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专家谈政府工作报告:扩大消费的关键是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红茹 | 北京报道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3月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根据会议议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规定,人大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有三种会议形式:大会全体会议、代表团全体会议、代表团小组会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将会按照地区或行业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和审议,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稍后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主席团会对报告进行审议,并形成审议意见反馈给政府。”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介绍。

杨宜勇目前兼任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政策咨询专家,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3月6日,他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阐述对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理解。

微信图片_20230307093039

稳中求进,突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

《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总基调是什么?

杨宜勇: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深化“稳”的内涵,升华“进”的内容。经济发展需要稳中求进,社会发展也需要稳中求进。2023年“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与此同时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就业水平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从而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进”主要体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面,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新进展,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保障和发展上取得新成效。宏观调控政策要聚焦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这次政府工作报告专门用整一段来强调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您认为,具体落实应该怎么做?

杨宜勇:维护市场主体活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大力完善市场主体特别是经营主体不停步:通过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壮大。这是“两个毫不动摇”的延伸和具体内容。

一方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首先,我们要根据形势变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其次,我们要坚持分类改革方向,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管理体制,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作用,以市场化方式推进国企整合重组,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最后,我们要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另一方面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首先,我们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实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其次,我们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第三,我们要全面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第四,我们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更多空间。最后,我们要加强中小微企业管理服务,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

恢复和扩大消费,要着重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

《中国经济周刊》: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在您看来,怎样才能拉动消费?

杨宜勇:首先,我们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出来。其次,我们要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要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最后,我们要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服务等消费。与此同时,经营主体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推手。经营主体有活力,就业岗位才会有保障。劳动报酬是居民收入来源的主渠道,经济增长5%居民收入就会增长5%。收入增长了,终端消费就会相应增加。劳动者既是合格的生产者,也要做合格的消费者。

《中国经济周刊》: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基于当前的营商环境和外资利用情况,您有何建议?

杨宜勇:首先,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促进公平竞争,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其次,我们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最后,要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发挥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各类开发区和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的先行先试作用,已宣布的外资准入政策要抓紧落地见效。

《中国经济周刊》: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您认为这应该从哪些方面推进?

杨宜勇: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首先我们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其次我们要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最后我们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责编 | 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