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进博会这五年:

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

未来,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也将承载着世界对新时代新机遇的期待。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 | 进博会现场报道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全球贸易盛会,也是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

2022年进博会已经行至第五届。5年来,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未来,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也将承载着世界对新时代新机遇的期待。

“5年前,我宣布举办进博会,就是要扩大开放,让中国大市场成为世界大机遇。现在,进博会已经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 11月4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创开放繁荣的美好未来》的致辞。

习近平主席指出,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我们要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增强各国发展动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

作为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用5年时间,以稳固、坚定、可预期的姿态,向世界持续兑现“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庄严承诺。

目前,进博会已成为全球新产品、新技术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窗口”。

据商务部统计,前4届进博会,参展企业发布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超过1500项,累计意向成交额达2700多亿美元。目前,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大型贸易投资对接会线下活动结束,意向成交额已超过40亿美元。

042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RCEP 全家福出现在进博会:同赴东方之约共享开放红利

“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加企业商业展,66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亮相国家综合展,数量均超过上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均有企业参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参展国数量也较上届增加。尼加拉瓜、吉布提、毛里塔尼亚、科摩罗、莫桑比克、刚果(金)、伊拉克、冰岛8国将首次参与国家展。”11月1日,进博会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透露。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成员国包括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所有RCEP成员国均有企业参与进博会,实现RECP“全家福”,成为本次进博会的一大亮点。

“中国市场是我们恒天然最大的一个市场,它代表我们三分之一的业务量。RCEP带来的是rule-based system(基于规则的系统),它能够带来一定的consistency(连贯性)与效率,恒天然有50%的出口量是去RCEP所签订的国家,随着RCEP的效果进一步展现,恒天然期待这一占比继续提升。”新西兰乳业公司恒天然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周德汉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从参与首届进博会以来,恒天然在进博会上的签约项目逐年递增,5届共计超过60个。5年来,展馆面积扩大5倍,签约数量增加近5倍。在本届进博会上,恒天然与高培、妙可蓝多、沃尔玛中国大卖场全球购、旺旺集团、亿滋国际等企业签订24个战略合作项目,数量同比去年增长近30%。

第五届进博会特别设立了RCEP绿色农产业展区,《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新西兰的奶粉、越南的榴莲、印尼的菠萝、缅甸的香蕉琳琅满目,吸引很多观众驻足。

在采访中,RCEP成员国的受访企业都表示未来自己在中国业务肯定会持续增长,因为不但减了税而且货物出口中国的通关速度会显著提升。

2022年11月5日上午,进博会“RCEP与更高水平开放”高层论坛举行并发布《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20周年暨RCEP实施进展报告》(简称“《报告》”)。

《报告》总结了中国推动RCEP高质量实施的主要做法,并对RCEP生效实施半年来的经贸成效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目前RCEP作为中国对外签署的经济体量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同时也是中国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重要基石,其生效实施后开放红利不断释放,对区域和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越南副总理黎文成表示,RCEP具有重要战略意义。RCEP致力于降低关税、加强合作,能够给本地区所有成员带来重大的经济和贸易收益。

新加坡贸易和工业部部长颜金勇表示,RCEP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彰显了各成员国致力于发展现代、全面、高质量、互利共赢的经济伙伴关系,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坚定决心。

进博会新朋老友齐赞开放的中国大市场

“每次来进博会,带来的都是最重磅的创新产品!” 达能中国、北亚及大洋洲总裁谢伟博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作为进博会的“五朝元老”,法国食品饮料公司达能在2021年就签下了2.2馆的食品展区。

借助进博会溢出效应,达能参会5年来已累计将70多款产品引进中国市场,成功实现了展品变商品。这一次参会,达能不仅展出近百款覆盖了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营养需求的健康食品,还特别带来了针对“一老一小”的定制化营养解决方案。

谢伟博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5年来,尽管外部环境充满挑战,进博会却从未“爽约”,这让外资企业看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承诺。

“我们把70多款新品引进中国市场,不少展品已成为消费者购物车中的爆款,例如2019年的展品可瑞康绵羊奶粉以及2020年的展品爱他美奇迹系列,已成为达能婴幼儿配方奶粉业务旗下新的商业增长引擎。过去5年,达能已经在中国市场新设立了一个开放科研中心,投资了两个专业特殊营养工厂,这意味着达能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将本土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为中国消费者量身定制的营养解决方案,并加速新品的上市。” 谢伟博表示。

本届进博会上,耐克宣布增投1亿美金建立“耐克全自动无人立体仓”,该无人仓位于江苏省太仓市耐克中国物流中心,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全自动无人立体仓库,将为消费者带来更迅捷、更灵活、更贴合其需求的服务和体验。

耐克全球副总裁、耐克大中华区总经理董炜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表示,2022年也是耐克成立50周年,中国是耐克四大创新零售概念全面落地的全球首个市场,2021年耐克投资13亿元人民币建立了“耐克中国技术中心”并投入使用,今年不但继续增加投资,还要不断在中国市场推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颠覆性创新产品,同时也加快了创新驱动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更依托本土数字生态的数字服务和体验。

数据显示,第五届进博会共有14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展,既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包括一些最不发达国家。284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参加企业商业展,数量超过上届,回头率近90%。

除了达能、耐克这样已在国内市场深耕多年、连续多届参展的企业,本届进博会同样迎来了一些“新面孔”,开启进博会首秀。

有着136年历史、来自澳洲的乳制品公司Brownes首次亮相进博会,作为妙可蓝多参股的全球甄选优质乳品业务平台,Brownes带来红莱斯切达干酪、老式切达干酪、成熟切达干酪等奶酪产品,把“奶酪工厂”搬进了进博会。

欧瑞咨询数据显示,2010年-2021年,我国奶酪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25.5%,成为乳品消费新增长点,也促使我国奶酪进口量快速上升。2016—2021年,我国奶酪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年复合增长率达12.6%,进口量占全球奶酪进口量的比重由5%提升至8%。

作为进博会的新朋友,Brownes方面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通过联合国内奶酪龙头妙可蓝多及进博会平台,公司真正意义地推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大门。

043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参展商变成投资商,中国供应链影响全球

在进博会上,大量“全球首发”集中亮相的背后,是外资企业“在中国、为全球”的升级趋势不断加速。

11月7日,进博会“五年全勤生”联合利华展台人头攒动,联合利华北亚区副总裁、中国公共事务总裁曾锡文再一次在现场担当起“超级销售”。

曾锡文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2022年是联合利华在华投资的第100年。1923年,联合利华创始人利华兄弟来到中国,在上海建立了当时远东最大的肥皂厂。1986年,作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批进入中国的外企之一,联合利华重返中国市场,但是进博会让联合利华打开了更加开放的眼界,此前进入中国30年才引进了20多个品牌,参与进博会这5年时间就新引进20多个品牌。

“最早亮相第一届进博会的LOVE HOME AND PLANET(花木星球),成功实现了展品变爆品之后在中国市场卖得很好,我们已经把它变成本地品牌,在中国生产并且出口。所以这个品牌就不会参与进博会,而是参与国内大循环。类似的品牌蓝多霸,也已经变成本地品牌,在中国生产并且出口世界。” 曾锡文表示。

他认为,中国大市场巨大吸引力是所有快消品跨国公司不会放弃的,进博会如期在线下举办,这种“确定性”让全世界确信了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是不变的。“我们现在在中国又进入一轮新的投资周期,2022年在广州建了400亩的全系列生产基地, 第一期投资就达16亿元人民币,这是联合利华十几年在华最大的投资和最大的一个生产基地。此外,在天津、四川也在扩建工厂,不断进行灯塔工厂改造和六星的零碳工厂改造。” 曾锡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发现,进博会的溢出效应之一就是 “展商变投资商”加速, 那些积极参与进博会的老朋友们纷纷加快在华投资步伐。

本次进博会,资生堂突破性地携双展台连续第四年奔赴进博会之约。

其中,资生堂主展台“资彩馆”在6.1号消费品馆,以“各美其美,万物资生”为主题,展示了资生堂多项美妆前沿技术、首秀新品以及可持续发展行动。同时,资生堂在6.2号馆设立“资创馆”,该展台全面展示了资生堂立足中国40余年的投资与创新成果。

资生堂中国CEO藤原宪太郎在“资彩馆”的开馆仪式上介绍道:“在资生堂进入中国的40多年里,我们赢得了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喜爱。今年,资生堂‘资彩馆’和‘资创馆’的双展馆展示,不仅是将我们前沿的美妆技术和首秀的新品带给中国消费者,也展现了资生堂进一步深耕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一方面资生堂带来了超40款新品亮相进博会,另一方面宣布首笔斥资近亿元领投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领军企业创健医疗,共同探索功能性护肤产品的合作空间,这种变化显示了跨国企业认识到中国市场的价值并不止于市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报告《跨国公司在中国:全球供应链重塑中的再选择》,据不完全统计,全球90%的个人计算机、80%的空调、75%的太阳能电池板、70%的手机都在中国生产。

 

032

045

046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再一次升级,开始用中国创新服务全球,中国供应链影响全球市场的竞争新优势正在形成。

11月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率领德国高级商业领袖代表团访问中国。作为德国总理访华商务代表团成员,默克执行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葛丽鹤(Belén Garijo)在进博会现场通过视频表示,默克深耕中国市场89年,中国已成为默克全球的重要战略市场和增长引擎。

默克中国区总裁安高博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家科技企业,默克在华总投资达到了55亿元人民币,目前在中国拥有 4 个技术中心、20 个实验室和 4 个大型生产基地。进博会这一平台对于包括默克在内的跨国企业而言意义非凡,“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集政策信息获取、与本地合作伙伴深入交流以及前沿产品、技术与解决方案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最重要的,中国正在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默克携手中国合作伙伴不断推动新技术和新应用,设立1亿元人民币种子基金,助力中国初创企业。

深耕中国市场近90年、连续5年进博会“铁粉”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中国,霍尼韦尔秉持深耕中国谋求长期发展的理念,贯彻“东方服务东方”和“东方服务世界”的战略,不仅将海外先进技术在中国实现本地化,还以本土的研发创新推动增长,并将本土先进技术推广到全球。

“目前,霍尼韦尔所有的业务均已经落户中国,在中国拥有2000多名研发人员,上海是霍尼韦尔亚太区的总部。中国是霍尼韦尔全球第二大市场,也是公司最大的增长型市场。” 余锋说。

047

 

《世界开放报告2022》发布中国开放指数逆势提升

11月1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副局长孙成海在发布会上介绍称,第五届进博会有几个特点:参展国别范围更广、展示内容更加丰富、展商展品质量更优、招商工作市场化专业化凸显、虹桥论坛更加聚焦“开放”主题、数字技术赋能展会、全力打造绿色展会、各类活动精彩纷呈。

《世界开放报告2022》(以下简称“开放报告”)在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发布。开放报告首次公布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世界开放指数,描述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开放水平及其动态趋势。据悉,开放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研究中心联合撰写。

开放报告显示,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开放指数从2012年的0.7107提升至2020年的0.7507,提高了5.6%,排名从第47位提升至第39位,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开放报告指出,伴着开放指数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成就引人注目。从货物进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由2012年的10.4%提升到2021年的13.5%,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到过去10年对外签署的自贸协定数由10个增加到19个,向更高标准迈进,再到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合作工业园区项目,为46个国家创造39.2万个就业岗位……开放报告显示,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彰显了全球开放合作的中国贡献。

开放报告称,最新的世界开放指数继续呈下降态势,2020年,世界开放指数为0.7491,比2019年下降0.02%,比2008年下降4.1%,比2015年下降1.5%。“经济最开放、社会较开放、文化较不开放”总体格局持续。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肯定并赞赏中国扩大开放,他认为,开放是增进共同福祉的最佳方式,一个社会良性互动、文化交流互鉴、经济开放发展、思想活跃碰撞、人们自由流动的世界,必将优于一个自我封闭、彼此分割的世界。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表示,未来,中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21期)


 

2022年第2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2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