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经济企稳回升,从消费电子、工程机械到光伏,“一个月上一个台阶”

2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说,我国经济增长在去年底企稳、今年初回升。“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多年来已成为经济主拉动力的消费目前止跌向上”,要“继续巩固和拓展经济运行回升态势”。

《中国经济周刊》 李永华| 湖南报道

2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时说,我国经济增长在去年底企稳、今年初回升。“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多年来已成为经济主拉动力的消费目前止跌向上”,要“继续巩固和拓展经济运行回升态势”。

从零食、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到光伏,各行各业都传来乐观积极的声音。

“今年,中联重科(000157)势头很好,挖掘机、混凝土机械特别是高空作业机械增速非常高,海外市场有望继续保持翻番式增长。”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说。

松井股份(688157)董秘伍俊芸介绍,从2022年四季度开始,公司新能源汽车板块业务是“一个月上一个台阶”,2023年全年都将保持极高的增速。

盐津铺子常务副总经理杨林广介绍,盐津铺子抓住了2023年春节消费旺季,销售火爆。从发展势头看,2023年,盐津铺子仍将实现高增长。

1月份宏观数据也支撑着乐观预期。2月10日,人民银行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信贷“开门红”,1月新增贷款4.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9227亿元,创下自2001年有记录以来单月增量新高。在社会融资方面,1月社融增量为5.98万亿元,显示出强劲的信贷需求。

“国内外订单双增长,营销订单已经排到3月份”

一开年,从西北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山海关外到粤港澳大湾区,各地都在抢抓时机,拼开工,拼经济,项目开工就像是接力赛一般火热传递。

节后第一个工作日,河南集中开工项目1271个,总投资1.6万亿元;陕西省第一季度795个重点项目开工,年度投资2285亿元;云南计划一季度开工项目675个,总投资1973亿元。福建称,2023年确定省重点项目1580个,力争完成年度计划投资6480亿元。1月29日,深圳举行首批重大项目开工项目266个,总投资约3295.3亿元。

重大项目投资带来旺盛的需求。“当前,国内外订单迎来双增长,营销订单已经排到3月份,中联重科工程起重机各园区正在加紧生产。”春节后,中联重科对外称。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方面,新基建项目带来新需求;另一方面,各地原有的库存项目今年要集中开工。2023年,工程机械市场需求有望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甚至更高。

大基建中,2023年,光伏、风电与核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都进入新的增长期。业内普遍认为,光伏行业将迎来长达30年的黄金发展期。2023年,光伏行业已经迎来一个新的增长刺激点,那就是上游硅料产能过剩以及随之而来的价格下降,从而推动中下游需求,光伏装机量攀升。

光伏热场产品是金博股份(688598)主要收入来源。金博股份总经理王冰泉称,至2022年底,公司市占率约40%,位居全行业第一。王冰泉认为,2023年,光伏产业的增速会比去年增速更快,未来也将保持高增长,其中的关键因素是,“2022年,光伏产业发展受限于硅料供给,而硅料紧张局面从2022年年底得到缓解,硅料降价对需求拉动比较明显。”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数据,2022年,硅料价格一度高达30万元/吨,至2022年底开始下跌。有券商的草根调研称,2023年1月,有厂商的硅料出货价格降至12万元/吨。不过,2023年春节后,硅料价格又出现反弹,节后第一周环比节前价格涨幅为31.02%。

中信建投研报分析,硅料供给会日趋过剩,预计2023年年底硅料产能总计达248万吨,大幅度超过需求,硅料年度级别的下跌趋势没有变化,预测全年均价15万元/吨以下,对光伏储能板块整体发展形势看好。

看准时机,光伏中下游企业忙着扩产,抢抓市场机遇。明冠新材(688560)是光伏背板、POE胶膜与铝塑膜领域龙头。1月31日,明冠新材称,公司计划在安徽合肥肥东县总投资50亿元,其中一期新建建筑面积约20万平米,年产3亿平米太阳能背板及2亿平米功能性膜,将进一步扩大公司光伏组件封装材料的行业市场份额,加强公司在太阳能背板及功能性膜领域的领先优势,为公司业务快速发展提供产能保障。

2022年11月,明冠新材公布的股权激励计划称,其考核目标之一是,以2021年净利润为基数,2023年、2024年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25%、380%,彰显其乐观预期。

越来越多的企业跨界进入光伏行业。聚赛龙(301131)原有主业是改性塑料,2022年切入光伏胶膜赛道。一位前往聚赛龙芜湖胶膜生产基地调研的资深投资者称,聚赛龙下属的胶膜子公司现有3条产线,2022年已经实现销售收入且有盈利,2023年将持续扩产,预计年底产能将扩大一倍以上。

2月9日,占据核电阀门领域90%市场份额的江苏神通(002438)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目前公司各类业务产能基本处于满负荷生产,而且还将视市场需求变化,适时通过增加班次、非关键工序委外、技改扩能等方式满足市场需求。

满负荷生产是因为高增长的订单。据江苏神通2022年中报,去年1-6月,其核电阀门的订单大增82%。相对应的是,2022 年上半年,国家新审批核电机组6台。江苏神通称,“上半年获批建设的 6 台机组的相关核电阀门订单大部分已经拿到,下半年获批的4台机组正在按照既定程序招标。”

“提前布局,做好创新,才能抓住机会”

新年一开工,盐津铺子常务副总经理杨林广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几乎插不进针,忙得脚不沾地,从云南基地刚回,又去广西出差,接下来又要前往东南亚多个国家,既要查看当地工厂的生产经营情况,也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深入拓展东南亚市场。

111

(盐津铺子产品生产环节)

盐津铺子主营休闲零食产品,即便是面对疫情冲击与原料涨价,近几年业绩仍持续上扬。2020、2021年营收规模分别增长39.99%、16.47%。其2022年业绩预告称,全年扣非净利润同比增长197.58%-206.34%。

在杨林广看来,盐津铺子之所以能实现持续高增长,可总结为“提前布局,做好创新,才能抓住机会”。2022年底,盐津铺子研判认为,疫情过后,春节零食消费需求将大释放,在生产端准备充分,但也有同行因预计偏悲观,备货不足,错过疫情后的这波机会。

近年来,蒟蒻果冻成为当红零食(蒟蒻就是常见的魔芋),盐津铺子0卡蒟蒻果冻也销售火爆。2022年10月,盐津铺子在云南曲靖投资设立控股子公司,生产魔芋精粉。“这是盐津铺子新品研发的一个例子,这次去云南就是看蒟蒻基地。只有不断研发创新,才能抓住新的消费需求。”杨林广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湖南明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军民融合企业,生产的活性纳米无机复合材料(RNIC)用于国防、人防以及民用建筑领域。今年,意向订单金额之大,让公司董事长吴罗明意气风发,要大干一场,“今年是关键一年,各方面都做好了准备,产品已经更新到第三代,正在攻关第四代,性能优化,成本大幅下降;以前的产能约束也打破了,再多的订单也能满足。”吴罗明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

从营收结构来看,松井股份现有营收集中在消费电子领域。董秘伍俊芸认为,2023年,消费电子将迎来反弹,而爆发式增长的亮点仍是汽车业务,公司为此做了充分布局,“2022年,我们已经拿到了下游车企的资质认证,相当于进了门。”

松井股份旗下的长沙松润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运凯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称,松润通过差异化创新,抓住新能源汽车功能上的新需求,成为汽车涂料行业新势力。比如,新能源汽车装了大量激光雷达,但是传统涂料会让电磁波受到阻隔,而松润的涂料既可以让电磁波无阻扰无屏蔽,还能实现汽车色彩美化的功能。在松润,还有大量这样的创新产品,应用在各大客户的产品上。

李运凯说,为满足旺盛市场需求,松润已经成立众多专业团队对接各大客户,产能上也做了充足准备,“今年还是爆发式增长”。

依靠技术创新,金博股份同样坐上了快速前行的“新能源汽车”。据公告,金博股份2022年已成为比亚迪、广汽埃安等新能源车企的碳陶制动盘定点供应商,开始小批量交付。金博股份1月1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已具备10万盘碳陶刹车盘的制备能力。

金博股份总经理王冰泉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2022年,金博股份碳陶制动产品实现从0到1的突破。“碳陶制动对汽车厂商来说是一个全新产品,市场很大,一旦放量,就会有比较大的发展。”此外,金博股份还进入锂电热场材料及锂电负极材料领域。

222

(中联重科生产现场)

中联重科谋划更大,布局更早。2019年初,中联重科开始在湖南湘江新区建设面积近万亩的智慧产业城。这是其制造升级的核心,共布局8个灯塔工厂、300多条智能产线、600多项产线专利技术、8个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国际标准秘书处,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工程机械综合产业基地。

四年后,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介绍,“防疫政策优化后,一波又一波的客人到智慧产业城参观,我们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之高,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客人们直观感受到产品质量和性能都得到大幅提升。”

已建成的中联智慧产业城土方机械园,全面应用智能排产、工业AI、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从备料到焊接、机加工、涂装、装配、调试全方位全流程智能制造,平均每6分钟可以下线一台挖掘机。

高空作业机械是中联重科近几年成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主要产品包括剪叉式、直臂式、曲臂式等系列高空作业平台产品。2020年至2022年,湖南中联重科智能高空作业机械有限公司(下称“中联高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5亿元、29.47亿元、45.5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2936万元、2.32亿元、6.4亿元。

孙昌军介绍,公司高空作业机械之所以能保持高增长,首先是因为中联重科在工程机械行业数十年的积淀,具有很强的领先优势;其次是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红利的消退,高机既能降低工人的高空作业风险,还能大量替代人工作业;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高空作业机械近几年的绿色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作业效率提高,作业成本下降,应用场景越来越多,能够取代的人工和其他机械也变得越来越多。”

2月5日,中联重科公告称,分拆中联高机注入路畅科技,实现重组上市。

孙昌军还透露,海外一家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高管了解到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的建设情况之后,感到非常震惊,他们没想到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生产管理水平已经高度智能化、无人化。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在海外,中国工程机械产品已经进入快速挤占国外品牌的发展阶段。

他认为,“2023年,海外市场仍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甚至是翻番式的增长,这是可以预期的。”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