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发展迈上新台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的“都市圈”蓝图

继《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后,2022年8月22日《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都市圈形态逐渐明晰。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石青川丨重庆报道

继《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后,2022年8月22日《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都市圈形态逐渐明晰。12月15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多次被提及。

在政策的指引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如何在现有框架下拉动内需的“蓝图”正在逐渐浮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镇化现状

作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中西部区域发展中具有蓝本意义。经过10多年来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演进的探索,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形成促进区域经济优化布局的三大圈层结构。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第一圈层,核心层,以重庆、成都这两座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的主城区为圆心,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样板,发挥重庆、成都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第二圈层,紧密层,以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辐射范围为依托,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打造同城化、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样板;第三圈层,毗邻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框架下,做好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10个毗邻区的融合发展,促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莫远明猜测,未来5年,还可能形成第四圈层,即松散层。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连接贵阳、昆明、拉萨、西安等战略支点,打造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而如此规模的都市圈演进,离不开成渝地区城镇化的高速推动。据统计,从2011年至2019年,成渝地区城镇化水平从45.3%提高至57.3%,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超过同期全国1.2个百分点的平均增长速度。成渝地区2011年城镇人口4973万人,到2019年上升至6592万人,年均增长4.1%,明显高于同期全国平均2.9%的增长速度。

但如此高速的增长背后却另有玄机。成渝城镇化的高速度主要体现在县级层面,核心城区城镇化却开始饱和。据统计,2010—2019年期间成渝地区县域城镇人口增长速度高达5.6%。超过全域平均速度,远高于成渝地区地级市市区层面年增2.7%的速度。成渝地区的城镇化开始尝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领域。

085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

成渝两地都市圈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拓展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打造有产业支撑的都市圈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种尝试方向。

从两地都市圈发展来看,成都和德阳之间正在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位于整个都市圈的东北方向;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和眉山片区也在融合发展,打造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位于都市圈的南部偏西区域;成都空港新城与资阳之间重点发展临空经济区,打造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主要位于东南偏里的位置;而这些融合发展区域的重点则在于推动成都东进,与重庆实现联动。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显示,“城市群”“都市圈”是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要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能;要加快推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城市群,推动完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产业分工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并不是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全部。除了这两个主要的都市圈要融合之外,同时也要推动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等,最终实现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的目标。

在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也明确要求提升重庆、成都中心城市综合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强化协同辐射带动作用,以大带小、加快培育中小城市,以点带面、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的城市群发展格局。随着重庆都市圈的划定,成渝两地都市圈进入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新纪元。

2021年11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2022年8月22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重庆都市圈发展规划》。成渝两地都市圈发展迈上新台阶。

两地协同发展存在哪些障碍?

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经济实力最强、城市群最为成型的区域。尽管远景来看成渝两地都市圈发展前景广阔,但现阶段来看,成渝地区与其他城市群存在不小的差距。

据统计,2021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27.6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地区生产总值10.1万亿元,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9.6万亿元,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7.39万亿元,其中重庆、成都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加起来才4.78万亿元,差距较大。

从城市看也有差距。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城市排名,上海、北京均突破了4万亿元,深圳突破了3万亿元,而重庆排名第五、2.79万亿元,成都排名第七、1.99万亿元,差距不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重庆、成都与上海比,差距则更大。

成渝双城该如何做大总量,缩小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发达区域板块差距以及与上海、北京等超大城市的差距?

利用产业做支撑带动中间层城市崛起或是主流方向。

以全辖区划入重庆都市圈的广安为例。广安融入重庆都市圈,对其经济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从现实经济融合程度看,广安50%工业配套重庆、60%游客来自重庆、70%以上农副产品销往重庆。莫远明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广安全面融入重庆都市圈、打造川渝合作示范区,可更好地享受国家和重庆市方面的政策红利。同时,依托重庆作为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国家级平台,广安在构建现代经济体系、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也将大为受益。

广安划入重庆都市圈,也标志着广安示范引领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打造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示范样板,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作为广安人,莫远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广安牢牢把握与重庆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主攻方向,加快建设重庆都市圈北部副中心,目前已有战略定位和规划导向方面的制度安排。他推测,接下来两地会在联席会议机制、开发区园区建设、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规划落地见效。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也明确提出,在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上,以同城化发展为导向,强化成都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德阳、眉山、资阳比较优势,增强小城市、县城及重点城镇的支撑作用,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

未来成渝城市群拉动内需的动力在哪儿?成渝都市圈又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拉动内需?

“内循环”中的消费引领是关键。重庆作为首批五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具有先天优势。重庆、成都两地也发展出全球品牌荟萃、总部集聚的首店经济,引导消费品牌就近开展市场网络和产业链供应链布局。

县域经济也成为成渝地区能充分发挥优势的板块。《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明确提到,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合理引导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也提到,要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

成渝两地“大城市+大农村”特点明显。重庆“一区”带“两群”发展特征十分显著,“两群”中包含大量乡村区域。而四川也有大量的农村,“一干多支”中“多支”农村占比大。据统计,成渝地区耕地面积达到1.09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7%。根据“七普”数据显示,成渝地区乡村人口达4732万人,占总人口的48%,乡村县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也成为成渝地区的独特优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重庆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劲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此政策背景下,对西部地区开展一些重大战略性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科技与交通基础设施等是非常必要的,未来这些将能拉动经济快速恢复增长。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24期)


 

2022年第2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24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