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

中国空间站扩容升级成“三室三厅”

从神舟一号成功升空到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圆梦太空,从首次出舱到6位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相拥……中国载人航天用30年的发展变化,向世界展现出中国航天的韧劲和实力。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贾璇|北京报道

往返天地间,一拥三十年。

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打响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收官之战。

11月30日05时42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6.5小时。

随后,3名航天员进入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相拥问候,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首次“太空会师”,再次刷新我国载人航天发展新高度。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首次在轨轮换。6名航天员共同工作生活约5天,完成各项既定任务和交接工作。

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乘组身体状态良好,平安回家,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从2021年4月天和核心舱发射到神舟十五号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在这期间,密集实施了11次发射、2次飞船返回、7次航天员出舱,4个飞行乘组12名航天员接续在轨工作,如期完成了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

从神舟一号成功升空到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圆梦太空,从首次出舱到6位航天员在中国人自己的“太空家园”相拥……中国载人航天用30年的发展变化,向世界展现出中国航天的韧劲和实力。

a209e0c98f356b69f94e0d7690a6bab

a209e0c98f356b69f94e0d7690a6bab

“三室三厅”的“三舱三船”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是空间站三舱组合体组装完成后第一个到访的乘组,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

神舟十五号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后,中国“天宫”升级扩容成“三室三厅”最全配置,首次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以及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组成。这是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最大构型,总质量近百吨。

随着神舟十五号的到来,中国空间站首次实现同时停靠两艘神舟载人飞船。其中,神舟十五号停靠空间站节点舱前向对接口,神舟十四号停靠在空间站节点舱径向对接口。

虽然两艘飞船看似状态相同,但由于停靠在不同位置,受到空间站四组超大柔性太阳电池翼和三个巨型舱体的遮挡,导致两船的能源需求和天地通信需求各不相同。

为此,研制团队通过精细制定能源并网时机,精准调控能源并网功率,让两艘载人飞船实现用电自由,还能避免能源过剩造成的用电风险。同时,两船在轨的天地通信可通过各种信息大联合,由空间站代传相关信息和指令,统一分配通信资源,实现两船天地测控无缝衔接。

六位航天员工作生活的中国空间站

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的6名航天员在空间站“面对面”在轨交接,成为本次任务的重点。在轨交接将是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营期间主要的任务交接模式,相较地面交接更加高效可靠。

在迎来神舟十五号乘组后,中国空间站“居住”人数再创新高,6位中国航天员同在太空舱如何工作和生活?

对此,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副总师侯永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进行了解答:“空间站配置了两套餐桌,如果想6个人一起就餐,把餐桌拼接起来即可。同时,每个人一间卧室,有独立的卫生区。”

除了日常生活,神舟十五号乘组将重点开展6个方面的工作。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介绍,一是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验证工作;二是完成15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与测试,开展涵盖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三是实施3~4次出舱活动,完成梦天舱扩展泵组和载荷暴露平台设备安装等工作;四是验证货物气闸舱出舱工作模式,与地面协同完成6次货物出舱任务;五是开展常态化的平台测试、维护及站务管理工作;六是开展在轨健康防护锻炼、在轨训练与演练等工作。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还将迎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完成6个月的太空“出差”任务后,计划于2023年5月返回东风着陆场。

1af19e0a0a88596811bd27a4ddade50

中国航天加速跑

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以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开展更加深入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宇宙空间探索。中国空间站将为人类探索太空提供重要合作平台。

回顾中国空间站的建造,离不开每一次中国载人航天任务的稳扎稳打。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工程”。在此后的30年中,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可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于21日顺利返回内蒙古着陆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是神舟飞船对太空的第一次“探索”。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了飞船“天地往返”技术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我国“飞天第一人”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变为现实,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

经过多年发展,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将16位航天员、26人次送入太空,任务成功率高达100%。

2020年5月5日,为中国空间站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拉开序幕。

2021年4月29日上午,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将空间站首个舱段——天和核心舱送入太空。天和核心舱起飞质量22.5吨,是目前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主要用于空间站统一控制和管理,具备长期自主飞行能力,可支持航天员长期驻留。

从自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告捷之后,我国成功将3舱、4艘货运飞船、4艘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成功筑梦“天宫”,跑出了新时代中国航天发展的加速度。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23期)


2022年第2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23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