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货币政策需要战略思维

“降准”不只是权宜之计,金融管理部门应该把培育长期金融、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纳入己任。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按照货币主义理论的教义,货币政策属于短期政策,见差则进、见好就收,进进退退犹如家常便饭,而很少或基本不考虑战略问题。但是,要走出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要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是否允许货币政策只为权宜而不顾长远?这恐怕是我们必须认真考量的问题。

11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强化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这其中再次提到“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问题。据以往经验,这一表述几乎明示了央行“降准”的确定性。市场对这一信号持积极态度,也很关心“降准”作为短期战术手段之外,是否也表达出长期战略意图。

毫无疑问,“降准”是释放长期基础货币的一个重要路径,关乎中国金融市场资本生成过程,也是破解“不缺资金但缺资本”的手段之一。所以,“降准”不只是权宜之计,金融管理部门应该把培育长期金融、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纳入己任。

实际上,最近两年,央行也在关注“长期流动性”供给问题。就在上周末,央行行长易纲在金融街论坛上谈及“降准”,他说:“在2018年以来,我们累计实施了降准13次,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5%降到了大约8%,共释放了长期流动性约10.8万亿元。”注意:10.8万亿元的定性是“长期流动性”,这与过去历次“降准”央行公告释放“长期流动性”都是同样的说法。

为什么要投放“长期流动性”?央行没有解释,似乎总是隔着一层窗纸。其实,通过激励股票市场,在破解债务杠杆问题的同时,提升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的热切期待,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长期基础货币供给、降低货币乘数恐怕是绕不开的关键手段。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