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用好强化经济信心的工具——中国货币政策“新意”要足

货币政策需要“精准有利”的表述是具有新意的。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货币政策需要“精准有利”的表述是具有新意的。按照一般理解,“精准有利”应当指两个方面,“精准”针对结构,“有力”针对总量。也就是说,货币政策不仅需要数量充沛,也需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郭树清在谈到一些金融热点问题时指出:“货币政策和金融管理的基本职责就是维护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正常平衡。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就需要聚焦在扩大有效需求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

从郭树清这一提法看,大致符合市场普遍预期。郭树清称,“将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消费和投资,是经济快速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融服务大有可为。金融政策要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以上两段话,各表达一层意思:其一,他希望能把国民当期总收入最大可能地转化为投资和消费,认为这是拉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金融服务在此过程中大有作为。这个认识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前提:预期+信心。一般而言,国民收入转化为消费,国民储蓄转化为投资,都是“预期+信心”的结果。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坚定和强化全社会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

问题是:如何才能强化信心?而强化信心又该以什么为抓手?有人认为,股市可以一举多得地成为刺激投资、减低债务率,尤其是强化信心、最终有效推升经济的重要抓手。应当说:这个观点值得赞赏。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恐怕不是某个方面努力就可以的,而需要方方面面的综合作用,而核心在于:货币政策“新意”要足,要适宜资本市场发展所需要的条件,甚至需要匹配主权货币资本化的政策趋向。这恐怕也是中国推升直接融资的基本要求。

其二是郭树清认为:中国“金融政策要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群体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因为,它关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社会政策配合的问题。这件事,一直是一个短板,但现在看,各个政府部门已经较为充分地意识到“配合”的重要性。这也是经济管理需要着力强化“系统观念”的真实体现。

全球经济形势复杂,未来的中国经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就更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不只是在破解疫情影响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齐心协力铲除制约中国经济手脚的观念和做法。比如,如何定位地方政府债务的性质?如何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让地方经济得以高质量发展?等等。总之,真正摆脱部门利益,站在更高的位势上,统筹构建新发展格局,整体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才是当务之急。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