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银发经济”尚处“蓝海”

提振养老消费市场,重点在哪里?

“银发经济”尚处“蓝海”,一个规模或达亿万级的市场方兴未艾。

2023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3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 | 北京报道

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其中,“养老服务消费”被特别提及,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潜力股”。

养老服务消费被置于重要地位,与我国日渐加速的老龄化进程息息相关。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14.2%,已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线,我国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司司长王海东介绍,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增长至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增长至33%,中国成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银发经济”尚处“蓝海”,一个规模或达亿万级的市场方兴未艾。

034

035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银发经济又称老年经济,主要是指与老年人群相关的经济活动,包括日常消费、家政服务、医疗健康、旅游娱乐、教育服务等老年产业。

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事关亿万老年人及家庭幸福生活,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老龄化问题。2022年2月出台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围绕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一揽子养老发展顶层设计。

《规划》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发展壮大老年用品产业,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制造,大力开发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需求的老年生活用品。

同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确定61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其中,石家庄、西安、海口、青岛、西宁、桂林、贵阳等入选。

根据《通知》,重点联系城市将以推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主线,围绕服务体系创新、业态模式创新、要素支持创新、适老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根据本地区具体建设工作方案开展探索。在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健全养老机构委托运营管理制度、扩大普惠养老服务覆盖面、推动培训疗养资源转型发展养老、创新金融支持老龄产业发展等方面重点推进,尽快形成特色鲜明、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和典型经验。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消费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问题。“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快速发展,但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消费政策不健全、营商和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民政部发文如是指出。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养老服务消费尚处于初级阶段,面临产业观念不清晰、产业缺乏顶层设计、产业政策不到位、产业模式不成熟等诸多问题。

面对旺盛的需求,养老服务消费急需提高供给的精准度。例如,部分社区养老院在经受疫情冲击后,难以正常运营;有的民营养老院收费过高,直接导致入住率较低。应开发更多高质量产品,增加有效供给,让养老服务“叫好又叫座”。

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潘碧灵说:“人口老龄化将带来社会保障支出和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他认为,当前的养老服务政策缺乏对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明确区分,在政策的实施和相关工作实践中缺乏合理统筹,容易出现偏差。他建议规范完善“三大机制”,即建立细致完整的养老服务差异化供给机制、建立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建立严格动态的养老服务购买评价机制,避免养老服务事业托底的有限性和养老服务产业的过度市场化带来的弊端。

各方“养老”在行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各地也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有的地区把居家适老化改造纳入惠民实事推进,有的地区探索出“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家庭自付一点”的资金分担机制。

《广西壮族自治区养老服务条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作为广西养老服务领域首部地方法规,该条例整合各方面力量打通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痛点堵点。

厦门市人民政府日前发布《厦门市“十四五”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其中,在构建养老服务供给体系方面,计划到2025年全市建成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2.3万张。

《天津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创新性地提出实施津(金)牌养老“科创”工程,通过大力发展银发经济、促进老年用品产业发展、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等,让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2022年9月,《黑龙江省养老托育服务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6年)》明确,到2026年,全省养老床位供给总量达到25万张以上,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乡镇标准化养老机构、县(市)公办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在2025年底前实现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巩固。打造一批品牌化养老骨干服务机构(企业),培育一批养老用品制造企业,建设一批以“银发经济”为主题的示范园区。

一个月后,扬州市发布“‘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在全市首次将社会高度关注的两大事项统筹考虑、整体解决,提出25项重点任务,汇聚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共建共享、多元参与合力,打造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目前,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园区的建设正在积极布局。2022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智能养老产业园正式揭牌运行。苏州工业园也宣布打造园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路径。

面对不断扩大的“银发经济”市场,不少嗅觉灵敏的上市公司和资本抓住机遇,加大布局力度。

目前,按照涉足的业务领域,可将养老相关概念的上市公司大致分为四大板块:养老用品、养老服务、养老地产和养老金融。从养老产业上下游来看,保险、地产、智能养老、健康服务等行业成为上市公司布局主力。

此外,大健康、生命医学、中医养生、养生旅游等概念备受市场和资本关注,复合型高端化康养消费或形成趋势。

“家门口养老”成养老消费主流

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我国不断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开发适老化产品。在政策积极引导下,上门助浴、精神关怀等各种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正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提起养老产业,人们的传统印象就是养老院,实际上,随着首批“中产”人群步入老龄,养老产业迎来高收入群体,传统养老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其实际需求。

《2022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86%的中国居民希望在家庭进行养老,居家养老仍为主流选择。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养老模式大致为“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这决定了“家门口养老”相关配套成为主流养老消费市场。

当下,如何完善养老服务,满足老人“健康长寿、兴趣爱好”两大核心需求,在家庭环境下,完善的医疗服务、良好的居住环境和服务设施,成为亟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近年来,来自日本、欧美等地区的部分上门养老服务经验,被迅速引进回国,催生了上门助浴、上门理发等一系列“上门养老”新经济业态。

“为了学习给老人助浴,我特意在大阪的一家上门养老服务公司打了半年的零工。”吴梅(化名)对记者说,自己在日本留学期间,无意间通过房东奶奶接触到当地的上门养老服务。为了更加系统地学习经验,她直接应聘了该公司的志愿者。毕业后,她回国开了自己的家政公司,主营业务就是上门服务老年人。

据介绍,她将提供的上门服务内容细分成30大类,共计116小项。每项服务都制定了详细的流程。“现在公司有6位同事,成立刚刚半年就已经服务过近200位老人,很多老人在体验过一次后,就成为了长期客户”。

除了上门服务,社区养老服务的能量也亟须释放。“如果您觉得身体难受了,按这个小盒子,就能通知我们了。”家住北京市西城区的李阿姨正在教83岁的老母亲,使用“一键呼”居家响应机制。

据介绍,去年,北京西城区构建了“一键呼”居家响应机制,为首批基本养老服务对象、80岁以上高龄独居老年人安装1.2万部“一键呼”。此外,建成并运营社区养老驿站58个、养老机构41个、养老助餐点231个,实现养老服务基础设施10分钟全覆盖。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