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公司董事长贾少谦:

“链主”企业要挑大梁

作为拼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再一次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 全国两会报道

047

作为拼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再一次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贾少谦表示,中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关口期,要从多方位助力“制造强国”战略,大企业应有大担当。

以技术做支撑,推动显示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中国在自主创新发展上越来越突出,攻克了很多难题,我们与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距离越来越近了,差距越来越小了。”贾少谦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Omdia发布的2022年全球电视出货量及规模排名显示,2022年三星全球总出货量为3983万台,同比下降5.7%,排名第一位;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为2454万台,位居世界第二,同比增长16.1%,也是排在全球前五的品牌中唯一逆势增长的企业。此外,中国品牌在TOP5中占据3席,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显示产业第一大国。

“很高兴我们在进步,但这也意味着加速显示企业超高清以及高端制造业升级的步伐尤为迫切。必须以技术做支撑,勇于向显示产业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做强产业链。”贾少谦表示。

作为来自家电行业全国人大代表,贾少谦从1997年大学毕业就加入海信,见证了中国家电行业崛起的全过程。他认为,家电领域技术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传统产业走向先进制造、走向高质量增长,技术都是一个关键要素,这不仅是海信,也是中国制造走向高端的首要挑战。”贾少谦说。

贾少谦建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等国家专项中设立项目,并加大对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支持激光显示前沿技术研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链建设工作,实现产业链强链补链和自主可控。

海信已经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创等为契机,汇聚行业顶端研发资源,积极争创激光显示领域的国家级研发平台,抢占显示技术前沿,以形成可以支撑我国新型显示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力量。

资料显示,我国在光源设计、光机模组、整机设计等关键技术方面已经做到了全球技术引领,相关产品应用技术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在重点核心领域、关键技术方面已形成专利布局,中国激光显示原创技术专利数超过7000件,超越日本、美国,占比66%,居全球第一。

我国家电行业与国外的竞争已经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变为以芯片、核心器件、软件、显示技术、云平台、应用服务为核心的垂直产业链综合竞争。随着智能家电发展,家电行业对于上游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需求也在增长,新技术正在塑造新的家电产业链。

贾少谦表示:“我国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处于领跑地位,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领先优势,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能力拓展,牢牢掌握技术话语权。”

大企业应有大担当,“链主”企业要挑大梁

“中国企业要想发展得好,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一起努力,才能‘美美与共’。大企业要有大担当,‘链主’企业要发挥龙头优势,带动中小企业一起实现技术进步,拓展更大的全球空间。”贾少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贾少谦在现场聆听时非常有感触,“过去企业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但目前,海信上下游企业超过2400家”。

贾少谦认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链主”企业要勇于挑大梁发挥头雁效应,带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赢。

来自海信的资料显示,2022年海信与鞍钢等链上合作伙伴共计成立28个联合实验室,并与京东方等战略供应商合作开展技术联合项目190项,实现链上企业技术互补。2022年仅青岛地区就带动10个品类、15家供方投资建厂和扩大产能,拉动新增年产值近百亿元。

贾少谦认为,市场是现实的,高质量供给对企业来说,意味着要找准现有消费需求变化并引领需求。如果想做到高质量增长,企业就要充分抓住制造高端升级、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持之以恒地为消费者创造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持之以恒地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围绕消费者需求不断优化解决方案,让国内居民“想消费”“愿消费”。

而这也是海信努力的方向。

“企业不仅在于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攻克底层和前沿技术,更在于引领产业上下游共同发展。企业要把企业战略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投身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通过技术研发积极培育核心产业链和关键环节,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升链、建链’。”贾少谦如是表示。


 

2023年第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3年第5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