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A股市场该如何“大扫除”?——监管有效的关键是市场机制

为什么那么多公司挤着上市?是为了让公司业务更好地发展?还是把上市当成管理人圈钱或套现退出的渠道?还是让公司高层打开“进可攻、退可守”的方便之门?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制定实施 “新一轮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三年行动方案”,最近引发股票市场各方热议。这是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11月21日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透露出来的,但只此一句话,并未进一步解释具体细节。

很显然,该方案或是证监会所要构建的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将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大局,更好落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战略部署,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重要手段。

应当说,中国历届证监会主席都意识到:上市公司质量是股票市场的基石。同时,也都在上市公司质量方面下了不小的功夫,但效果如何?客观地说,进步的一面存在,而且确有向好趋势,但问题还是不少。

毋庸置疑,近年来证监会抓出了很多存在恶劣行径的上市公司。2021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的意见》,就在这一年,612家公司因违规受罚,而其中118家被实施ST处理。同时,违规成本也大幅提升,单一公司不再执行顶格60万元的上限,而全年罚金接近3亿元。今年以来更是加大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监察力度,刚刚爆出的消息是:仅11月下旬不足10天的时间里,9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6家公司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收到“立案通知”。据报道,11月全月,已有19家上市公司被立案调查。

把问题严重的上市公司剔出去,净化市场空间也是股市绝大多数投资者的热切期待。但最近似乎又出现了一些问题,所谓“壳公司”的市场价格再现上涨之势。为什么?一些人认为这是“股市注册制”推进存在“不尽人意”问题所致,公司上市难,势必推高“壳”价格。不排除这种问题的存在,但根源恐怕还要从市场机制上找。

为什么那么多公司挤着上市?是为了让公司业务更好地发展?还是把上市当成管理人圈钱或套现退出的渠道?还是让公司高层打开“进可攻、退可守”的方便之门?或许,各种目的交织,而最关键的问题是:部分公司上市不是为未来公司发展,而是要搞资本游戏。这也是被投资者长期深恶痛绝的事情。所以,打造怎样的市场机制,恐怕才是治理股市的关键所在。

比如,在设立不久的科创板市场,2020年2月上市的紫晶存储就爆出丑闻,其原因是持续财务造假,现在变成*ST紫晶;还有个泽达易盛,现在也因持续财务造假而变成*ST泽达。尽管中信建投、东兴证券作为两家公司的保荐人受到处罚,也公开向投资者道歉,但所有参与者是否想过,为什么同类事件会在A股市场屡见不鲜?只要去听听A股市场上的机构每天都在说什么想什么,恐怕也不难看清。一些公司上市后不是想着如何更好长远发展的谋划,而更多是考虑能融多少钱,高了低了,如何支撑高股价,超募资金如何利用,谁该支配多少等等。

尤其是现在上市:第一笔大收益是超募,一般都会大大超出公司原本设定;第二笔大收益是超值,公司上市价格会数倍于发行价,为所有大股东通过股票质押贷款提供基础;第三笔大收益是套现,公司股价维系高价时间越长,创始人套现就越容易;……如此等等,这些大笔收益,都需要二级市场投资者买单。这不仅有失市场公平,而且很容易让利益贪婪者铤而走险,更重要的是:它会让监管者承受“不可承受之重”,而迫使大扫除一轮一轮进行下去。

所以,必须从市场机制入手,真正让利益各方构建起“老虎吃鸡、鸡吃虫子、虫子吃棒子、棒子打老虎”的自然市场约束机制,而不是共谋同享机制。监管法律法规也应据此构建,确保相互约束机制有效。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