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康养国企肌体 助力高质发展

30家央企将迎来“健康体检”

新一届中央首轮巡视拉开帷幕

企业反腐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事关企业肌体的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丨北京报道

截至4月8日,二十届中央第一轮巡视的15个巡视组完成巡视进驻工作。

二十届中央首轮巡视对象名单已于3月27日晚正式公布。巡视对象包括中核集团、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30家中管企业,中投、国家开发银行等5家中管金融企业和国家体育总局在内的共36家单位的党组(党委)。

在同一轮中央巡视过程中,穿插安排常规巡视、“回头看”和机动巡视三种组织方式,这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是首次。

二十届中央首轮巡视为何首选30家中管企业?释放了哪些信号?分析普遍认为,持续发力推动反腐败斗争,意义深远。国有企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主体、重要力量。国资央企应当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有更多担当。通过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将为国资央企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061

多种巡视方式并用还是第一次

新一轮巡视,将紧盯哪些对象?聚焦哪些问题?

3月27日召开的全国巡视工作会议暨二十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动员部署会,对这个问题予以明确。

——对中管企业开展常规巡视,要聚焦企业党组织坚持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等情况,着力查找影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矛盾、突出问题。

——对金融单位开展“回头看”,要深入检查落实上一轮巡视整改要求的实际行动和成效,督促金融单位把巡视整改与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金融改革的部署要求结合起来,推动解决金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文章透露,在一轮中央巡视同时安排常规巡视、机动巡视和“回头看”三种组织方式,这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还是首次。

三种巡视方式有何异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指出,常规巡视,是每个部门按照日程安排、计划进行巡视;“回头看”则是针对前次巡视发现的问题进行“回头看”,巡视是否解决、解决方式、是否符合规范等,是对巡视整改情况的检查和检视;机动巡视则是“短平快”,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对舆论问题反映比较集中的部门或单位,组织一些精干力量(人马),进行机动巡视。

“反腐还是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竹立家向记者表示,此次采用机动巡视的方法进行巡视,是中央回应社会关切的一种体现,“随着反腐进程的加深,机动巡视也会成为一种常见的巡视方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相关文章披露,此次中央巡视组的组成人员有四分之三是从财政、统计、审计、国资、信访等部门抽调的专业干部,这是进一步发挥巡视综合监督平台作用、深化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调的具体举措,有利于推动专业力量深度参与巡视,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效能。

据了解,巡视期间,各中央巡视组还设立专门值班电话和邮政信箱,受理问题反映。

其中,常规巡视和“回头看”工作时间为两个半月左右,受理信访时间截止到2023年6月20日;机动巡视工作时间为一个半月左右,受理信访时间截止到2023年5月31日。

062

“全面政治体检”护航国企高质量发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评论称,常规巡视是全面政治体检,通过板块轮动,有利于查找行业性、领域性问题。

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进行“全面体检”,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是基础。

具体来看,30家中管企业被纳入常规巡视。这些央企涵盖了航天、能源、电力、通信、粮食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包括“三桶油”和“三大运营商”等。

为什么首选这30家企业?竹立家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事实上,早在今年1月,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就强调,要突出重点领域,深化整治金融、国有企业、政法、粮食购销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

“像能源、粮食购销等民生领域,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竹立家直言,比如,“三大运营商”“三桶油”这些涉及公共服务行业,还带有垄断性质,他们服务的领域、方式、水平、质量和能力,事关群众生活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一旦这些领域产生腐败,容易引起社会不满、怨气,进而造成不稳定性。因此,这些领域的反腐,对于稳定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首轮巡视选择深入央企,体现出中央打击腐败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同时也折射出目前国企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不容掉以轻心。

从年初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密集通报11名中央企业领导干部被查,引起广泛关注。

3月16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通报被查的5名央企高管涉及中石油、中国船舶集团、航空工业、中核集团等。3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再度通报6名央企领导被查,包括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中国大唐、国家电网等公司现任或者原任高管。

另外,3月20日,距今失联半年的紫光集团原董事长赵伟国通报被查,曾执掌紫光集团13年的他被查出“处心积虑巧取豪夺国有资产”。

063

2021年以来,伴随着国资央企持续深化“靠企吃企”问题专项整治,一大批靠企吃企、掏空国有资产的案件被查处。案情复杂、性质严重、涉案金额巨大。

精准掌握“病灶”是“体检”出成效的关键。

去年9月,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中央企业靠企吃企案件警示录》一书。书中披露,中央企业经营投资活动链条长、层级多、幅度广、规模大,靠企吃企风险点多,隐蔽性、复杂性、危害性强。一个企业,一旦发生靠企吃企问题,不但影响企业政治生态,而且极大地损害企业利益。

“靠企吃企”有老问题,也有新表现。某运营商下属公司原总经理,通过一双运动鞋暴露出“干股代持协议”。在“吸国资油水,肥自己干股”之外,其藏匿赃物的仓库里还有公司年会抽奖剩下的豆浆机、电饭煲等物品,对于公家的资产,可谓是“雁过拔毛”,一点都不放过;也有央企下属分公司总经理在谋利上“精心”,在受贿上“小心”,先办事、后收钱,将手中权力“期权化”;某车企下属公司副总经理,利用研制新产品的重大商机,通过收受供应商干股方式,把个人利益牢牢嵌入新产品,生产多少新产品就相应捞多少“油水”,最终把国企掏空……书中披露的案例触目惊心,案情复杂、涉案金额巨大,这些领域的腐败问题对国家资产造成重大损失。

企业反腐是企业治理的重要内容,事关企业肌体的健康发展。

“从近期公布的案例可以看到,‘一把手’腐败的现象比较突出。”竹立家向记者分析,有的企业负责人权力滥用,在资源调配、人才选用、技术使用、工程采购承包、购买公共服务等方面“一言堂”独断专行,是造成腐败的重要原因。

在他看来,近年来国企反腐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这一轮反腐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堵塞诱发腐败的体制机制漏洞。下一步还是要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在国企管理体制的形成、运营和监督方面,切实推进有效改革,防止国企权力的滥用。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7期)


2023年第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3年第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