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2023年开足马力扩投资,重点在哪儿?

面对2023年的经济增长压力,大项目的重点该往哪儿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琳︱北京报道

岁末年初既是收官期,更是冲刺期。

2022年初始,全国各地围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冲刺“开门红”。机场、铁路、水利、能源、制造业、“两新一重”、民生项目等众多领域的大工程纷纷上马,不仅开工早、数量多,投资额也在增加。

各地都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发挥重大项目的牵引带动作用,向投资开足马力。“开工潮”“项目潮”席卷全国。

如今,各地的完成情况如何?面对2023年的经济增长压力,大项目的重点该往哪儿走?

11

2022年重大项目进展如何?

在接近2022年末时,部分地区公布了重大项目投资的成绩单,有的已经提前完成任务。

2022年前10个月,新疆重点项目按照实物工作量累计完成投资2483亿元,比2021年同期增加26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的92%;前11个月,广州1654个“攻城拔寨”项目完成投资541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4%;前11个月,重庆2022年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71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9.6%,提前一个月完成年初3600亿元的目标任务。

重大项目牵引性强、辐射面广、拉动力大,是支撑投资增长、稳住经济大盘的硬支撑。

2022年12月16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在答记者问时介绍,2022年以来,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明显下滑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有力支撑了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前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6.7%,对稳经济、调结构、补短板发挥了重要作用。

即便进入当年的尾声,项目开工热潮仍在加速奔跑。

2022年11月4日,湖北省省长王忠林在湖北2022年四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上说,要以时不我待的干劲抓建设,集中精力、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全力推动项目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

2022年初,在披露一季度总投资额的省份中,湖北排在第一位,随后每季度都在万亿元左右,各季度的总投资额分别达1.4万亿元、1.18万亿元、9063亿元、10269亿元,涉及开工项目约7468个,是名副其实的“项目大省”。

除了湖北,2022年11月2日,浙江举行稳进提质金融工具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涉及7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538亿元……

各地都在为决战、决胜全年开足马力。

22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接下来,投资重点在哪儿?

得益于全国抢抓时机,2022年以来,我国投资增势良好,重大项目投资支撑有力。

2022年12月15日,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毅飞解读2022年1—11月份投资数据时介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连续加快,连续7个月回升;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快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4.0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比全部投资增速高14.6个百分点;大项目投资支撑作用明显,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大项目完成投资同比增长11.9%,比全部投资高6.6个百分点。“从投资先行指标看,1—11月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0.3%,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投资)到位资金增长21.5%,为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增长明显,但总体上看,我国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

2022年12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表示,研究表明,我国人均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20%至30%,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仍然很大;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步伐加快,5G、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推广应用,成为扩大有效投资新的着力点;产业转型升级投入力度亟待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需求迫切,企业研发创新投入意愿不断增强;民生领域仍有许多薄弱环节,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也将催生更多投资需求。“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改善供给质量,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更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将为投资需求合理增长增添持久动力。”该发言人说。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提到,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增加制造业投资,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投资效率,促进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由此可见,先进制造业,交通、能源、水利、物流、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依旧是未来的重点。

33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 摄

接下来,各省份将进一步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支持,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多地区已经开始谋划2023年甚至更远阶段的项目计划。

2022年12月2日,上海召开2023年经济领域工作思路座谈会提到,要抓好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重点区域发力;2022年12月2日、5日,黑龙江省省长胡昌升在研究2023年经济工作思路系列座谈会上强调,“坚持项目拉动,坚定不移抓重大项目建设”;2022年12月10日,湖北省省长王忠林主持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谋划推进2023年全省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河南省巩义市、登封市等多地提出了2023年具体项目投资目标。

2022年11月6日,贵州省发改委在2023年及今后5年项目建设和扩大有效投资工作推进会上提到,要进一步认真研究提出2023年及今后5年的投资工作目标和重点项目支撑,有效衔接2023年和今后5年GDP,提高投资与GDP的适配性和支撑性。

国家和地方都在加快步伐。2022年12月16日,上述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表示,将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增强投资增长内生动力。健全投资项目融资机制,依法合规加强重大项目资金保障。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充分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优化供给的重要作用。

责编 | 郭霁瑶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