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产业资本涌入养老赛道的逻辑是什么?

资本怎么看养老这个赛道?房地产和险资投资养老项目背后逻辑是什么?投资养老产业的风险在哪里?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养老产业投资人士。

2022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1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北京报道

9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

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快速老龄化的过程,据测算,预计“十四五”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13万亿元。

面对庞大的养老市场需求,产业资本人士纷纷看好养老产业前景,但当下养老产业发展却面临着“有需求、没市场”的困境,即庞大的老年群体需求尚未形成现实的购买力。

资本怎么看养老这个赛道?房地产和险资投资养老项目背后逻辑是什么?投资养老产业的风险在哪里?围绕上述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养老产业投资人士。

033

“养老亟需消费带动产业发展”

养老产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将是一个上万亿级别的大产业,这已经成为产业资本的一个共识。

达晨财智董事总经理、晨健医疗基金合伙人徐渊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养老产业将来肯定特别大,但是得有一个发展过程,10年以后这个产业赛道基本就稳了。”

他坦言:“资本看好养老赛道,一些嗅觉灵敏的投资机构已经在布局了,但目前阶段这个赛道好的标的少之又少。”

以居家医养照护品牌福寿康为例,该公司2017年至2022年9月完成了多轮融资,融资方不乏腾讯、红杉资本、复星医药等知名投资机构,徐渊平所在的达晨财智也是其投资机构之一。

硬币的另一面是,作为重资产投资类型的养老产业对创投资本吸引力并不强。

“养老需求肯定在那里,头部的保险公司和房地产公司都处在布局阶段,他们这些机构不缺钱。”普华永道思略特中国城市运营主管合伙人唐海燕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分析道,养老市场暂时还没有形成大规模产业生态,养老机构做运营更多还是围绕不动产做管理,毕竟养老机构要实现盈利的根本在获取较低成本的物业。

唐海燕以一家养老机构为例进行解释,尽管拥有专业化运营团队、充足的客源,但物业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养老项目能否盈利,这就是当下养老产业盈利模式面临的情况。

“从不动产投资角度看,目前创投机构投资该赛道的意愿并不高,反而是大量保险公司涌入这个赛道。”唐海燕说。

近年来,保险机构不断加码进军养老产业,泰康保险、大家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太平人寿、中国平安、合众人寿等大中型保险机构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养老社区项目。

“依托‘养老+保险’模式业态,险资公司通过养老项目实现与自身保险产品挂钩。”唐海燕认为,养老机构只有跑出了较好的运营数据,才有可能吸引产业投资机构入场。但创投资本面对这类重资产项目,一些机构可能宁愿去投shopping mall甚至商业地产,也不会来投养老项目。

投产品还是投服务?

多位养老产业分析人士告诉记者,由于养老项目投资周期长、前期投入大、运营专业复杂等原因,目前多数机构仍处在运营亏损期,实现商业模式的突破是养老机构的生存之道。

徐渊平认为:“养老产业不盈利,不赚钱,也就没有上市的可能性,至少短期内上市很难。”

天舟创投一位合伙人告诉记者:“我们也看好养老巨大的市场机会,但更倾向于投养老产品而不是养老服务,诸如辅助老人的医疗器械这类产品。投资产品逻辑简单,实现盈利的可能性更大;而养老服务模式的投资逻辑比产品投资复杂很多,盈利周期更长,所以我们更看好养老产业各个细分赛道的产品投资机会。”

在徐渊平看来,需要照料的老人平均年龄在75~80岁之间,但是目前这类人群并没有很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所以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起来还需要一个周期,等待下一代有强烈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的人群来带动。

他认为,当下需要关注的是老人养老资金端的问题,长期护理险亟待发展(编者注:指的是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期照顾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被称为“社保第六险”),有了长期资金的沉淀,才能把养老的基本需求照顾好,满足老人养老更高层次的需求,形成整体活跃的市场需求,拉动产业的发展。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达49个,参保人员共1.45亿人。普及长期护理保险仍需要时间。

湖南依为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莫大鹏认为,未来的养老公司核心是基于养老的大数据处理,基础是养老数据采集和流程监管,IT是基础。一旦养老项目流程监管实现了,大数据模型就出来了。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层面的老龄健康信息系统建设也在同步推进,据王海东介绍,国家首次建成运行全国老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设立老年健康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我国首次老年人健康素养调查;设立了老年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推动老年健康领域标准规范建设。

徐渊平认为,未来的养老公司本质上是IT公司,一方面,养老公司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能,从而提升对老年人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实现如老人与子女、老人与社区、医护之间的互动关系,才能有针对性推出个性化、定制化服务,提高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当然,投资信息化IT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通过烧钱才能把技术烧出来,才能提高效率管理和服务品质。

唐海燕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从逻辑上看,养老机构必须在项目运营过程中,摸索提升自己的运营能力,才可能得到资本的认可,获得资金后才能进一步扩大运营规模和改善管理能力。

唐海燕认为,养老产业现在的短板是多方面的,一是专业化的养老运营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二是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养老保险等支付能力弱;三是养老业务重投入、周期长,难以实现收支平衡,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8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