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中国金融必须面向未来

——符合新发展理念才是关键

金融当然不能过度“透支未来”,但金融必须面向未来。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金融当然不能过度“透支未来”,但金融必须面向未来。马克思在论述社会资本再生产时指出:货币资本“表现为发动整个过程的第一推动力”。所以,货币投放不要透支未来是正确的,但这不能变成“货币政策或金融无视未来”的借口。

为什么要说这个问题?目前市场上存在这样的理念:认为货币政策应当主要面对短期货币流动性的供给,而根本不必为金融市场生成实体经济所需资本而费心。应当说,这样的理念出自新自由主义货币学理论,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到2008年之前,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正是遵从了这样的理论。

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了这个模式的错误。第一,这样的货币政策方式不利于服务实体经济,而更适于金融投机套利;第二,这样的货币政策方式使国家货币发行权旁落,而商业金融机构通过不断提高货币乘数、释放金融流动性,获得了一种特权;第三,当短期流动性大规模替代长期资本而使资金链极其脆弱之时,金融危机频频发生。

有人说:金融危机是监管不力所致。但研究表明,这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已。金融期限过短,流动性风险过大,金融势力必然要求放松金融管制去自由开发各色金融衍生品,以分散不断加大的流动性风险。如此恶性循环,不过是把风险后移,不断积累,但最后总会爆发。2008年发生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典型案例,长期的次级抵押贷款,其背后都是短期的各类“次级贷款抵押证券”,当这些证券流动性风险过高之时,又开发相关贷款保险。如此一级一级分散风险的结果是:前端基础性的贷款资产稍有风吹草动,后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则一倒一大片。

在新发展阶段,中国货币政策乃至整体金融市场应当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面向未来的,依据新发展理念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更是面向未来的。所以,金融必须面向未来,担负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金融。什么是高质量的金融?价格(利率)高低要服从金融自身的规律,但金融期限应当符合实体经济面向未来的创新、协调、绿色等发展的要求。千万注意:创新站在第一位,所以金融支持创新也该站在第一位。

什么样的金融才能符合企业创新需求?当然是股权金融。所以面对现实,以制造业为本的实体经济对股权资本、长期资本的诉求,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就要求金融管理部门面向未来去营造股权资本、长期资本的金融氛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而不是简单关注眼前的短期流动性。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8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