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服务新发展格局

金融业高水平开放阔步向前

未来,金融开放将继续稳步向前,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共识。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谢玮|北京报道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金融业开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回望过去10年,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进展: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货币篮子,权重从10.92%提升至12.28%;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相继起航;银行业保险业外资股权比例限制全部取消;50余项银行保险开放政策渐次落地,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首家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相继成立……

尽管过去一段时间,全球化遭遇逆流,但中国金融业开放不断迈出重要步伐,资本市场开放也在提速。这既体现了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贡献者的担当,也映射着中国发展壮大的脚步,更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内在要求。

未来,金融开放将继续稳步向前,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金融业的共识。

028

视觉中国

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又一次飞跃

回顾我国金融业扩大开放路径,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原司长朱隽曾撰文称,多年来,我国坚持协同推进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减少资本管制“三驾马车”,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银行业保险业对外开放实现了又一次飞跃,中国金融业、金融市场吸引力不断增强。

今年6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肖远企介绍,十年来,银行保险行业推出50多项银行保险开放政策。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均较十年前增长超过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一大批专业性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如外资理财公司、外资资产管理公司等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截至2022年5月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外资法人银行、116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34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919家,境外保险机构在华共设立了67家外资保险机构和80家代表处。

近年来,一系列开放政策举措落地生效,众多国际金融机构切实享受到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的增长红利。

外资股比限制稳步取消。目前,银行业保险业外资股权比例限制已经全部取消,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首家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首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相继成立。

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大幅降低,包括取消了总资产、经营年限、设立代表处年限等要求。2018—2021年,银保监会新批设各类外资机构120多家。

“截至目前,中外资银行保险机构经营范围已经基本实现一致。”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说,比如,允许外资银行经营“代理收付款项”业务,允许外资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

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我国积极支持在华外资机构高质量发展,针对外资机构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不断优化监管规则,推动现行监管规则与国际良好实践相互衔接。 

“2022年上半年,开放实例落地又取得新进展,银保监会批准施罗德交银理财有限公司、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银行上海分行开业,批准贝莱德建信理财公司参与养老理财产品试点,批准大新银行在已有法人子行的基础上,再新设直属外国银行的分行,成为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叶燕斐说,银保监会将继续坚定不移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以金融业开放的红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接轨国际

今年6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李超介绍,这十年,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增强。统筹开放和安全,制度型开放翻开新篇章。行业机构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并不断提升比重,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

十年来,我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的广度、深度日益扩大,取得了诸多实质性成果。先后开通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互联互通机制,QFII、RQFII、QDII等制度不断完善,境外上市制度改革稳步推进,跨境投融资便利程度显著提高。A股纳入多个国际知名指数。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品种达到9个。全面放开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截至2021年末,12家外商控股或全资证券基金期货公司获批。

李超介绍,近年来,资本市场和证券基金行业在市场、机构准入等方面的开放均取得了积极进展。

在机构准入开放方面,2018年,公募基金外资占比限制已放宽至51%;2020年,该比例已经完全放开。截至目前,外商参股控股的公募基金公司合计48家,其中45家是合资性质,3家是外商独资性质。

“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公募基金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李超表示。

051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050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摄

人民币国际化稳中有进,位列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

我国金融市场开放持续推进,人民币资产对全球投资者保持较高吸引力,外资金融机构对于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有了更多期待。

今年6月,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介绍,过去十年,我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成为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10.92%提升至12.28%。

数据显示,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增长较快。2021年银行代客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36.6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8倍。2021年12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货币中的份额为2.70%,位列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较2012年1月提升15位。

双边货币合作进一步深化。2021年末,人民银行累计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金额超4万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截至2021年末,人民银行累计在25个国家和地区授权27家人民币清算行,覆盖全球主要国际金融中心。2021年,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共处理人民币业务334万笔,金额79.6万亿元。

人民币储备货币功能进一步提升。2021年四季度,IMF的外汇储备币种构成调查(COFER)报送国持有的人民币储备规模为3361亿美元,占比2.79%,较2016年人民币刚加入SDR时提升1.73个百分点。2022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董会完成特别提款权(SDR)定值审查,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

《径山报告》课题组建言,在新的发展阶段,金融要服务新发展格局,就需要进一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对内更多依靠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顺应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加快城市群、都市圈建设,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集聚更多新增长极。对外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人民币跨境大循环,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通过扩大货币的自由使用和内外循环,服务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

屏幕快照 2022-10-14 上午9.56.58

推动形成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未来,我国继续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将迈出怎样的步伐?

陈雨露表示,在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对标国际高标准,推动形成以负面清单为基础的更高水平开放,实现系统性、制度性开放。

一是进一步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落实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标高水平国际金融规则,做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的准备工作。

二是进一步提升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金融市场的便利性,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完善配套制度规则,持续改善营商环境。

三是构建与金融高水平开放要求相适应的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建好各类“防火墙”,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4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谈及以更大力度促进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就表示,下一步,银保监会将围绕“五个更加注重”,以更大力度促进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即更加注重制度性开放、更加注重开放的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公平与透明、更加注重开放的理念、更加注重开放的节奏和安全。

“要更加注重开放的节奏和安全。”梁涛表示,要提高相关监管能力,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关注,强化对输入风险、通胀的监测。对疫情、气候、科技等新型风险加强研究,特别注意做好海外突发风险的应对准备,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为经济社会发展护航。

梁涛还表示,未来中国在财富管理、不良资产的处置、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和科技金融方面市场广阔,与外资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下一步将完善监管规则,完善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让中外资在一个轨道上共同促进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9期)


2022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