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芯片企业的火与冰:国产替代拉涨业绩,消费电子砍单腰斩利润

2022年芯片企业业绩可以用“冰火两重天”形容,一方面,2022年消费电子领域芯片设计企业业绩大幅下滑,纷纷向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拓展细分市场;另一方面,芯片公司设备企业受国产替代影响,业绩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 | 北京报道

“2022年公司芯片研发力度和订单,同比2021年有一定幅度下滑。”4月21日,上海一芯片企业研发人员林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22年,受消费电子行业需求疲软等因素影响,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下滑,传导到上游消费类芯片设计企业,拉低了业绩增长幅度。

而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下滑,也导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同比出现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3241.9亿块,同比下降9.8%,这是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下滑。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梳理芯片龙头2022年业绩发现,韦尔股份(603501.SH)、卓胜微(300782.SZ)、华天科技(002185.SZ)等公司净利润同比不同程度下滑。敏芯股份(688286.SH)、博通集成(603068.SH)、天岳先进(688234.SH)等出现大幅亏损。

多位芯片行业分析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芯片企业往中高端布局已经成为行业共识。2022年芯片企业业绩可以用“冰火两重天”形容,一方面,2022年消费电子领域芯片设计企业业绩大幅下滑,纷纷向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拓展细分市场;另一方面,芯片公司设备企业受国产替代影响,业绩保持较快增长。

1

消费电子砍单,芯片企业应声大幅下滑

2022 年,局部地区冲突升级、能源危机、高通胀等多重事件,导致全球消费动力不足。中国半导体厂商尤其是芯片设计企业,在消费类电子领域的较多,因此受到的波及也较大。

2022年,芯片设计公司韦尔股份(603501.SH)披露,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9.9亿元,同比下降77.88%;卓胜微(300782.SZ)实现归母净利润10.76亿元,同比下降49.61%;华天科技(002185.SZ)2022年归母净利润7.54亿元,同比下降46.74%。

一家市值超500亿元的芯片设计上市企业高管鲁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个人电脑及智能手机的需求疲软、芯片库存水平上升、内存市场持续疲软等不利条件,限制了半导体市场的增长。”

4月10日,分析机构TechIns-ights的报告指出,由于终端市场需求下降,客户库存水平持续上升,导致供应过剩,智能手机内存市场遭遇了严重逆风,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内存市场规模同比大幅下降23%。

林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所在的芯片公司主要客户为家电厂商,2021年在行业缺芯的环境下,订单迎来大爆发;但在2022年由于消费市场疲软,家电厂商大幅砍单,芯片订单也出现大幅下滑,净利润等指标下滑接近50%。

对于业绩下滑,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代工企业华天科技对外称:“2022年度,终端市场产品需求下降,集成电路行业景气度下滑,受此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同比下降。”

“随着产品销售结构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产品整体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由于消费电子需求不及预期,公司基于谨慎原则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导致报告期内存货减值损失增加。”国内射频芯片龙头企业卓胜微认为,这是2022年公司利润变动的原因之一。

深圳一芯片企业研发人员张芬向记者透露的一个细节印证了部分芯片企业遭遇业绩下滑的境遇,2022年,部分消费电子类芯片设计遭遇订单下滑,企业为压缩成本,出现了裁员情况。

国内很多芯片企业开始往汽车、光伏等应用场景拓展市场,对冲消费电子芯片需求下滑带来的影响。

捷捷微电(300623.SZ)认为,随着PC、手机产品销量的逐渐放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下游推动力量已经开始向5G、汽车电子、AI、物联网等新兴需求转变。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快速发展,推动功率半导体行业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中芯国际(688981.SH)指出,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行业回暖需要时间,工业领域相对稳健,汽车电子行业增量需求仅可以部分抵消手机和消费电子疲弱的负面影响。

“高端芯片实现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随着国家半导体产业政策完善,以及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投资项目落地等,国内半导体设备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半导体工艺设备的国产替代存在较大市场空间。

半导体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展加速。芯片设计上市企业高管鲁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半导体产业链上,像北方华创(002371.SZ)这类半导体设备制造企业迎来了国产替代的风口。2022年,越来越多的芯片制造企业正在寻求芯片国产化设备,拉动了这类公司的订单和销售。”

“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正在倒逼我国加速国产替代。”半导体工艺设备商芯源微(688037.SH)董事长宗润福在2022年年报中透露,芯源微苦于单一供应方的垄断,早在2017年就布局了多个核心部件的合作研发和国产替代,经过长期多轮次的改进升级验证应用,核心部件高速机械手和高精度热盘已实现国产替代,极大地降低了成本,缩短了交期。

目前,作为与光刻机配合进行作业的关键处理设备,芯源微生产的涂胶显影设备成功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并填补国内空白。捷捷微电的产品也正在逐步实现以国产来替代进口,降低晶闸管、二极管、防护类器件市场对进口的依赖。

从事芯片设计的林临、张芬都认为,国内很多行业比如家电、个人电脑芯片性价比远高于国外芯片,在产品稳定性、功能性等指标上与进口芯片相差无几。

“随着国内部分半导体行业逐步突破高端产品的技术瓶颈,行业对进口的依赖进一步减弱,进口替代效应显著增加。”鲁飞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国内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企业为保证供应链安全以及降低产品成本,开始向国内优秀的半导体企业采购技术水平和性价比较高的半导体产品。

(鲁飞、林临、张芬为化名)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