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中国助听器渗透率不足5%,国外巨头争相涌入,背后的市场逻辑是什么?

10月24日晚8点,“双11”预售正式启动,天猫数据显示:预售首小时,助听器预售金额同比增长约1400%,销售火爆可见一斑。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 | 湖南报道

10月24日晚8点,“双11”预售正式启动,天猫数据显示:预售首小时,助听器预售金额同比增长约1400%,销售火爆可见一斑。

助听器属于康复医疗器械中的认知言语视听障碍康复设备,有助于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可实现听力补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听力残疾患者约2780万,居各类残疾之首。

相关市场分析认为,随着中国老年人口增加,银发经济吸引力不断增强,未来5到10年,中国目前较低的助听器市场渗透率将大幅提高。

今年6月,申万宏源证券研报认为,“助听器潜在市场空间较大,目前全球渗透率约为18%,曾经限制行业的痛点主要为价格、可及性,以及佩戴美观度等;未来新市场政策、教育普及、技术创新、渠道变革等行业变化有望拉动渗透率提升”。

中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助听器市场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多家国外助听器品牌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集中收购国内助听器企业,本土品牌的机会在哪儿?

助听器市场需求迎来爆发期

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国内存在大量对价格敏感、收入较低的听障老年人群,助听器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整体市场规模增长迅速。智研咨询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助听器表观消费量为480.9 万个,2020年增至1363.4万个。

中国本土助听器企业起步较晚,随着国外各大品牌的进入和市场推广,中国助听器市场的需求逐步被激发,近年来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图片2

可孚医疗旗下的湖南健耳听力助听器有限公司(下称“健耳听力”)依靠听力服务连锁品牌,目前已在湖南、广西、四川、陕西等10多个省份开设430余家助听器验配中心。今年初,公司收购了四川助听器验配企业成都益耳。

今年上半年,可孚医疗听力业务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936.88万元,同比增长87.71%,在疫情冲击的背景下,展现出良好的韧性和成长性。

可孚医疗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以及消费能力更高、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的60后人群跨入老年人行列,未来我国助听器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今年前三季度,北交所上市企业锦好医疗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同比增长2.2%;净利润为3118万元,同比增长75.08%。锦好医疗是医疗器械生产商,产品包括助听器、雾化器、防褥疮气垫等,其中助听器是公司主打产品。

天键电声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键股份”)招股说明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天键股份健康声学业务发展势头良好,毛利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公司将包括专业助听器、听力辅助设备等在内的健康声学类产品作为新拓展业务线。

“这两年,我们的助听器门店验配业务增速保持两位数增长,70~90岁年龄段的老年人群体验配助听器的比例高了不少。”一位助听器验配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助听器验配门店业务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每年营业收入增速达到20%左右,客单价也进入上升区间。

听力补偿生意背后:佩戴率较低、专业技术门槛高

据EuroTrak数据显示,2018年,大部分欧洲国家助听器产品的渗透率超过20%,其中英国、法国等地均超过40%,日本地区的助听器产品渗透率也达到了14.4%,而中国助听器产品的渗透率不超过5%。

为何中国助听器佩戴率较低?健耳听力总经理罗晓云分析称,“除了消费者对助听器价格敏感外,更多还是大众对助听器存在认知误区,比如随意在网上购买助听器,不相信专业性能调配,后续效果不好影响佩戴;助听器质量良莠不齐,无法判断助听器性价比;专业验配人员缺少等导致大众对助听器出现认知偏差。”

此外,行业也具有较高监管要求和技术门槛。

助听器产品属于医疗器械行业,其监管体制较为严格,在产品注册、生产及流通等环节均设立有严格管理制度。从消费体验角度来看,助听器又是强验配、强体验型的行业,医疗属性强,高度依赖专业验配。

罗晓云表示,消费者在线下门店验配助听器,验配师会做专业的听力测试与评估,综合分析听损程度,结合其听力需求、生活环境等,推荐适合的助听器,并进行专业的助听器调试和适应性训练,使其获得最佳聆听体验,还会提供助听器专业知识、保养服务和售后服务。

上述助听器验配师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助听器是个性化产品,对执业人员有严苛要求,须经过培训拥有执业能力才能上岗。听力补偿不能简单理解为从网上一键购买助听器佩戴完事,而是要基于使用者听力损失情况,经专业调试才能使助听器满足使用者需求,听力补偿背后还包含着精准听力测试以及用户的体验感。

国外助听器企业抢滩中国市场,国内企业能否争得过?

中国助听器市场潜力巨大,但目前中国助听器的市场份额 90%以上被以瑞声达、峰力、西嘉、奥迪康、唯听等国外大品牌占据。基于中国市场的发展空间,上述全球品牌纷纷在中国设立了生产基地、研发中心或营销公司。

可孚医疗相关人士透露,全球助听器市场高度垄断,产品以空气传导助听器为主导,助听器企业巨头掌握了行业最领先的核心技术。今年以来,戴蒙特、索诺瓦、安湃声等国际听力集团也纷纷加快中国市场布局。

今年6月,丹麦戴蒙特集团宣布,公司将支付17.5亿元完成对中国领先的助听器连锁企业声望听力100%股权收购。声望听力官网称,2021年,声望听力在中国的零售市场份额约5%,是领先的听力健康网络,在全国拥有500余家助听器验配中心。

8月19日,索诺瓦控股公司宣布,收购中国市场领先的全国听力保健连锁机构之一海之声集团。通过此次收购,索诺瓦将在中国20余个省份、超过70个城市增加约200家门店,这将大幅提升索诺瓦在中国市场的门店覆盖率。

一位助听器产业资深人士告诉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面对外资纷纷布局中国助听器市场,我们始终相信‘终端为王’,国内企业能否竞争得过国外企业,这需要时间来证明。目前,国内很多公司都开始在助听器生产、研发端做布局;沉淀的渠道优势也让部分国内助听器企业拥有与国外厂家的议价能力;以服务和专业见长的国内助听器企业,更懂中国市场和消费者心理,国外企业可能存在对中国市场水土不服的情况。”

申万宏源证券研报认为,“变化铸就新机会。传统助听器行业技术和渠道壁垒较高,五大听力集团凭借内生技术创新,叠加外延并购整合产业链,长期垄断国内外市场;我们认为,本土品牌有望抓住本轮行业变化的机会,寻求差异化竞争”。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