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看火箭”成旅游新潮流,全国人大代表窦晓玉:航天文旅或成区域经济和航天高质量发展关键接口

“依托航天发射基地,以参观航天发射、体验模拟航天以及开展航天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科普式航天文化旅游受到热捧。大力发展航天文旅产业,或在未来一段时期里,成为结合科学启蒙教育、前沿科技孵化、航天精神弘扬、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键接口。”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总经理窦晓玉对记者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贾璇| 全国两会报道

“依托航天发射基地,以参观航天发射、体验模拟航天以及开展航天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科普式航天文化旅游受到热捧。大力发展航天文旅产业,或在未来一段时期里,成为结合科学启蒙教育、前沿科技孵化、航天精神弘扬、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键接口。”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总经理窦晓玉对记者说。

3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建设总经理窦晓玉,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伴随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公众对航天文化活动参与度、关注度不断提升。当前,以航天发射场为核心的产业带动效应显著,四大发射场成为国内航天旅游景点中的首选。其中位于海南省的文昌航天发射场的航天文旅产业较为成熟,已成为我国航天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区。

以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的龙楼镇为例,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龙楼镇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文昌市共接待游客8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1.48%和109.44%。

2022年3月,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与文昌市人民政府签署航天文化旅游合作协议,航天文旅被纳入文昌国际航天城规划。

此外,航天文旅产业催生的产品形态日益多元化。近10年来,航天文旅产业呈快速发展之势,投资规模均在1亿元以上,特别从2016年开始,投资规模逐年提高。项目投资所涉类型丰富,包括但不限于军事、科创、科普、科幻、智慧、科技、文化等领域。

航天文旅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窦晓玉认为,航天文旅产业作为航天文化衍生品,相关管理政策有待完善。“航天文旅产业跨界属性较强,相关政策不够完善,亟需国家在政策上、发展方向上给予支持与规范,创造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以在更多维度实现对航天文化、航天精神的提炼宣传。” 窦晓玉说。

其次,航天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有待完善。目前相关航天文旅企业对航天元素的挖掘运用有限,对公众需求、航天文化特性等方面的调研分析不精准,缺乏标杆性、示范性的项目。除海南文昌在发展航天文旅产业方面颇具规模外,其他各省市大多处于探索阶段,产业发展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再次,品牌效应有待激发。当前航天文旅产业在全国范围内尚无较为知名的品牌,整体营销策划能力不强,多业态宣传媒介尚未形成合力,品牌化道路处于起步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窦晓玉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快航天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航天文旅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路线图,尽快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全新旅游价值体系与特色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形成航天产业上下游主题旅游产业链等战略发展目标。

率先扶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诚信企业,鼓励国企、民企共同申报国家重大文旅类项目,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加快推进具有标杆效应的航天文旅产业项目落地,共同推动航天文旅产业健康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鼓励跨界融合,释放产业活力,挖掘地方经济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航天”“旅游+教育”“旅游+影视”等个性化、专业化旅游业态,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的游玩体验需求。

激活所在城市的淡季旅游市场,加速实现与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效联动,充分发挥区域集聚效应,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进一步打造标志性航天文旅IP,做好国产自主品牌培育。积极发挥航天技术资源禀赋,充分挖掘航天文化内涵。

通过沉浸式场景体验、文旅文博场所宣传、品牌与主题旅游路线设计、自媒体达人推广等多种跨界方式互动引流,做好航天相关品牌IP的培育推广,逐步扩大国产自主品牌商业影响力、号召力。

责编:吕江涛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