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全国政协委员吴瑞君:购房落户与入学相关,加剧生育负担

今年全国两会,如何优化我国现阶段生育政策、应对我国人口的趋势性变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提出“关于完善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霁瑶 | 全国两会报道

今年全国两会,如何优化我国现阶段生育政策、应对我国人口的趋势性变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提出“关于完善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议。

2022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深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将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考虑。各地政府积极响应,生育支持政策和措施正在逐步落实和展开。

“但从实施效果看,相关政策在制定、实施过程中存在整体性、体系性不足、家庭和性别视角缺失等问题,婚嫁、生育、养育、教育一体化的政策体系尚未有效形成。”吴瑞君说。

1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吴瑞君,受访者供图)

人口问题研究专家吴瑞君分析,目前一些制度性的制约因素尚未有效解决。“子女入学仍与户籍挂钩,租售同权尚未有效实现。因购房、落户和子女入学相互关联,即使结婚不买房,但只要生育就必须买房。这无疑加剧了青年育龄家庭尤其是流动人口家庭的生育养育负担。”吴瑞君说。

吴瑞君也从家庭视角和性别视角进行了分析,她认为,部分政策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家庭和性别视角,存在操作难或支持不力等问题。从家庭视角看,即使配偶缴纳了生育保险,未就业妇女或灵活就业妇女依然无法享受生育津贴。对城镇双职工家庭的隔代照料、生育多孩住房紧张等问题,也缺乏相应的家庭支持措施;从性别视角看,女职工的产假一味延长,存在不利于女性就业与生育平衡发展的问题,男性配偶的陪产假(护理假)和育儿假非常有限且难以有效执行。

据此,为提振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吴瑞君具体提出五点建议:

1.同步推进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底层逻辑。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与户籍挂钩的入托入学和其他福利制度,逐步将“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的外来常住人口子女纳入城镇社区0-3岁普惠托育服务。允许丈夫参保的全职太太或灵活就业女性享受部分生育津贴。二是,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探索特色政策措施,及时评估和报告实施情况,总结推广好的案例和经验做法。

2.一体考虑婚嫁和生育,前置积极性生育支持配套措施。包括在高校开设《恋爱婚姻家庭》等课程;大力促进青年就业,提高其对未来和维持生活方式的信心,促进结婚和生育意愿;在政策支持下发展公益婚介机构,建设婚恋市场等。

3.构建家庭友好政策体系,增强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能力。一是,按照递进式差异化的补贴思路,实施生育二孩、三孩津补贴,同时,提高个人所得税教育专项扣税比例和返还强度;二是,适当延长男性配偶的陪产假和育儿假;三是,在配置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时,适当向有困难的多孩家庭倾斜,给予有住房改善需求的2-3孩家庭一定的贷款利率优惠;四是,按人口新变化及时调整教育资源空间布局,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家长的教育焦虑。

4.强化性别视角,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降低生育机会成本。一是,制定实施“生育友好型”企业认证制度,在企业年检、项目引进、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激励,营造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二是,探索实施夫妻共享的育儿假,可强制男性休假不少于育儿假的1/3,减轻女性育儿负担,提高女性尤其是职业女性的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

5.弘扬中华传统优秀婚育文化,改革福利制度,提高生育内生动力。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新型婚育文化建设之中,加强家庭养老、孝道文化等宣传,科学认识生育子女的家庭效用。同时,逐步改革福利制度,激发青年群体的社会责任分担意识,提高生育的内生动力和使命感,缓减“不想生”的问题。

责编:吕江涛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