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

大国重器的十年之变

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列举了一系列星光熠熠的大国重器,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迎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永华|湖南报道

“2012年,我们做5200吨米塔机的时候,还有两家外资企业参与竞标;做12000吨米塔机时,已经没有外企参与了。我们就是自己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己。”9月28日,党的二十大代表、中联重科副总裁付玲谈及这十年在重型机械上的进步时说道。

这台世界最大的塔机是中联重科为建设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特别打造的产品,此后还将参建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安徽巢马长江大桥。

付玲介绍,这台塔机自重高达4000吨,额定起重力矩达12000吨米,可以将重达450吨的桥墩最大升至400米的高度,相当于可以一次起吊300辆小轿车至130层楼的高度。

12000吨米塔机的故事是大国重器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缩影。

“十年来,我们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创新迈上了一个大台阶。从深海的‘奋斗者号’成功万米坐底,到蓝天的C919大型客机即将取证交付,再到升空的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北斗组网;从农田的无人驾驶电动拖拉机研制成功,到医院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到工矿企业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填补空白、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矿山装备成功研制,再到百万千瓦水电机组投入运行,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列举了一系列星光熠熠的大国重器,并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迎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085

京华号盾构机

019

中车株洲所车规级IGBT模块线

大国重器之大

大国重器,航母当之无愧。2012年,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2019年12月,我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交接入列;2022年6月17日,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举行下水仪式。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长期以来,世界大客机市场,一直被美国的波音公司(BOEING)和法国的空客公司(AIRBUS)所垄断,其技术难度之大,让世界其他国家望而却步。

作为1970年代参与“运10”大飞机的第一批研究人员之一,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杨作利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大飞机是一代航空人的中国梦。

中国工程院院士、C919大型客机系列型总设计师吴光辉透露,中国商飞已完成C919大飞机取证前的试飞任务,今年内取得民用航空器适航证后交付客户。这是我国大型客机项目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大型邮轮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我国目前唯一占领的船舶工业高地。

9月底,中国船舶集团对外发布消息称,国产第一艘大型邮轮已经实现全船贯通,预计2023年下半年就会正式交付使用。资料显示,这艘邮轮全长300多米,共有19层甲板,客房数量超过2000间,可容纳游客超过5000人。

大飞机、大邮轮以及超级工程上雄姿英发的超级机械等,大国重器之“大”令人震撼。

风电是我国重点发力的新能源领域之一。风电叶片越长,捕风能力就越强,风机也变得越来越大。在中国中车旗下的时代新材,记者了解到,该公司一款海上风机叶片长达110米,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之长,其碳纤拉挤板材与玻纤拉挤板材组合型式结构是关键技术突破。

谈及重大技术装备十年来的发展,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提到了超大直径盾构机“京华号”。

盾构机,特别是大型盾构机曾经长期依赖进口。如今,这种局面已被打破。铁建重工是“京华号”的生产厂家。在这里,记者因盾构机高达数层楼的直径而难以想象其在地底施工之难,而其为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西线隧道量身定制的“京华号”最大开挖直径更是达16.07米,超过5层楼,整机长150米,总重量4300吨。

今年初,山河智能下线全球最大旋挖钻机。公司研发人员介绍:“最大钻孔直径可达7米,钻孔深度超过170米,能够满足超大直径深孔嵌岩成桩的要求,可以应用到跨海大桥等超级工程的桩基础施工中。”

013

中联重科3200吨履带起重机成功吊起核电华龙一号6号机组穹顶

011

2022年,中联重科打造的全球首台万吨米塔机进驻常泰长江大桥施工。

大国重器的关键核心技术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河智能考察时强调,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2021年,在广西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柳工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得不错,国产化程度很高,许多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是我们民族企业发展的方向。

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介绍,近两年来,公司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方面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工程机械高性能液压马达、主阀、减速器和液压凿岩机控制阀等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领域接连取得突破,部分产品已实现批量化生产与应用。

“即使在企业最困难的时期,我们每年也坚持投入数亿元用于研发。”柳工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光安坦言,柳工过去在关键零部件领域很大程度依赖进口,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大幅度提升了国产化率,特别是在新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改变了欧美企业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认知。柳工核心零部件体系在全价值链过程中形成,能够为整机产品提供全套动力、传动、液压、操控和执行系统解决方案,装载机80%零部件实现自主研发制造,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今年上半年,柳工研发金额为3.25亿元。

高铁,中国制造的金名片。“复兴号”更是世界瞩目的超级工程。2017年,由中国中车制造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

牵引电传动和网络控制系统分别是“复兴号”高铁“心脏”和“大脑”,由中国中车核心子公司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据该公司总工程师冯江华介绍,针对“复兴号”高铁,中车株洲所打造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产品平台,使“复兴号”的速度、加速度、牵引动力控制精度等关键指标领先国际同行。

有着高铁“CPU”称号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IGBT,曾是长期困扰我国轨道交通、新能源等高端工业装备的“卡脖子”技术。目前,中车株洲所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从芯片、组件、模块到系统应用全套技术链和产品链的企业,建成了包括8英寸IGBT芯片等在内的多条产品线,形成年产36万片芯片、200万只模块的产业化能力,有力保障我国高铁、智能电网、新能源的用“芯”安全。

掌控关键核心技术,每一大国重器光环背后还有着一群深耕专业、默默奉献的隐形冠军。

9月19日,工信部发布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通过4328家,数量接近前3批认定通过家数之和。至此,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累计已达8997家。

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介绍,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工业的基础领域,超七成是深耕行业十年以上,超八成进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链,超九成是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的配套专家,在强链、补链、稳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屏幕快照 2022-10-14 上午9.50.58

付玲说,过去十年,中联重科实现从跟跑到并跑;未来,“我们一定会做到领跑”。这不仅是单一产品、单一企业的愿景。从关键零部件到整机系统,大国重器竞相涌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中国制造业正不断超越自己,向产业中高端层层跃进。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9期)


2022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