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我国商业航天比美国差在哪儿?全国人大代表冯杰鸿:应打造领军企业,鼓励民营资本进入

“商业航天是技术迭代快、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的新业态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贾璇 | 全国两会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中国航天正在以新的奋斗开启新的征程。

“商业航天是技术迭代快、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的新业态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冯杰鸿,共准备了两份建议,其中关于我国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备受关注。

13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党委书记、董事长冯杰鸿(受访者供图)

打造商业航天领军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航天重大工程圆满实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实现航天技术由“跟跑”向“并跑”“领跑”发展[yk1] 。

其中,商业航天发展驶入快车道。在火箭、卫星等领域涌现出大批商业航天公司,其中不乏逐步发展壮大的“独角兽”企业。产生诸如快舟系列运载火箭、谷神星系列运载火箭、“吉林一号”遥感星座等多个商业航天明星产品。

商业航天业态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产业涵盖火箭卫星研制制造、卫星运营及应用、地面设备制造与服务等多个领域。

“以运载火箭为例,相比传统液体火箭,固体运载火箭具备低成本、高可靠、响应快等差异化特色。‘十四五’以来,我国固体运载火箭技术和产品取得了多项突破,打通了超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研发能力,低成本、批量化、研产能力稳步提升,使得商业发射服务不断成熟。”冯杰鸿说。

2022年12月,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复飞成功。相比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火箭运载能力提升5倍左右,能够更好地满足卫星星座规模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据介绍,今年快舟一号甲、快舟十一号两型火箭预计开展8次到10次发射任务。

同时,冯杰鸿也坦言,放眼世界商业航天领域,目前美国仍然走在前列,以SpaceX为典型代表的全球领军企业,引领了世界卫星、飞船、火箭等全产业链发展。

冯杰鸿认为,我国在轨卫星数量多、卫星数据资源丰富,但仍缺少“通导遥”(编者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数据管理与应用推进机制,卫星数据应用明显不足,缺少相应领域的领军企业。

为此,他建议,我国应打造商业航天龙头企业和旗舰企业。在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制定务实管用举措,在航天技术成果转化、政府采购、融资上市等各方面给予优质的商业航天企业适当倾斜,促进其快速成长,努力打造一批产业龙头和旗舰企业,引领和带动我国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

同时,搭建“通导遥”一体化卫星数据应用服务平台,支持领军企业发展、平台化。统筹卫星数据应用市场,制定卫星应用、数据应用行业标准,打造开放化平台架构。建设经济、实用、包容、柔性、便捷、安全的“通导遥”一体化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建立卫星应用“产学研用”一体机制,推动卫星应用向市场化、大众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航天可持续发展机制

经过多年的发展,冯杰鸿深刻感受到我国商业航天虽然取得了诸多显著成绩,但同世界领先的商业航天公司相比,在体制机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等方面依然存在一定差距。

“我建议推动建立以市场主导的商业航天健康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商业航天和国家航天统一规划、协同分工、角色互补,共同支撑航天强国建设。”冯杰鸿说。

同时,应加快《航天法》的立法进程,健全政策体系,顺畅体制机制,明晰和确定商业航天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鼓励和引导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发展。

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容错纠错机制,允许失败失误,激发企业创新激情和活力。优化商业航天资源配置,推进市场化改革,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统筹商业航天经济性和应用性,大力推动航天商业化发展。

有序建立稳定可靠、“固液并举”的商业航天全产业体系

作为深耕商业航天领域多年的工作者,冯杰鸿认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在组织管理、工作运行、科技创新等体系建设方面亟待推进。“航天产业壁垒高、入门成本高、行政许可多等多个问题依然突出。中大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展仍处于攻坚阶段。”

为此,冯杰鸿建议,我国应有序建立稳定可靠、“固液并举”的商业航天全产业体系。推动航天领域科技自立自强,搭建和培养商业化的供应链,打造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条。推进商业航天与智能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渗透融合。

此外,冯杰鸿还建议推动商业航天规模化应用市场、大众化消费市场、社会化文化市场建设,推动航天科教、文化、文创走向大众;进一步加强国家层面对固体运载火箭发展的长远规划和支持引导,综合运用“揭榜挂帅”、“竞争择优”等创新管理模式,通过重大项目渠道引领带动中大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展,形成可显著降低成本、快速进入空间的国家战略新能力、新手段。

责编:吕江涛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