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我们需要完整的经济常识——经济学界更需强化“系统观念”

经济学理论门派很多,全面理解、掌握和识别这些理论之长短,则是建立“系统性经济学学术观念”的方法,同时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基础。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最近,一位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在演讲时指出:我们国家目前经济学界不缺理论、也不缺数据,缺的是常识。这个观点确有道理,我们确可经常看到一些貌似雄辩、却缺乏常识的经济说道哗众取宠。但是,细读这位著名经济学家的“常识”,却又感到并不完整。

比如,这位著名经济学家认为:常识是中央银行印钞票不能创造价值。印钞票仅仅转移价值,仅仅是价值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转移,仅仅是价值在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转移,如果印钞票能解决经济问题,这个世界上根本不会有经济问题,因为印钞票是最简单,成本几乎等于0的一项政策措施。

这就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当中所谓的“货币中性理论”所说的道理。但这个观点真的对吗?存疑。因为这套理论局限地将货币的作用定位在流通领域,认为货币仅仅是交易工具。但事实并非如此,更完整的常识应当是:货币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周转,而且长期债务还可以资本化,帮助企业扩大再生产,帮助企业针对未来实施投资。

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经济发展需要创新推动。这当然是常识。但创新既需要0到1的过程,同时也需要1到100的过程。常识应当是:0到1的过程不太、也不能依赖货币扩张,但1到100的过程却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货币扩张。因为,货币数量必须匹配企业或经济1到100的扩张过程。

所以,简单基于货币的交易职能,忽视货币的资本功能,去贬损央行货币发行的重要性,这是违背完整经济常识的。尤其是对于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往往需要先有与国债发行相匹配的货币,然后才有财政赤字的资本化——实施基础设施投资,然后再有这些基础设施带来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这难道不是改革开放建设过程中所展示出的基本事实吗?

这位著名经济学家给出的另一个常识是:财政部门不创造价值,财政的收入来自于企业和个人,财税政策仅仅是财富的重新分配,是财富在父辈和子孙之间的重新分配,是财富在国有和民营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在他看来,如果财政靠借债增加支出,这就是典型的财富的代际转移支付,债务的积累,后果很有可能导致希腊那样的财务和金融危机,如果财务部门支出的增加是靠税收,那么这更是纯粹的转移支付,而对宏观总需求的数量是没有影响的。

这个观点您是否认同?我不认同。因为,财政投资确实会给子孙留下债务,但同时也为他们留下了巨额财富和更多创造财富的基础设施。如果这个财富所创造的价值能够覆盖这些债务风险,那对子孙后代是好事还是坏事?比如,在看到政府债务的同时,如果我们还能够看到其身后留下了庞大的优质基础设施资产,是不是可以重新审视债务率?再比如,如果财政投入为中国打造出非常科学缜密的“水循环系统”,那它将为中国子孙后代提供何等强大的农业生产基础?能给他们带来何等优质的饭碗?

只看到债务,而看不到资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不是说明在经济学家的“常识”里缺乏“系统观念”?希望经济学家们在提供学术研究、尤其是政策建议时,不只是依据个别经济学派的主张,而要扩展视野,强化系统观念,依据更加完整的经济常识。实际上,经济学理论门派很多,全面理解、掌握和识别这些理论之长短,则是建立“系统性经济学学术观念”的方法,同时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经济理论不可或缺的基础。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