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如何改进中小学课后服务?全国政协委员杜海峰建议:多重激励教师,倾斜贫困地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的建议事关“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改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孙晓萌 | 全国两会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的建议事关“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改进。

11

(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受访者供图)

在国家相关政策发力下,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也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

杜海峰调研发现很多问题,包括:教师超负荷工作成为常态,同时承担了课内和课后工作,长期牺牲个人时间;教师开展课后服务的津贴和补助落实不到位,影响工作积极性;此外,课后服务的多元技能要求,使教师群体压力加大。

还有,为了简化工作,还存在不同地区不同年级的课后服务财政补贴和收费标准明显的简单化现象,某种程度上也造成偏远地区课后服务工作难以开展,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难以满足等困境。

在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机制问题上,还存在服务评价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例如:学校不能定期向家长反馈课后服务的情况,课后服务也缺乏全方面、全主体、全过程的监管。

对此,杜海峰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促进优质资源均衡,加强课后内容共享。为了实现课后服务机会均等,使得学生能够公平地享有课后服务资源。学校一方面要不断拓展课后服务供给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其他学校课后服务内容共享。在拓展课后服务供给渠道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学生需求,不断提升课后服务供给能力,逐步实现形成校内自主特色供给。

二是采取多重激励形式,缓解教师职业倦怠。1、明确校内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角色定位与专业优势,保障其专业工作及研究时间。2、提升学校管理的精准性,编制教师课后服务工作安排、工作量认定、绩效考核等细则,规范工作任务、时长及要求;同时增强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和时间安排的科学性,注重教师承担课内课后课程工作的关联配合。3、通过规范渠道加强与高校等合作开发课程、开展教师培训等,提升教师课后服务的能力。

三是因地制宜筹措经费,定向倾斜贫困地区。各省份应立足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测算,确定区域内差异性收费标准。避免将课后服务成本全部转嫁给家长,增加家长经济负担,省(市)级财政应积极发挥统筹作用,以专项转移支付的形式对财力薄弱县(区、市)给予资金支持。另外,要重视部分省市财政补贴和收费标准的“一刀切”现象,根据区域、学情、课时划定不同的经费标准,尤其是各地应该根据不同年级制定收费标准,突出差异性。

四是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切实保障服务质量。鼓励第三方机构或独立研究机构介入,从学生、教师、家长等多个利益主体对师生参与率、学生需求满足度、课程供给的丰富性和选择性、师资的专业性和条件保障、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施的有序性等方面,进行周期性评价和反馈,以促进课后服务课程的持续改进、健康发展。

责编 | 孙庭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