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董事长冯杰鸿:

应打造商业航天领军企业, 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中国航天正在以新的奋斗开启新的征程。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全国两会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中国航天正在以新的奋斗开启新的征程。

“商业航天是技术迭代快、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的新业态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冯杰鸿共准备了两份建议,其中关于我国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备受关注。

050

打造商业航天领军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航天重大工程圆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实现航天技术由“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

其中,商业航天发展驶入快车道。在火箭、卫星等领域涌现出大批商业航天公司,其中不乏逐步发展壮大的“独角兽”企业。产生诸如快舟系列运载火箭、谷神星系列运载火箭、“吉林一号”遥感星座等多个商业航天明星产品。

商业航天业态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产业涵盖火箭卫星研制制造、卫星运营及应用、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等多个领域。

“以运载火箭为例,相比传统液体火箭,固体运载火箭具备低成本、高可靠、响应快等差异化特色。‘十四五’以来,我国固体运载火箭技术和产品取得了多项突破,打通了超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发能力,低成本、批量化、研产能力稳步提升,使得商业发射服务不断成熟。” 冯杰鸿说。

2022年12月,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复飞成功。相比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火箭运载能力提升5倍左右,能够更好地满足卫星星座规模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据介绍,今年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两型火箭预计开展8到10次发射任务。

同时,冯杰鸿也坦言,放眼世界商业航天领域,目前美国仍然走在前列,以SpaceX为典型代表的全球领军企业,引领了世界卫星、飞船、火箭等全产业链发展。

冯杰鸿认为,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多、卫星数据资源丰富,但仍缺少“通导遥”(编者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数据管理与应用推进机制,卫星数据应用明显不足,缺少相应领域的领军企业。

为此,他建议,我国应打造商业航天龙头企业和旗舰企业。在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制定务实管用举措,在航天技术成果转化、政府采购、融资上市等各方面给予优质的商业航天企业适当倾斜,促进其快速成长,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龙头和旗舰企业,引领和带动我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

同时,搭建“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支持领军企业发展、平台化。统筹卫星数据应用市场,制定卫星应用、数据应用行业标准,打造开放化平台架构。建设经济、实用、包容、柔性、便捷、安全的“通导遥”一体化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建立卫星应用“产学研用”一体机制,推动卫星应用向市场化、大众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航天可持续发展机制

作为深耕商业航天领域多年的工作者,冯杰鸿深刻感受到我国商业航天“火箭般”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清晰地认识到,同世界领先的商业航天公司相比,我国现阶段在法律规范、体制机制和产业化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公开资料显示,美国政府曾多次颁布商业航天相关法律法规,用以支持并规范行业发展。包括《国家航天运输政策》《美国国家航天政策》《关于促进私营航天竞争力、推进创业的法案》和《商业航天发射竞争法案》。

相较之下,我国在该领域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冯杰鸿呼吁加快《航天法》的立法进程,明晰和确定商业航天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体制机制方面,2017年美国第三次成立国家航天委员会,从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扶持和推动商业航天发展。得益于此,涌现出以SpaceX为典型代表的全球领军商业航天企业,引领世界卫星、飞船、火箭等全产业链发展。

“我建议推动建立以市场主导的商业航天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商业航天和国家航天统一规划、协同分工、角色互补,共同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冯杰鸿特别提到,建议优化商业航天资源配置,推进市场化改革,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统筹商业航天的经济性和应用性。

“民营资本可以和国有企业有机结合,增加我国商业航天的创新活力,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更快响应、更低成本,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冯杰鸿说。

他认为,民营资本行业覆盖面较广、触角更加多元。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可有效促进航天领域专利的技术成果转化和应用。打破资金、人才、技术、应用壁垒,探索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形成航天产业良好商业闭环。

此外,可以更好地采用市场化手段,将商业航天推向太空旅游、太空采矿为代表的规模化应用市场、大众化消费市场、社会化文化市场建设。推动航天科教、文化、文创走向大众。

冯杰鸿说:“这样也能让民营资本分享商业航天发展红利,提高商业航天的社会价值。”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5期)


 

2023年第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3年第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