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信息量巨大!事关物价、房价、汇率,央行重磅发声

央行是否担忧通胀上升?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情况如何?16条金融举措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效果如何?今年的汇率形势如何?如何看待我国存款储蓄创下新高?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琳

央行是否担忧通胀上升?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情况如何?16条金融举措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效果如何?今年的汇率形势如何?如何看待我国存款储蓄创下新高?

3月3日上午,国新办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对上述热点话题进行了回应。

1

2023年3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坚定信心、守正创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

去年我国CPI涨幅2%,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通货膨胀水平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介绍今年的工作思路和政策举措时表示,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易纲表示,首要是保持币值稳定,币值稳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物价稳定。“近年来,我们坚持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为物价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去年全球通货膨胀严重,是40多年以来最高的通货膨胀,欧、美,还有许多国家,都是8%、9%、10%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我国去年的消费物价指数(CPI)涨幅是2%,“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通货膨胀水平”。

“在过去五年,也就是2018年到2022年,我们平均的通货膨胀也是2%。如果我们再把镜头拉得长一点,看过去十年,也就是2013年到2022年,中国的通货膨胀指数平均也是2%。在过去十年中,我们最高的CPI达到过2.9%,最低是0.9%,平均也是2%,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也提到了通胀问题。

他说:“我们非常重视物价问题,我们判断,2023年我国通胀水平总体保持温和是主基调,从短期看,通胀压力总体是可控的,因为当前我国经济处在恢复发展的过程中,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主要矛盾,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顺畅,供给比较充足,居民通胀预期比较平稳,具备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的有利条件。”

“从更长的时间看,外部环境还有很多难以预料的事情,需求还在逐步恢复,虽然通胀的概率不大,但是不等于没有,我们要树立底线思维,对通胀保持警惕。”刘国强说。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易纲在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整体上金融风险是收敛的。

他说,在处置过程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既保持了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的稳健运行,维护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切实保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又防范了道德风险,严肃了市场纪律,使得好人得好报、坏人得坏报,各方利益和相关方面都能够看到规则,形成正确的预期。

易纲具体提到以下几点:

一是稳妥化解重点机构的风险。“我们果断接管了包商银行,坚决打破了刚性兑付,同时依法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包商银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首例银行破产的案例。同时我们也平稳地化解了恒丰银行、锦州银行、辽宁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在过去的三年,我们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了5500亿专项债券,专门用于补充中小银行的资本金。高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从600多家降到了300多家,降了一半,不少省份目前已经没有高风险机构。同时,我们精准拆弹,化解了‘明天系’‘安邦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高风险集团的风险,避免了轰然倒塌的风险,同时也阻断了风险的扩散和传染”。

二是大力整治金融乱象。全面实施资管新规,压缩“类信贷”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大约30万亿元,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有序推进大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规范私募基金,深入整治金交所和“伪金交所”的风险。过去五年,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大约2.5万件。

三是不断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制机制。按照中央的部署,推动建立地方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金融风险处置机制,各省份都已经建立了省级领导牵头的金融风险化解委员会,压实金融机构及其股东的责任,监管部门的责任和地方党政的属地责任,形成金融风险防控的正向激励。目前,全国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都加入了存款保险,我们的存款保险能够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

易纲表示,总的看,中国的金融业运行是稳健的,整个金融风险是收敛的,总体风险是可控的。我国的银行业资产占金融业的90%以上,总体是稳健的。外汇储备多年来稳居全球第一。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人民银行在去年已经完成了历史上承担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改革成本的核销任务,进一步夯实了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财务基础,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

点名恒大,部分房地产企业从“高血压”变成“中风”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中央高度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方针政策是非常清晰和明确的,就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落实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房地产长效机制,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房地产行业快速扩张、价格过快上涨、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势头得到了遏制。

潘功胜说,从2021年下半年以来,以恒大为代表的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长期“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经营,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资产负债表持续处于高风险状态。“我们比喻,从‘高血压’变成‘中风’”。加上房地产市场中长期需求中枢水平下移,以及持续三年的疫情冲击对就业、收入预期影响较大,多重因素的叠加放大了房地产市场风险的外溢性。

他介绍,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调整,人民银行去年底出台了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市场把它称为“金融16条”,会同相关部门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发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从需求端看,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持续引导实际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更好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到去年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末下降了大约140个基点。除了个别的热点城市以外,绝大多数城市的首付比例政策下限已经达到全国底线。

从供给端看,央行推动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全面落实改善优质房企资产负债表计划,弱化金融机构的过度避险情绪,引导金融机构提供正常的融资,将房地产企业纳入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的支持范围,保持了房地产市场融资的平稳有序。同时推出了3500亿保交楼专项借款,设立了2000亿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1000亿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指导金融机构推动行业重组并购,加快风险的市场化出清。

潘功胜介绍,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和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前期出台政策的作用空间和作用效果大大改善。近一段时期,市场信心加快恢复,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性有所上升,房地产行业尤其是优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环境明显改善。

“我这里有不少数字,去年9-12月份,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2300亿,同比多增4200亿。四季度,房地产企业境内发债1200亿,同比增长22%。今年1月,房地产开发贷款新增超过3700亿,同比多增2200亿;境内房地产债券发行400亿,同比增长了23%。”

潘功胜表示,我国城镇化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居民家庭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较大,租购并举的发展模式也有很大发展空间。下一步,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认真总结和吸取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会同相关金融部门抓好已出台各项政策落实落地,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持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发展,完善房地产金融基础性制度和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20年升值20%,“7”不是心理障碍

易纲表示,过去这些年,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弹性越来越强,较好地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在过去五年,汇率都是波动的,波动率大约是4%,这与全球主要国家的汇率波动率差不多。再往以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率非常小,过去这些年,波动率逐渐合理增大。

他说,在过去这几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三次破“7”,但是很短的时间又回到了“7”以下。“所以大家也看到了,‘7’不是一个心理障碍,三次破‘7’,然后又回到‘7’以下,整个经济是稳定的,老百姓预期是稳定的,企业换汇,老百姓结汇购汇都是方便的,经济社会预期的稳定非常重要。”

“过去20年,人民币虽然是波动的,但总体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去20年升值了20%,平均每年升值1%。同时,再看得综合一点,按照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实际有效汇率看,过去20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实际上升值约40%,20年升值40%等于每年升值1%、2%,也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

“保持汇率的稳定非常地重要,我们也在国际上看到了一些案例,有一些国家因为汇率大幅贬值,使得他们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所以,我们一方面要保持汇率稳定,另一方面,我们的汇率是有弹性的。”

易纲表示,总体看,人民币汇率还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有一些小的双向浮动也是市场驱动的,而这种波动对经济是有好处的。

居民储蓄将逐步回归常态

针对“央行如何看待去年我国存款储蓄创下新高”的提问,刘国强表示,住户存款增加比较多,这是去年以来一个引人注目的金融指标变化。

他介绍,2022年,住户存款新增17.84万亿元,比上一年多增了7.94万亿,今年以来,住户存款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惯性。1月份,住户存款增加6.2万亿元,同比多增了7900亿元。

刘国强进一步解释称,住户存款增加主要是受居民消费和投资状况影响,流动性偏好上升。一方面,疫情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影响,消费减少,相应的存款就增加了。人民银行的储户调查问卷显示,2022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疫情防控政策优化以后,消费得到了明显释放,但是仍然还需要一个加热的过程。另一方面,居民风险偏好降低,投资增长放缓,相应推动了存款。2022年四季度,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2023年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资管产品资产合计95.9万亿元,这个数是直接汇总的,同比下降2.4%,资管产品来源于住户部门的资金余额40.9万亿元,同比下降了2.5%。另外,今年春节在1月份,企业在春节前发放工资和奖金,一部分企业的存款就转移到了住户部门,所以住户的存款有所增加。

刘国强表示,随着宏观经济好转,居民的消费和投资信心都将增强,居民储蓄也将逐步回归常态。

去年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17%,创历史新低

在美联储持续加息的情形下,央行今年继续降息的空间是不是会进一步受到挤压?

刘国强表示,去年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是4.17%,创历史新低,今年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货币政策总的取向,但是具体的政策工具怎么使用,要综合考虑,相机抉择。

一是坚持以我为主,把国内的目标放在首位。从目前来看,国内的经济好转是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下一步将加强调研,根据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和需要,统筹增长和物价,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工具。

二是统筹短期和长期,强化跨周期调控和逆周期调节,坚持正常的货币政策,保持正利率和向上的收益率曲线,不大水漫灌、不大收大放。

三是统筹国际与国内,既立足国内,调控有度,又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加强预期管理,兼顾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责编 | 郭霁瑶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