飞船,充上一定压力后,保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抵御外太空的高低温、真空、强辐射等。

(头盔是舱外服的一个重要部件,它可以为航天员的面部营造舒适、安全的密闭大气环境,科技含量极高。在研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攻克了材料、工艺、功能设计等难题。)

(头盔是舱外服的一个重要部件,它可以为航天员的面部营造舒适、安全的密闭大气环境,科技含量极高。在研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攻克了材料、工艺、功能设计等难题。)

(“飞天战袍”的细节)

(“飞天战袍”的细节)

(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载人飞船中的压力应急救生装备,一般在待发段、上升段、返回段、变轨、交会对接过程中或飞船出现压力应急时使用,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

(舱内航天服是航天员在载人飞船中的压力应急救生装备,一般在待发段、上升段、返回段、变轨、交会对接过程中或飞船出现压力应急时使用,为航天员提供生命保障。)

(巡天空间望远镜)

(巡天空间望远镜)

据介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间望远镜是中国空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2024年前后发射升空,将成为新的全球旗舰级太空望远镜。

CSST主镜口径达到2米,焦距28米,兼具大视场和高像质的优异性能,巡天模块效率是哈勃空间望远镜的300倍,将用于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和太阳系天体等方面的前沿研究。

(本文图片均由《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贾璇摄)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