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二十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校长刘雅红:让年轻人在农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伍素文丨北京报道

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报告还提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图片2

聆听了二十大报告之后,党的二十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下称:华南农大)党委副书记、校长刘雅红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她觉得备受鼓舞,同时也觉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农业大学校长,她重点关注农业农村、人才教育、科技自立自强等话题。

刘雅红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表示,华南农大胸怀“国之大者”,以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强化科技支撑和智力服务为重要抓手,在服务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中勇担使命、主动作为,努力走出一条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子。

让年轻人在农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华南农大是一所以农立校的综合性大学,又是华南地区唯一一所农林类“双一流”建设高校,至今已走过113年的办学历程,培养出了包括12名院士在内的30多万各类优秀人才。

刘雅红说:“要夯实农业的基础地位,要把我们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三农’人才培养是关键。”

过去不少考生不愿报考农科,害怕毕业后工作艰苦不愿到农村,“跳槽”常有发生。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被称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的丁颖曾勉励:“以冷静的头脑,热烈的心情,坚决的意志,而摆脱一切,遄赴农村。”

如今,部分涉农专业大学生存在的学农不务农,专业与需求脱节、实践动手能力弱等现象,需要农林高等院校着力破解。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农业农村专业化人才。如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刘雅红认为,抓好“三农”价值塑造、学科专业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很重要。华南农大构建了“价值-情怀-知识-能力”四链联动的“三农”人才培养新模式,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知农爱农情怀、有强农兴农本领的时代新人。

在校内,华南农大打造了千亩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创办了“卢永根书院”,弘扬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卢永根院士的精神,将“农”字嵌入到课程思政的全过程,深化学生的“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的教育。

为“靶向”培养符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华南农大紧抓学科建设内涵式发展,推进新农科基础上的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实现农工交叉、理工融合、文理渗透,增设乡村振兴、人工智能等急需专业;围绕产业链改革教学链,强化耕读教育和实践教学,开设“农事训练”、“大国三农”等特色选修通识课程138门;开设“丁颖创新班”、本博贯通的“新农学”创新班,着力培养拔尖创新型的人才。

近年来,华南农大还发挥综合性农业大学优势,构建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培训师“三位一体”的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体系,建好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促进人才培育和使用提质增效。

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提升服务国家战略水平

配合国家与地方的战略所需,高等院校往往发挥着培育人才、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的作用。

刘雅红介绍,华南农大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以“粮食安全、人畜健康、智慧农业、乡村振兴”四大学科群为支撑,通过学科分类分层次建设、组团式建设和交叉融合发展,打造“一批领军人才领衔一批大团队、组建一批大平台、承担一批大项目”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体系。

“我们瞄准‘高、新、缺’,打造科技兴农新引擎,聚焦科研盲区和无人区,开展从0到1的研究,尤其是要在服务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努力取得新突破。” 刘雅红说。

一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持续攻关“农业芯片”,从田野大地到太空育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其以作物学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重点建设“生物育种”方向,聚焦生物种业前沿科学科技和种质资源等“卡脖子”问题,开展水稻、大豆、甘蔗等作物资源和保护培育的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

面向乡村振兴主战场,华南农大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书写着高校助力乡村振兴的大文章。学校成立了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下设12个研究中心,汇集了专家学者170余人,集聚十多支科研创新团队。

目前,华南农大正与广州市从化区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区)。学校作为从化先行县的对口技术支撑单位,从平台、科技、人才、智力等方面全力支撑从化区的乡村振兴。

华南农大派出由院士领衔、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首席带队的全产业链专家团队,共9支100多人,实施链长负责制,全程全链服务丝苗米、花卉、荔枝、蛋鸡等从化主导产业发展。此外,还组建农技服务“轻骑兵”团队40支,精准服务从化区40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农业经营主体。

人才、科技赋能,带动了地方的产业振兴。以丝苗米为例,2021年,罗锡文院士、唐湘如教授团队指导建立从化水稻“无人农场”2000多亩,稻谷香气含量提高25.5%,平均每亩增收1034.5元,并引进华农大资产经营公司下属企业华农优品公司与广州市和稻丰公司联合企业打造了“稻本香”高端丝苗米品牌,助力从化成功获批生态优质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

今年,依托从化区丝苗米、花卉、荔枝、蛋鸡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及生产基地,华南农大联合当地规模经营主体,推进建设一批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智慧农业试验区。

刘雅红表示,学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校地企间协同合作,坚持一体布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已与10余家龙头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校地企共建产业研究院(中心)38个,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责编:孙庭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