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重庆打造西部内陆开放高地

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过去三年,受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受到较大冲击。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石青川 | 重庆报道

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过去三年,受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当下,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外贸发展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是否会显著增加?

2022年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8158.4亿元,再创历史新高。2月16日,在重庆市商务委工作会上,重庆商务经济发展又定下外贸进出口增长3%的目标。

重庆,正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地处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重庆企业们,也正在向人们展示中国外贸的“韧劲”。

020

忙碌的重庆国际枢纽物流园区

022

重庆国际贸易实时数据监控窗口

重庆企业“占领”东南亚

2月17日,越南电动汽车制造商VinFast在一份电子邮件声明中表示,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环境质量部已经向该公司颁发了许可证,这标志着这家越南新兴电动车企正式将工厂开到了美国。当看到这则消息时,兆泰贸易的董事长郑弋俊不久前刚从越南回来。

对于主营业务是向越南出口汽摩配件的郑弋俊来说,VinFast,这个去年刚出口美国1000辆新能源车的品牌,并不陌生。“VinFast虽然产自越南,但不少零部件来自中国。”郑弋俊告诉记者。

据郑弋俊介绍,大量制造业正迁入越南,“越南当地月工资是600万到700万越南盾,换算成人民币约为每月2000元,国内同类型岗位则为4000元。所以低端制造业迁入越南确实有优势,这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顺着这个趋势,郑弋俊开始将浙江产的电动车配件与重庆产的燃油车配件出口给越南当地的组装工厂。

同样发现机遇的还有重庆汇帆科技董事长汪高新。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2022年明显感受到欧美市场在萎缩,东南亚订单却在上涨。而一些贸易壁垒也影响着这方面的平衡,主营业务是生物识别技术的汇帆科技,2020年其测温产品在美国就遭遇了“反倾销”。

自西部陆海新通道建立起来后,重庆企业的主要出口地也转向东盟。

重庆市商务委相关数据显示,东盟已成为重庆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2021年,东盟与重庆进出口总额1292.3亿元,占重庆进出口总额的16.2%,是重庆第一大贸易伙伴;2022年1—11月,东盟与重庆进出口总额1121.2亿元,占重庆进出口总额的15%。其中,马来西亚和泰国在东盟与重庆的贸易往来中尤为突出。2022年1—11月,马来西亚与重庆进出口总额214.4亿元,占东盟与重庆进出口总额的19.1%;泰国与重庆进出口总额170亿元,占东盟与重庆进出口总额的15.2%。

新能源汽车在海外“攻城略地”

重庆作为老牌“汽车城”,新能源车出口也正成为重庆的“新兴势力”。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浦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近年来,重庆依托自身成熟的汽车制造业基础,不断发力新能源车产业链建设,本土车企积极向海外拓展业务。

小康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张兴燕就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2022年赛力斯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实现了重大突破,除了德国市场以外,还批量出口到了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市场,以及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RCEP市场,深受当地用户欢迎。截至2022年,赛力斯已累计出口汽车近50万辆,出口市场达70余个。

长安汽车集团相关负责人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长安汽车一方面不断拓展出口区域与国家,另一方面扩大出口产品类型与数量,2022年出口总量25万辆,同比增长57.3%。目前长安汽车也正在加快东南亚基地、欧洲总部建设。上述负责人透露,春节期间上海、宁波、烟台各港口船舶不停运,UNI系列、锐程系列、CS系列、凯程系列等多款车型在此期间销往中东、南美、俄罗斯;长安巴基斯坦合资公司春节期间持续生产;海外各经销商展厅一片繁忙,欧尚X7甚至成为当地购车顾客眼中的明星产品。

除了汽车工业生产优势,物流优势也是重庆出口的一大“利器”。

“与传统滚装相比,跨境班列更适合运输新能源车,并形成‘运贸产’结合的出口优势。去年中欧班列(渝新欧)首次将‘重庆造’新能源汽车运输出口。今年元旦期间,渝新欧中老国际货运班列新能源专列从园区团结村车站发出,‘重庆造’庆铃电动皮卡及其他品牌的新能源汽车,经由磨憨口岸出境,最终运抵老挝万象。”黄浦介绍说,除了电子、汽车、机械产品等先进制造业,小商品、特色农产品在出口方面也保持强势。在西部陆海新通道“13+2”合作体制下,重庆柠檬、宁夏枸杞原浆和红酒、新疆坚果、广西螺蛳粉、贵州茶叶……正沿着快捷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源源不断走向世界。

还有哪些“中国制造”风靡海外?

正如黄浦所说,除了重庆传统的笔记本电脑以及新崛起的新能源汽车,还有不少“中国货”从重庆出海。

重庆渝贸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副总经理林杰奔走于东南亚时除了生活必需品,总会随身携带一些水果。“这样随时都能让那边的客户尝一尝。”

林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尽管东南亚不少国家农业发达,但他们对重庆农产品的认可度依然相当高。“东南亚非热带水果并不丰富,所以重庆的脐橙、沃柑与潼南萝卜在当地认可度最高。”

除了农产品,重庆造的五金制品也在东南亚大受欢迎。重庆市奎龙实业有限公司外贸经理邓森骄傲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大足龙水的五金历史悠久,质量过硬。他说:“我们不仅有成熟的供应链,从原材料到机械加工、到表面处理我们都完全能够自加工,周边区县也有成熟的互补供应商和厂家作为辅助支撑;而且大足龙水有西南片区最大的金属交易市场,原材料供应充足使得我们价格有优势,质量有保障。”

“中国制造”也在技术输出。峰米投影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峰米是智能投影企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的2023美国消费电子展(CES2023)上,其智能投影和激光电视产品都深受全球用户的追捧。

汪高新也透露:“我们已经与120个国家有合作。”汇帆科技一开始主要生产主板,但近几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改变,汇帆科技也开始出口技术产品,同时给东南亚工厂提供技术方案。

对汇帆科技来说,需求最旺盛的要数非洲市场。“我们的手持指纹识别机,在非洲出口是最多的。”汪高新解释,因为非洲地区比较偏远,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例如在安哥拉总统选举期间,选民需要投票。但当地因为有些地方很偏远,可能一些选民从来没录入过身份信息,当地部分居民居住地址也没有门牌号,投票时候的身份认证就有很大的难度,所以这一类指纹识别机器有很大的市场”。

023

国外生物识别设备中的“中国制造”

“韧劲”十足的重庆企业,面对困难“各显神通”

尽管现在中国出口强劲复苏,但在这之前,出口企业也经历了阵痛期。

其中影响最大的便是物流。黄浦坦言,2022年上半年俄乌冲突导致的区域供应链局部受阻,下半年连续数月的本土疫情,导致保畅保供问题突出。

回忆起前两年的国际贸易市场,做农产品的林杰一肚子苦水:“过去两年我们走陆运口岸出关常遇堵车。例如疫情刚开始时中缅瑞丽口岸、中越河口口岸、中老磨憨口岸几乎是关闭状态。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2021年七八月份,尽管可以走口岸出关了,但前往磨憨口岸的公路基本堵死,依然没办法运输。”

同样的问题郑弋俊也曾经历过:“印象最深的是2022年3月份,口岸起码要堵一个月。我们拉着货到处跑,尝试过在重庆直接走铁路,也运去过南宁走中越铁路,还拉去过广州跟钦州走海运。”

小康进出口公司同样受到影响。张兴燕透露,2022年下半年重庆接连遭遇限电、疫情等影响,出口订单的物资供应及生产保障不顺畅,对海外市场的交付造成了一定影响。

不过当时最着急的还是林杰,他告诉记者:“水果可不能这么等。我们当时尝试转为陆海联运,先走公路到深圳或者上海,再走海运。尽管这样运输很慢,但迟到总比不到好。”

郑俊弋同样在想办法,他们最终尝试自建一家物流公司:“我们这家公司直接与政府的平台公司、车队等合作,借此来支撑手上的外贸业务。整体做下来看,效果比找第三方要顺畅不少,同时我们也用自己的物流公司接了其他企业的业务。”

小康进出口公司也探索了类似思路,张兴燕介绍,2022年小康进出口公司与重庆国际物流园区合作,通过中欧班列,运输了首批电动汽车到德国;又通过陆海新通道陆海联运,运输车辆及零部件货值达到5000万美元,一举解决了印尼、秘鲁、厄瓜多尔滚装仓位紧张、运价偏高的问题。2022年小康进出口公司出口额达到6亿美元,同比实现了75%的增长。

国际贸易新趋势已现

如今,林杰感觉:“从出关速度看,已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云南国际商会发起人张春艳也透露,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中越、中老泰两条铁路运输线路得到扩大,集装箱在昆明海关即可办理报关手续,边境关口拥堵现象减少了。但据她观察,东南亚贸易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对那边日用品、成衣出口减少了,小家电产品增加了,布料、制鞋原材料和手机周边产品出口也增加了。一个10元手机壳到对面去卖,甚至可以涨2倍。所以我们得研究变化,顺应变化。”

“东南亚市场因为欧美的关税优势以及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制造业工厂迁入。例如越南,不少公司为了获得当地的原产地证,纷纷在越南建立工厂。这样就可以减少25%的关税。这也导致一些成品不再适合出口越南,只能做相关的原材料与零件。”郑弋俊说,这也是他选择做汽摩配件、通机产品等业务的原因。

对于顺应变化的说法,曾遭遇美国“反倾销”调查的汪高新特别赞同,“物流停了,但是企业不能停啊。只要人有需求,贸易市场一定存在空间。我们就往这个空间里钻。”

于是原本做主板的汪高新转头就钻进了生物识别技术上,陆续生产出有测温功能的人脸识别一体机、能同时识别健康码与身份信息的门禁系统以及自动上传健康码系统的自助病毒检测机等,并成功打入国外市场。此外,汪高新也发现低端制造业迁入东南亚的趋势,“我们就去找当地工厂,根据他想生产销售的成品,设计相应产品并提供适配的主板,转变下思路与销售模式轻松拿下新业务。”经过这些随机应变的“招数”,在过去几年全球经济疲软的状态下,汪高新的业务几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指导政策该如何跟进?

当然也有转向不那么顺利的企业。重庆众盈服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娴就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她还没能从冲击中及时恢复过来。

王娴说,其公司是去年才通过招商引资迁入重庆的,结果刚迁入便遭遇了重庆最严重的一波疫情。“这波疫情影响了我们两个月的货期。疫情政策调整后,我们就一直处于赶工状态,春节期间我们只休息一天。最终以两倍以及三倍的人力成本完成生产。”王娴说,“耽误了货期,还要面临客户的索赔,造成的亏损可想而知。”

服装加工是个规模效应较为明显的行业。春节后,王娴也开始频繁往返于东南亚与国内,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希望扩大规模。“目前在马来西亚与泰国都发现了潜在的合作客户,当地一些电商公司之前都是在电商平台批发采购服装,然后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出去。现在这些企业需要自己定制款式,我们可以满足他们这方面的需求。”王娴还透露,今年她还计划新收购一个来自意大利的轻奢品牌,做这个品牌的全产业供应链。

在这之前,她希望在融资以及人力招聘方面能得到政府一定的政策指导。

在国际化方面,也存在不那么好解决的问题。例如峰米相关负责人就告诉记者,其海外拓展时需要精确的用户数据帮品牌作出准确的经营决策,但这面临各国数据使用规范各异的难题。上述峰米负责人就在思考,如何应对满足不同大洲、不同国家的内容管理等要求。“希望政府多出台支持外贸企业国际市场开拓的政策措施,使我们对于未来充满信心。”

强劲复苏的底气来了

外贸企业对于出口的信心普遍存在。重庆市商务委表示,他们在外贸企业中进行了调查,有意愿参加开拓国际市场活动的企业占到被调查企业的96%,有意愿通过包机、拼机等形式抱团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占到85%。

林杰透露,他与马来西亚当地企业谈了不少今年出口的相关合作,意向签约金额达520万美元。

2022年带领团队使营业额增长170%的郑弋俊则规划了中东日程:“今年会深耕越南市场,拓展泰国、菲律宾等国家。3月份还会去中东市场考察,我看到中东对农业机械需求也越来越大。今年销售额争取达到4000万到5000万美元,比去年再翻一倍。”

8天走了两座东南亚城市,连续开了60场会议的汪高新笑称,去东南亚的行程基本是除了睡觉就在开会,饭都得边开会边扒一口。但他并不想转变这个状态:“3月份去韩国;4月份去巴基斯坦;5月份去英国与肯尼亚。今年我还想把营业额突破进1000万到2000万美金呢。”

据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公司透露,2022年,重庆对东盟、欧盟、美国分别进出口1266.3亿、1247.6亿、1134.8亿元。

重庆海关所属渝州海关监管科科长周柯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中欧班列(渝新欧)春节期间是满运力在工作,7天进出达50余班列,但即便这样也依然没能满足全部进出口需求。

黄浦则表示,将继续加大中越、中老班列的支线拓展,力争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建成投用,推动集装箱全球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在通道沿线布局3~4个海外仓或分拨点。同时,加强国际保税物流、保税研发、保税检测、跨境离岸加工及中转加工等产业,补齐粮食、水果、二手车等多元口岸功能。园区还将联合通道运营平台,推动建立陆海新通道规则标准体系,探索参与国际多式联运、陆海贸易规则、数字通道等规则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应用。扩大铁海联运“一单制”使用范围,加大在中老、中越等跨境铁路班列的推广应用。此外,通过国际交往交流中心的打造,在去年重庆与老挝合作的中老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中心基础上,促进内陆地区与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产能对接。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4期)


 

2023年第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3年第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