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12年前首钢6.47万名职工是如何安置的?

从没有一个企业像首钢一样,与奥运结下如此深厚的不解之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从没有一个企业像首钢一样,与奥运结下如此深厚的不解之缘。

2月20日,北京冬奥会闭幕一周年。首钢园交出了“后冬奥”答卷:服贸会、科幻大会落户首钢园,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星光奖”等大型活动40余项在这里举办,200多家科技、体育等企业和商户入驻园区,超过100万人次参观了首钢滑雪大跳台,刚刚过去的春节,总入园人流量达20.6万人次……

而首钢园中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更是被冬奥会给带“火”了。与首钢滑雪大跳台一同“火出圈”的,还有大跳台旁边的4个“大烟囱”,作为首钢废弃的冷却塔,在冬奥会期间,与雪白的赛道、五彩的会徽交相辉映,成为一道别样的景观。首钢也借冬奥会向世界展示了它的华丽转身。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是我国钢铁工业的缩影、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跨越。为改善北京生态环境,落实城市功能定位,推动钢铁产业布局调整,2005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复了国家发改委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方案》,明确提出“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结合首钢搬迁和唐山地区钢铁工业调整,在曹妃甸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

随着2010年搬迁全部完成,首钢开始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之路。2011年以来,首钢11次跻身世界500强。2021年首钢营业收入、利润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十四五”期间的良好开局。2022年,首钢又取得较好的经营结果,展现了较强的经营韧性,逐步建立起了比较竞争优势。

首钢搬迁都遇到了哪些难题?世界瞩目的新首钢是怎么炼成的?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日前专访了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

1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民革现场宣讲全国两会精神 供图:首钢集团新闻中心

首钢搬迁给企业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首钢搬迁的源头,还要追溯到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当时搬迁遇到了哪些困难?

赵民革:主要困难有3个方面:一是分流安置人数多、安置难度大,当时有6万多职工需要分流安置。二是老厂区减产停产和新基地建设交叉进行、同步推进,情况复杂,组织管理难度大。三是搬迁过程中很多重大问题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解决难度大。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首钢人迎难而上,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大搬迁壮举,平稳有序地分流安置了6.47万名职工。

《中国经济周刊》:首钢搬迁给北京带来了哪些好处?

赵民革:给北京带来的好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改善北京环境质量、成功举办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为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三是首钢老工业区通过更新改造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成为北京城市深度转型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为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更新改造提供了成功范例。四是在首钢园区形成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助力北京市发展高精尖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中国经济周刊》:首钢搬迁对企业自身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赵民革:对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给首钢钢铁业优化升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新建钢厂定位高,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对企业创新能力、人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搬迁,首钢实现了技术装备、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钢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

二是给老厂区的开发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在北京这样一个特大型城市进行大规模的老工业区改造升级前所未有,没有先例可循,同时首钢也没有园区开发建设经验;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开发建设也是一个机遇,既能够使以前封闭的老厂区以开放的姿态融入首都城市发展,又能够有力推动首钢产业结构优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

市民在首钢园参观游玩 供图:首钢集团新闻中心

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

《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首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百年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尤其是首钢园区,历时12年,从高炉林立的重工业基地,华丽转身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这个新地标是怎么建成的?

赵民革:我们紧紧抓住冬奥机遇,奋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围绕新地标“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统筹推进文化、生态、产业、活力“四个复兴”,成为彰显新时代北京之变、城市之治的创新实践和北京城市深度转型的重要标志。高标准完成“一赛场、一总部、四中心、多队伍”等冬奥服务保障任务,生动诠释了北京冬奥精神,交出了“双奥之企”的优异答卷。

我们主动谋划“后冬奥”文章,以北京“两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规划先行展现城市治理新理念,文脉传承展现文化自信新样板,融合创新展现北京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展现了一个冬奥遗产与工业遗存交相辉映、老工业区华彩蝶变为城市更新典范的新首钢。目前,首钢园区成为服贸会和中国科幻大会举办地,吸引了200多家企业入驻园区,注册资本总额近400亿元。

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道路

《中国经济周刊》:首钢搬迁真正拉开了首钢绿色转型的大幕,首钢绿色转型是如何实现的?

赵民革:近年来,首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持续做优做强钢铁主业。加快钢铁主业创新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步伐,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贡献力量。

一是推动技术领先成为首钢核心竞争力。电工钢应用于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海洋工程用钢应用于“蓝鲸1号”钻井平台;EA4T动车组车轴钢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成功研制10余项应用于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卡脖子”关键材料,助力“嫦娥四号”“长征五号”和国产大飞机项目,为国之重器贡献首钢力量。

二是推动绿色成为企业发展的鲜明底色。首钢股份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双碳”战略,是国内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企业,建成全球第一条电工钢专用六机架冷轧机组,产品控制精度水平国际领先,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提供更加高端高效、绿色环保的电工钢产品。首钢京唐完成了世界首个千万吨级低碳钢铁材料制造流程,建立了将白灰窑二氧化碳应用于转炉炼钢吹炼的示范线。首钢朗泽建成全球首个工业尾气制燃料乙醇项目,获农业农村部首张饲料原料新产品证书。

三是不断深化产融结合,助力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我们积极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助力首钢的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首钢绿能”作为全国首批基础设施公募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成功上市。首钢基金既全力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支持了首钢的改革发展。目前,集团资本证券化率提高到80%以上。

《中国经济周刊》:首钢未来发展如何布局?希望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赵民革:我们在2020年底制定了首钢“十四五”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是:做优做强钢铁业,做好园区开发运营,深化产融结合,培育新产业。企业愿景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企业“十四五”规划期的定位是: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钢铁产业集团和有行业影响力的城市运营服务商。

责编 | 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