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天眼查:第四批“小巨人”数量接近前三批总和,共发生5257起融资事件

透视专精特新里的中国制造升级密码

专精特新为何如此重要?专精特新又透露出中国制造高质量升级发展的什么秘密?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李永华 | 北京报道

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的贺信中指出,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希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主业,精耕细作,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而后,9月19日,工信部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22年)》中公布,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通过4328家,数量接近前三批认定通过家数之和。至此,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数量累计已达8997家。

专精特新为何如此重要?专精特新又透露出中国制造高质量升级发展的什么秘密?

近期,天眼查发布《全国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天眼查报告”),解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地域分布与产业机构、投融资情况,为各地加速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催发“城市生长力”提供参考,也揭示出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趋势。

天眼查报告统计,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接近前三批的总和,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浙江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一马当先,广东、江苏紧随其后位列前三;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融资活跃,受到资本追捧,超过42%的企业发生过融资事件。

077

制造业“小巨人”企业占比65%,

稳链强链破解“卡脖子”难题

在2022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指出,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巨人”企业中超六成属于工业等基础领域。

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可能并不起眼,但却不可或缺,甚至举足轻重。一旦断掉一环,整个产业链安全都将受到威胁。

电磁线是常见的工业产品之一。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不少高端领域,电磁线却成了“卡脖子”难题,关系到大型终端高端设备能否实现自主可控。金杯电工电磁线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公司自主研发的某型特种漆包线,是我国华龙一号主岛水泵电机专用电磁线国内唯一、国内独家研制成功、实现批量供货并搭载客户端的产品;公司与国家权威机构及科研院所共同研发成功的第四代核电超高温电磁线,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

泰嘉股份主营双金属带锯条,处于非常细分的赛道,是工信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泰嘉股份副总经理谢映波介绍,高端带锯条是运载火箭、客货列车、远洋轮船的核心金属部件加工的必选材料,公司刚创业的时候,外企占领国内80%以上的锯条市场,而现在泰嘉股份已带领锯切行业在技术、原材料、部分关键设备等方面实现进口替代,中国超过80%锯条市场份额由国内企业占领,公司产品也成功批量出口到德国、日本、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市场。

实际上,在《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中央文件中也不难发现,我国重点扶持的对象是那些在工业“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领域以及制造强国战略明确的十大重点产业中,能够发挥“补短板”和“锻长板”作用的专精特新企业。

从发展势头来看,专精特新企业可谓不负所托。天眼查报告显示,全国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占比达65%。其次是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占比14%。研究和试验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位列其后,分别占比9%和4%。

从行业分布来看,数量排名前十位的行业中9个为制造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徐晓兰介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助于推动我国创新技术发展,以“小巨人”企业为例,共设立国家级研发中心600余家,院士工作站1000多个,研发人员占比超过28%,平均拥有发明专利15.7项。

天眼查报告认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这些能在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的中小企业,成功的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秘密武器——“专利信息”。报告显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性强,研发投入高,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10.4%,平均拥有I类知识产权16项、发明专利14项。

在谢映波看来,泰嘉股份之所以能成为国内带锯条行业的龙头,根本原因就是自成立以来就深耕带锯条领域,而且高度重视创新,创立了国内首家专业双金属带锯实验室以及多个科研创新平台,目前有效专利共计114项,其中发明专利53项、实用新型60项、外观专利1项。

047

争抢“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越聚集,地方经济越有竞争力

目前,专精特新已经成为各地竞争的新目标,纷纷出台含金量极高的政策,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成为多地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新途径。

天眼查报告显示,专精特新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数量分布与工业增加值全国分布基本保持一致,全国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注册地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且多集中于华东地区。其中,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产业基础更好的经济大省是“小巨人”聚集的主要省份。

从之前评审公示名单来看,浙江省(含宁波市101家)有603家公司上榜,稳居榜首,广东省(含深圳市276家)以448家企业位居第二,江苏省425家位列第三。山东省(含青岛市54家)和北京市紧随其后,分别以402家和334家位列第四和第五名。综合来看,排名前五的省市所拥有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国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总量的一半以上。

“这与长三角等地区较强的产业协同密切相关,这些区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关系。专精特新企业对于提升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挥着积极作用。”天眼查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陈倞说。

以北京为例,数字经济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是北京市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新兴力量。

天眼查报告显示,在北京市上榜第四批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名单的334家企业中,仅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就有165家,约占本批“小巨人”企业数量的一半左右,是北京前三批数字经济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116家)的1.4倍,实力表现强劲。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位列全国第一,北京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1.6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4%,2022年上半年北京数字经济占比则达到全市经济比重的43.3% ,新增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为全面提升数字经济增加值在北京GDP中的比重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将进一步助力北京加速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从财税、信贷、融资、支持产业链升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提出2022年要新增专精特新企业500家;广东提出2022年将力争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家;浙江提出2022年力争新增上市公司70家,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单项冠军企业20家。

中西部省份也不甘人后,奋起直追。河南提出2022年计划新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湖北的目标是争取到2025年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0家;贵州希望到2025年培育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安徽要求2022年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0家、专精特新冠军企业100家,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家左右……

从各个省市纷纷制定专精特新培育数量“KPI”中不难看出,各级政府都将其作为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势必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道路,乘风起飞。

资本追捧专精特新,第四批“小巨人”共发生5257起融资事件

投资人是嗅觉最为敏感的群体,面对明确而密集的政策信号,大批的资本从互联网、新消费等领域,涌向了过去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的工业制造业领域,希望掘金“专精特新”,发现未来“小巨人”。

复合铜箔,作为锂电池中的一种材料,对非专业人士来说是个陌生的名词。然而,复合铜箔产业链非常火热。近期,有研究员去东威科技调研后感慨,入行6年,第一次参加近300人的上市公司调研,“有种乡下人进城的感觉”。

强劲的业绩表明专精特新的确值得资金追捧。截至2021年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全年营收3.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30%,增速高于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约11个百分点;全年利润总额超3800亿元,营业收入利润率超10%,比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高约4个百分点。

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奔赴专精特新。

天眼查《全国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8月18日,全国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共有1862家发生5257起融资事件,发生过融资的企业数量占比约43%。从融资类型看,定向增发最多,一共发生1110起。另外天使轮发生314起,A轮790起,B轮412起,战略融资485起,IPO上市234起。

分区域来看,企业融资活动在京沪、江浙地区更加活跃。企业获得融资最多的省份是浙江省,共有246家,北京市234家排名第二,广东省以232家位列第三。江苏省(227家)、上海市(142家)、湖北省(113家)、山东省(104家)紧随其后;从融资活跃度来看,北京(70.06%)和上海(57.96%)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融资活跃度明显更高。

政策引导投资方向的作用日趋凸显。

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是制造业的根基,也是中国制造高端突破的重点领域。2021年,我国部分高端数控装备被欧美国家列为贸易限制类产品。

9月18日,首批两只中证机床ETF获证监会批复。对此,开源证券研报认为,在政策面和资金面的双重加持下,国产机床产业链有望加大关键零部件及数控系统研发投入,加速供应链各环节国产替代进程。

作为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主营工业机床的宇环数控今年是二级市场资金追逐的对象。

宇环数控董秘易欣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公司从2004年创立以来,一直专业从事数控磨削设备及智能装备领域,具备中高端机床产品生产能力,可以说是典型的专精特新企业。公司近年上市的一款拳头产品,其技术设计和生产对标的是同类进口产品,推出后在活塞环加工领域成功实现了进口替代。另一款五轴数控机床集成了多个工序,一台机床相当于过去的一条流水生产线,自2020年至今,该产品累计销售超6亿元。

重点立足于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北交所被当作清晰的政策引导方向。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首批上市的81家企业就有16家为“小巨人”企业。

北京证券交易所办公室主任龙海洋介绍,截至2022年9月20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10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超八成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0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4.6%,是规模以上企业的3.3倍,创新特征鲜明。

天眼查发布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2022年上半年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综合来看,北交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计营收复合增长率25%,合计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21%。

天眼查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陈倞认为,当下,国家已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引领更多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推进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相信未来也会有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强链、补链、稳链上发挥作用,最终发展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8期)


 

2022年第19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18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