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再探全球经济凉热

再探全球经济凉热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正当全体中国人欢度春节之时,美国财长耶伦却非常闹心。原因是:美国政府没钱花了。1月20日,美国国债余额再达上限约束,而有权批准提高国债上限的美国国会,却对耶伦的游说无动于衷。为防止债务违约,耶伦宣布,美国财政部开始采取特别措施,即从2023年1月19日开始到6月5日,暂停向国家医疗和社保基金缴款等。

与政府财政状况相应的是,美国高科技公司的日子也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截至目前,美国科技巨头Meta、亚马逊、微软和谷歌先后宣布,分别裁员1.1万、1.8万、约1万和1.2万人。而苹果公司虽未出台裁员计划,但已经冻结招聘。最近,又有两家科技巨头——半导体巨头拉姆研究和德国软件巨头SAP加入裁员行列,分别宣布裁员1300人和约3000人。

这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实际上,打从美联储加息开始,华尔街就不时传来各式各样的担忧之声,而其中音量最大者莫过于“过度加息会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甚至国际上也在为之忧虑,原因是美国经济衰退,势必导致其他国家受到双重外溢效应的打击:其一是美国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打压,其二是美国经济衰退外溢效应的打压。

怎么办?积极出售美元资产拿回美元现金,一方面备付不时之需,另一方面进行其他科目的投资。美国财政部1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全球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等官方机构已经连续10个月减持美国国债。而且过去一年,前30大美国国债海外持有国中,至少有26个国家曾大幅抛售。比如日本,过去一年总计抛售2464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而中国的抛售规模也达2000亿美元以上。此外,还有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等美国传统盟国,或多或少都在净减持美国国债。与此同时,数千位美国富翁似乎也在加速撤离美国国债市场,而13个国家去年从美国运回黄金。

如此现象到底预示着什么?往大处看,这或许都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状况;往小处说,这些现象必然会对2023年全球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016

视觉中国

美国经济两面看

2023年,美国经济会陷入衰退吗?这是个绕梁已久的问题,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看透美国经济的本质。第一,美国是个资本至高无上的国家,尤其是金融资本、军工资本、科技资本占据主导地位;第二,美国是个社会撕裂非常严重的国家,各个族群之间的矛盾已经很难调和,任何星星之火都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动乱。

现在,美国政府执政尤为艰难。一方面,必须坚持为资本服务的核心宗旨,必须确保其政策能为资本带来巨额收益;另一方面,担心极度贫富分化会导致社会动乱越发不可收拾,反而破坏了资本生存环境。所以,处于对资本长期利益的考量,现在的美国必须压住飞涨的物价,哪怕暂时弱化经济增速,只要能够维系较高的“名义就业率”和较低的物价水平,美国社会就会相对稳定。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美国为什么要在欧洲和亚洲挑事?是要以此逼迫全球资本从欧洲和亚洲流入美国,以此稳定美国经济。

这一策略或许正是美联储敢于加息,甚至连续“暴力加息”的关键原因。实际上,自从2022年3月16日加息以来,美国GDP增速开始逐季回落,到2022年四季度,美国GDP增长2.9%,低于三季度的3.2%,但与此同时,美国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同比上涨5%,传统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6.5%,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回落。从全年情况看,2021年美国GDP增速是5.9%,而2022年则是2.1%。作为超大经济体,没有理由小看2.1%的GDP增速。至少,这已大大弱化了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而当下人们议论更多的是:2023年美国经济实现“软着陆”还是概率很高。所谓“软着陆”或是指:尽管经济增速较低,但物价水平至少PCE可以回落到2%附近。

美国经济何以取得如此“良景”?从“三驾马车”对GDP贡献看,去年四季度,占总量约70%的个人消费支出增长2.1%,不仅低于第三季度,而且低于2.9%的GDP增速;反映企业投资状况的非住宅类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7%,而私人库存投资对当季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了1.46个百分点;同时,净出口拉动当季经济增长0.56个百分点。数据反映了投资和石油输出等正在支撑美国经济。所以,只要2023年国际大环境延续2022年势头,同时美国有能力压住能源价格,美国经济保持小幅正增长概率应当不会很低;尤其是物价,在2022年高基数的前提下,2023年美国物价相比2022年——同比增幅达到2%附近,或许并非多大难事。如此数字游戏之下,经济或也能摆脱悲观预期。

除了数据游戏以外,我们不能忽视另一个使美国经济获此“良景”的重要原因: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财政和央行协力为美国金融和企业赢得了10年的股权融资机会,这或许恰恰是美国政府为资本服务的写照。上图或能带给我们重要启示。

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配合财政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但并未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是为什么?如图显示出的答案:那时美国M2增长率并不高。尽管2008年一度达到近10%的水平,但随着美联储实施“扭曲操作”——释放长期基础货币,M2增速逐级回落,这恐怕是美国保持低CPI涨幅的关键。但2020年之后,美联储同样大规模投放基础货币,却带来了M2的巨大增速,并由此引发了8%以上的严重通胀。

017

为什么同样是基础货币投放,却导致不同的通胀结果?原因是:伯南克投放基础货币是去收购金融机构或实体企业的股权,并相应承接其债务。大量长期基础货币投放导致股市连涨11年,为企业股权融资提供了绝佳的时间窗口。当金融和实体股权资本充足到足以覆盖债务之后,企业开始收购政府手中的股权和债务,从而实现货币回笼。耶伦在去职美联储主席时指出,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的货币政策,使得美国企业长期的股权融资增长100%,而最不稳定的货币市场融资减少50%。这是不是构建了安全的企业财务境况?是不是为企业和科技未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但2020年之后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美联储支撑财政大量给美国人发钱消费,并导致国民储蓄和M2同时暴涨,再加上供应链中断,这必然导致消费价格暴涨。而我们从中获得的启发应当是:基础货币、财政赤字不同用途导致不同经济结果。看前者,基础货币投放支持财政赤字,是为了收购金融或企业股权和债务,其实质是政府投资行为,是“财政赤字资本化”过程;但看后者,基础货币投放支持财政赤字则是为了救济消费,是地地道道的“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

正是这样的区别,也正是伯南克为美国金融和企业打下良好的财务基础,就算美国政府债务暂时出现一些“不大的问题”,似乎也不会影响美国经济的正常运转。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美国国会在提高美国债务上限问题上,显得特别沉得住气。

018

视觉中国

美国会发生信用危机?

为应对通胀,2022年美联储连续7次加息,如果再算上2023年2月1日25个基点的加息,美联储已将联邦基准利率上调到4.5%~4.75%水平。如此快速加息的背景下,美国物价水平的确下来了一些,而且去年第四季度还录得2.9%的GDP增长率,但一个重要的负面效应是:美国联邦财政每年将增加1万亿美元以上的债务成本。所以,当美国总统拜登大喊“美国经济简直不能更好而且正往正确方向前进”时,心里是不是也会有些发抖?毕竟,搅乱欧洲和亚洲要大把花钱,但美国政府已经没钱花了。

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国债余额已达31.38万亿美元,以国债余额/GDP计算,美国政府债务率已超123%,继续提高债务上限已变得越发艰难。所以拜登是不是高兴早了?实际上,美国现在最大的艰难应当是不可持续的财政境况。美国政府会违约吗?违约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据媒体1月30日报道,财长耶伦发出警告,如果立法者不能提高债务上限,美国将面临灾难性的债务危机,并将面对螺旋式的经济衰退。她在接受采访时说:“这将是毁灭性的灾难,让我很紧张。”此前的1月13日,耶伦在写给众议院的备忘录中表示:“若无法履行政府义务,将对美国经济、所有美国人的生计和全球金融稳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耶伦着急,但驴象两党领导人却很难达成一致,而且分歧很大。白宫和多数民主党人希望无条件迅速提高债务上限,但共和党人却希望在批准新的债务上限之前,政府能在削减开支方面做出让步。美国众议院议长、共和党人麦卡锡和拜登见面,讨论提高债务上限和减少政府开支,以及避免主权债务违约的问题。从现实出发,耶伦认为,如果不能获得承担新债务的能力,那政府势必需要削减支出,但削减政府支出的同时也会大大削减人们对经济刺激的预期。届时,随着人们对经济失去希望,消费者支出可能会急剧下降。

毫无疑问,耶伦的观点完全符合她所遵从的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但美国情况真会按照耶伦的意愿发展吗?其实,这其中的问题需要三方面看。第一,美国必须捍卫美元霸权,这将迫使美国必须捍卫国债信用,不敢实施债务违约;第二,美国的共和党人真希望通过赖账方式,削减美国政府债务负担,特朗普任总统时,其共和党同僚打过这样的主意;第三,美元霸权确实已经受到了严重挑战,这并非中国、俄罗斯、伊朗或其他国家的刻意贬损,而是美国自己依仗美元霸权,既要获得无限的霸权利益,又不愿承担任何国际义务。

这恐怕才是美国国债被越来越多国家抛弃的根本原因,而美联储加息缩表导致美债市场下跌,当然也是原因,但已经不那么重要。毕竟,对美债的抛售已经持续多年,而绝非最近一两年的事情。美国国债会违约吗?概率很小。诚如耶伦的判断:如果违约将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而这场危机很可能将把美国经济和美元霸权一起送进坟墓。

第一,只是总部在美国的那些跨国企业集团,如果再也得不到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再也无法从财富再分配中获得超额利润,会作怎样的选择?第二,如果财政难以支撑足够警力而使社会动乱加剧,美国富人会作出怎样的选择?第三,哪怕美国只有一笔主权债务违约,由此而带来的全球性抛售,将使美国金融市场承受怎样的后果?当然,发生这样的事很难想象。至少,按照当下的经济学认知,似乎没人能够给出很好的解决方案。

面对现状,美国政府该如何扭转败势?丛林法则,通过吃掉别人或干倒别人而相对丰满自己,这恐怕就是美国政府依照霸权逻辑作出的不二选择,站在这个角度去看美国搅乱欧亚的“极端表演”,我们会否品出另一番滋味?

019

欧元区“滞胀”?

英国智库Resolution Foundation近日警告,已经持续一年的英国生活成本危机,在未来的两年里仍将持续。最近,英国媒体刊载了该智库关于2023年生活水平展望的报告,这家智库机构称,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英国家庭平均收入可能减少了2000多英镑,只有最富有阶层的收入才可能增加。报告预计,在未来两年紧缩期间,英国最贫穷的20%家庭,实际收入将下降4%,而第二高收入阶层(5%~10%的人群),他们的家庭实际收入将下降9%。不过,大幅加息提高了储蓄和投资回报,最富有的5%家庭,他们的实际收入将增长4%。

该智库认为,在国际天然气和汽油价格暴跌的背景下,未来几个月英国整体通胀率可能会下降,但对许多家庭来说,生活成本仍将居高不下。尤其在政府支撑力减弱后,英国普通家庭能源支出预计还将增加,其账单将从2022到2023财年的2000英镑上涨到2023—2024财年的2850英镑。若考虑到未来两年英国经济疲软,普通家庭的收入可能到2027—2028财年也难以恢复到疫前水平。

与英国国民收入下降密切相关的是:2023年英国经济前景堪忧。2023年1月30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称,经济学家已经发出警告,基于利率上升和政府对经济支持的减少,英国今年的经济表现将比欧元区更糟糕。与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的温和增长或停滞相比,英国经济预计将在2023年出现萎缩。

实际上,在本轮紧缩周期中,英格兰银行加息相当激进,其加息时间点甚至比美联储还要早,而加息幅度也远超欧元区。截至目前,英国基准利率上升了3.4个百分点,而欧洲央行加息只有2.5个百分点。这个息差势必导致英国和欧洲不同的经济状况,但欧洲的经济状况又能好到哪去?英国万神殿宏观经济学研究公司分析认为,2023年,英国GDP或将收缩0.8%,而欧元区经济预计将增长0.6%;英国牛津经济研究院则预计,英国经济2023年将萎缩0.7%,而欧元区将出现“零增长”。

回望2022年,按照欧盟统计局1月31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欧元区录得了3.5%的GDP增长,而整个欧盟的GDP增速也达到了3.6%左右。如此亮丽的数据是否说明欧洲经济尚存强大韧性?实际上,俄乌冲突之下的欧洲经济倍感艰难,2022年,欧洲人几乎全年浸泡在物价暴涨的煎熬之中,尤其是食品和能源价格涨幅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以致整体CPI涨幅高达10%以上。居民储蓄被大量消耗,用能较大的企业被迫停产甚至破产,尤其是工业最发达的德国,其经济困境更为突出。

所以,从整体统计数据上看,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还算亮丽,但细看各国情况就会发现:这3.5%或3.6%的GDP增长,实际是爱尔兰、拉脱维亚、西班牙、葡萄牙等所谓欧洲“边缘国”作出的贡献,而传统意义上的欧洲经济发动机——德国、法国、意大利的情况并不乐观,其2022年GDP涨幅分别为1.8%、2.6%和1.7%,均拖欧洲经济后腿。尤其是与2021年四季度相比,2022年四季度德国GDP萎缩0.2%,法国增长0.1%,意大利萎缩0.1%。

荷兰国际集团报告指出,尽管去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经济避免了衰退,但这是一次“死里逃生”,因为大多数欧洲国家目前已经处于接近“零增长”的停滞状态。其欧元区高级经济学家贝尔特·科莱恩则指出,数据显示欧洲多国国内需求疲弱,进口大幅下降,同时面临加息压力。这意味着,至少2023年初,欧元区经济将表现疲弱,甚至不排除第一季度经济负增长的可能性。

经济短暂的衰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长期疲弱。现在看,欧洲经济似乎正在显露出一些不祥之兆。比如,那些经济增长已经接近“零”的国家,其经济不仅是简单衰退,而是极有可能或已经落入“滞胀”陷阱——经济停滞、物价高企。

统计数据显示,欧元区去年12月份的价格指数(HICP)同比增长9.2%,虽较11月的10.1%有所下降,但这算不算依然高位运行?很显然,物价最大推手是能源,12月份欧元区能源价格同比上涨25.7%,较11月的34.9%下降了9.2个百分点;还有食品烟酒,12月涨幅达13.8%,较11月的13.6%上升了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德国物价涨幅为9.6%,法国6.7%,意大利12.3%。

欧元区国家陷入“滞胀”是非常麻烦的。第一,由于其货币政策必须听命于欧洲央行的整体安排,所以只能依赖财政把本国经济拉出“滞胀”。这些国家的财力充分吗?实际情况是,欧元区各国政府发行国债的能力都会受到其他国家制约。第二,在美国不断拱火的情况下,尚未结束的俄乌冲突会不会把欧元区主要国家的财政进一步拖入泥沼?至少,美国非常愿意看到这事发生。第三,尽管欧洲能源危机已经有所缓解,但未来能源和食品价格在欧洲更贵会否成为常态?欧洲央行又会为此提高多少利率?这个利率水平是否会进一步压制欧元区经济?就目前而言,欧元区PMI的所有指标,已经在50荣枯线之下徘徊了10个月,何时回到50之上?2023年恐怕没戏。

毫无疑问,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大概率会贯穿欧元区的2023年。所以,欧元区未来最大的经济风险是“在滞胀中挣扎”,而欧元区各国应对“滞胀”的能力又很弱,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熬”,把损事儿都“熬过去”,或者“熬”到美国捕到“大猎物”,让他们去分羹。但在此前,美国会如何动作?是否还会逼迫欧元区自残?

相对较好的消息是:欧元区的失业率正在下降,2022年10月为6.5%,较9月的6.6%再下行0.1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低。同时,欧元区青年失业率也从金融危机之后的25%降至目前的15%左右。但欧盟委员会预计,2023年,欧元区失业率会升至7.2%,2024年则会回落到7%。

020

视觉中国

荣枯线之上的亚洲制造

如果非要概述一下2022年全球经济,最大的特点恐怕就是:能源价格飞涨带动整体物价上涨,迫使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退出经济刺激转而大力度收紧货币,而此举一方面压制了其国内物价,但同时也导致经济增长动能下降。

在“能源价格飞涨+紧缩货币”的背景下,哪种业态最倒霉?当然是制造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制造业PMI从2022年9月开始低于50荣枯线,到了12月份,制造业PMI已经降至48.6。除俄罗斯外,12月欧洲主要国家制造业PMI全部在荣枯线之下,尽管目前似有边际回升之态,但位置仍在47左右。同时,美国制造业PMI也低至48.4,其新订单与新出口订单指标分别回落至45.2、46.2。

全球看,哪些国家制造业情况好些?首先是日本。在外需不振和能源高价的冲击下,尽管其制造业PMI读数也出现连续两月收缩,而且已经低于荣枯线,但从时间跨度和指标读数上看,其制造业PMI高于全球平均48.6的水平,为48.9。同时,日本制造业PMI跌破荣枯线的时间点也晚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

不过,比日本更靓眼的制造业群在东亚和东南亚,除韩国外,去年12月份,印度制造业PMI指数由前月的55.7上行2.1个百分点至57.8,在主要国家中唯一保持高位增长。另外,东南亚新兴国家整体制造业也显示了一定的景气程度,同样是12月份,这一地区的整体制造业PMI读数录得 50.3,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亚洲这些国家的制造业为什么在发达国家严重通胀过程中可以保持定力?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恐怕就是摆脱美元控制的努力。历史地看,以往美元大幅加息、升值,必然引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资本(热钱)大规模逃逸,货币相对贬值,于是这些国家一般都会通过大幅加息以阻止热钱逃逸,避免给本国经济带来过大冲击。但加息犹如“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减低热钱逃逸冲击,另一方面却增加了本国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成本。利弊权衡,往往得不偿失。

这次不一样。日本是最典型的案例,在美联储加息一年的过程中,日本始终坚持“负利率”政策,到去年底,才稍微扩大了一点国债收益率控制区间,但基准利率依然维系在零以下。从数据看,在食品和能源价格飞涨的冲击下,日本整体物价涨幅不可谓不大,为什么日本央行依然坚持超级宽松货币政策?其央行行长黑田东彦的解释是:物价上涨是国际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的问题,日本加息只会压抑本国经济,而对压低物价没有帮助。所以日本如果跟随美国加息,结果很可能使日本经济遭受“能源价格和利率高企”的双重打压,掉进“滞胀”陷阱。

当然,日本为了撑开制造业生存空间,势必要承受巨大的宏观经济压力。比如,必须采用非利率手段去对抗华尔街的“寡妇交易”(编者注:这里指做空日本国债),以防止日元过度贬值。更有甚者,一向大量赚取贸易顺差的日本,现在居然出现了连续17个月逆差,变成逆差国。1月19日,日本财务省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日本录得19.9713万亿日元的贸易逆差,创下1979年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新高。财务省数据还显示,受日元贬值和能源价格飙升的影响,2022年,日本进口额首次突破100万亿日元,达到118.1573万亿日元,同比增长39.2%。其中,原油进口额同比增长91.5%,液化天然气进口额同比增长97.5%。当然,日本该年度出口额也录得18.2%的同比涨幅,进出口额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如此大开大合的数据,制造业会因此而受益?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近日在记者访问时指出,目前,日本企业经营收入正呈扩大趋势。除通过出口外,日企正通过海外投资获取收益。松野博一同时强调,出口仍为拉动日本经济的重要手段,政府还将大力支持。

除了日本,在这次美联储大幅加息的过程中,亚洲国家似乎都刻意强化了本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而基本放弃了“用利率保汇率”的手段。作为典型案例的还有中国,尽管2022年经济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在保持低利率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的配合之下,防疫政策优化后的中国已经再现活力。今年1月份,刚刚出炉PMI综合指数显示出52.9的高位,比上月提升了10.3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PMI指数回到荣枯线之上,录得50.1读数,结束了连续4个月的下滑,重返扩张区间。

2023年中国外贸会很差吗?

全球经济确在放缓,这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率正在逐季下降。以人民币计算,2022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7.7%,而这个数据在2021年同期,增长率是21.4%。面对如此反差,中国商务部发出预警。2月2日,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面对中外记者表示,进入2023年,全球经贸形势变得极其严峻,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我国外贸领域的主要矛盾,已从去年的供应链受阻、履约能力不足,转变为外需走弱、订单下降。

出现这样的情况实际并不意外。我们必须看到的是,2019年之前,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率已经处于逐年下降的过程中,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发起制裁之后,贸易增长预期也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以至于2019年当年仅录得3.4%的增长,而2020年,在疫情全球暴发的情况下,中国贸易增长更是低至1.9%。2021年之所以增长21.4%,其关键是发达国家放开疫情管制,美国甚至大量“撒钱消费”,以致中国外需暴涨。

所以应当看到,2021年中国贸易大幅增长并非“正常情况”,而是特殊背景下的特殊经济现象。但贸易增长率快速回落毕竟是现实,而且关乎中国大量中小微民营企业。面对这一重要变化,商务部已经明确,2023年要把强化贸易促进、密切供采对接摆在优先位置,全力支持外贸企业抓订单、拓市场,并在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恢复实体展会。落实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国内贸易展会全面恢复线下展,要办好大家比较熟悉的进博会、广交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一系列重点展会。第二,用好新业态。促进这几年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新业态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来挖掘贸易潜力,带动中小微外贸企业出口。第三,发掘新需求。发挥驻外使领馆经商机构的作用,协助各地方组织企业到境外去开展贸易合作。我们要加强国际细分市场研究,及时共享各国市场的供求信息,帮助企业及时获取外贸订单。第四,支持企业“走出去”。为外贸企业跨境商务往来提供更多便利,支持企业以各种方式推介中国产品、中国制造、中国品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扩大境外办展规模。

近年来,中国货物贸易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市场结构看,美国市场已经排在东盟、欧盟之后,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贸易正在快速增长;从商品结构看,全球销售的新能源汽车60%源自中国,与之相关零配件、锂电池等商品出口相应快速增长,同时风能、太阳能等产品也正在成为中国贸易的新亮点,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在强化提质,增强竞争力。

应当可以肯定,世界离不开中国。所以,2023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用下,中国外贸肯定还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艰难,但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其结果或许坏也坏不到哪儿去。中国应当有这样的自信。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第3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