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人民币的积极而冷静——摆脱美元依赖需要新路径

国家外汇管理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在中国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的占比,已从2010年的接近零升至今年3月底创纪录的48%,而同期的美元份额则从83%降至47%。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国家外汇管理局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在中国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中的占比,已从2010年的接近零升至今年3月底创纪录的48%,而同期的美元份额则从83%降至47%。

有评论指出:“人民币在中国跨境交易中的使用首次超过美元,这是中国减少对美元依赖过程中跨过的另一个里程碑。”如此态势说明什么问题?至少三个层面:第一,它反映了中国言而有信的国际形象已获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所以敢于接受人民币;第二,它反映了中国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使得国际社会越来越离不开中国,所以愿意接受人民币;第三,美国肆无忌惮地把美元当成攻击对手的武器,令世界清晰地意识到,美元信用已不同往日。难怪美国有学者认为,美国想跳出困境,但其所用方式却是自己给自己制造更大的困境。

有人说,人民币早晚会取代美元成为国际重要的储备货币。真会这样?其实,这样的认知存在偏差。偏差在于观念太旧。当然没必要阻止和反对贸易伙伴把人民币当成自己的储备货币,但我们绝无愿望效仿美元,更不会把储备货币地位当成掠夺他人、向他国收取“铸币税”的工具。美元霸权早已被世界深恶痛绝。

所以,看待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必须要有重构 “多极化国际货币体系”的眼光,而这个进程实际已经开始了。其中最重要的观察点并非人民币,而是世界各国试图通过“数字货币”构建“区域货币”的努力。实际上,欧洲、中东、南美、亚洲都已开始讨论和研究这方面的可能性。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在“数字货币”尚无结论之时,我们更多采用的是更能体现“平等互利”的货币结算方式:与双边贸易活跃的国家实施“货币互换”,你用我的货币来我们国家进口商品,我用你的货币去你们国家进口商品。

比如4月初,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表示,马来西亚央行已经开始与中国讨论,让两国贸易可以用林吉特和人民币结算。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似乎都愿意尝试这样的方法,不仅和中国贸易用这样的方法,而且和其它国家之间彼此的贸易似乎也在探索这样的方式。比如,巴西和阿根廷之间。

货币是重要的主权符号,对他国货币的尊重,实际也体现了对他国主权的尊重。在这种相互尊重主权与货币的前提下,贸易的方便程度是否会越来越强?至少,人们会愿意付诸更多的努力。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