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黑科技”聚焦环境服务

服贸会上的新“碳”索

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服贸会上的新“碳”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吕江涛|服贸会现场报道

2022年以来,全球多国都遭遇了极端气候侵袭,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等话题也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此背景下,今年服贸会首次新增的环境服务专题展格外引人关注,低碳能源、气候与碳经济、碳中和与绿色技术、创“双碳”示范城市、环保产业五大专区集中展示了全球环境服务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应用。

从经济角度看,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也将创造巨大的绿色市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服贸会期间召开的“首届中国生态环保产业服务双碳战略院士论坛”上表示,据有关机构估算,实现《巴黎协定》确定的全球温升控制目标,全球需要投资1000多万亿美金。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需要130多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为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带来极好的发展机遇。

070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服贸会上的新“碳”索

用竹子制成的竹缠绕复合材料、使用太阳能发电的太阳能赛车、氢燃料电池……在今年服贸会国家会议中心会场首设的16700平方米环境服务专题展区,绿色服务的新科技、新产品、新方案集中亮相。

小小的竹子,如今摇身一变,就能成为使用寿命超过50年的地下管廊新材料?在中国林业集团展位上,众多用竹子制作而成、直径大小不一的管廊,吸引大批观众驻足。“这是以竹子为基材,以水溶性氨基类树脂为胶黏剂,采用缠绕工艺加工成型的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中国林业集团的工作人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说,该材料具有质量轻、耐腐蚀、保温性能好等优势,在市政、水利、建筑、交通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竹缠绕复合材料低碳节能,兼具减碳、固碳、储碳功能。竹子在生长期间吸收二氧化碳,起到减碳效果;竹缠绕复合材料生产过程中能耗低,且可以代替高能耗材料,也能实现减碳效果。

在竹缠绕复合材料展区的不远处,4辆造型独特的太阳能电动车,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江苏振发控股集团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4款样品车中,有2款应用于国际挑战赛的太阳能赛车,其车顶安装了太阳能板,可以接收太阳光能。另外2款分别是太阳能快递物流车和针对农村市场的太阳能皮卡,集发电、储能、乘用工具、货运等功能于一体,续航里程超过160公里。

在服贸会现场,记者发现,除了炫酷的“黑科技”外,绿色消费理念也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出行相关垂直领域,纯电动汽车、增程式电动车、氢燃料电池车展位的周边都围满了前来参观咨询的观众。

在特斯拉场景化的主题展位上,露营地、充电站与游戏厅被搬进展厅,让不少参观者亲身体验了车辆的露营模式、K歌模式、宠物模式等传统燃油车不具备的丰富多样的功能。特斯拉北京区域总经理陶琪认为,当前电动汽车替代燃油车已是大势所趋。对于北京消费者来说,电动汽车带来的是全年365天畅通无阻的用车体验,在便利性、经济性、环保性、科技感等方面的多重优势备受消费者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将电动车作为家庭主力交通工具。在特斯拉的置换用户中,大部分都是来自燃油车置换。

丰田汽车则展示了搭载超长耐久性电堆的第二代氢燃料电池车Mirai,这款车曾为北京冬奥会提供服务,综合续航里程为850公里。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经理董长征向记者介绍,近年来,碳中和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丰田希望能够为中国消费者的低碳出行提供更加丰富的选择,自由选择兼顾“可持续发展与实用性”的出行服务与产品。

除了绿色出行,建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应用成果,也在本届服贸会上频频亮相。

光滑润泽的外观,自然流畅的弯曲弧度,配以玄青、黛绿等颇具中国古典美感的颜色……在服贸会英利嘉盛的展台,几块建筑曲面瓦片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而在中建一局的展台,一个元宇宙低碳小镇展现在记者眼前,众多国内领先的低碳、低能耗建筑与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智慧建造技术汇集于此。

据中建一局展位的工作人员介绍,为加速推进绿色低碳建造技术数字化转型,中建一局加速数字科技与工程管理深度融合,打造一体化数字建造解决方案。例如,在房山零碳养老示范项目,观众可以通过人体信息采集屏在小镇中生成一名虚拟游客代替自己在小镇游览。同时,可以自行选择节能材料,并与项目应用的自然通风采光、雨水收集、光伏建筑一体化、光储直柔、无热桥设计、新风热回收等绿色技术相结合,亲身参与建设一座冬暖夏凉自控冷暖、节能、零碳且自然健康的可持续生态家园。

069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068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大国重器”成为碳减排的主力军

资料显示,碳排放总量的80%以上来自能源,而我国化石能源又占能源碳排放的85%左右。因此,碳减排的根本在于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而要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等央企无疑是主力军。

在环境服务专题展区的国家电网展台,一进门就可以看见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示范项目的模拟沙盘。该工程于2020年投运,总投资125亿元,可将张北新能源基地、丰宁储能电源与北京负荷中心互联,每年可输送约14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至北京,大幅提升能源供给的清洁比重。

国家电网在展台上展示了两大标语:发挥“大国重器”作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国家电网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称,该公司已累计建成30项特高压输电工程,最远输电距离3300公里,成为全球输电距离最远、能源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电网;在抽水蓄能方面,该公司在运规模达3101万千瓦,在建规模达到5203万千瓦,力争在2030年实现投产装机规模达到1亿千瓦。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也在该展区中,展示了其在清洁能源、绿色低碳、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果。截至去年底,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共计拥有广东神泉一、江苏如东等12个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风电总装机为3823万千瓦,位居全球第二。

位列第一的国家能源集团旗下的低碳院也位于该展区,主要展出了零碳电力系统、储能技术、工业低碳发展、化石资源的低碳利用、氢能产业等技术与产品。

同作为央企的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石油也齐聚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展,带来了领先科技成果及技术。其中,中国石化展出的“油气氢电服”及“碳中和”一体的综合加能站模型,展示了加油站未来的转型发展方向;中国海油更是带来了创下3项世界纪录的国之重器“深海一号”模型,备受关注。

中国石油旗下的中国石油集团测井公司则展示了地球物理测井装备关键核心技术部件,包括声波测井换能器、高性能中子管、先锋射孔弹,部件涉及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封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服贸会环境服务展共有110家企业线下参展,能源企业约占一半,一大批绿色技术的突破和应用,让观众看到了低碳发展的更多实现路径。

气象服务主力齐聚,软实力助力“双碳”经济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而随着科技迅速发展,气象服务应用领域日益广泛,除了天气预报,还有基于农业、交通、零售等领域特殊需求的定制化功能,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在气候与碳经济专区,相关企业展示了通过VR、AR、MR、AI等多种技术方式展示气象服务本领。

其中,在科创板上市的航天宏图(688066.SH)展示的是森林碳汇监测方面的技术,展出的产品之一为黑龙江省在固碳量、蒸散发等方面的专题图数据。该公司负责人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基于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和高分卫星数据等多元数据,航天宏图可以提供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监测、森林植被和土壤的碳储量和碳汇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监测评估等方面的监测平台。

另一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科星图(688568.SH)的工作人员则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基于数字地球基础的“星图地球”产品。该公司在清华大学提供的月度数据等基础上,构建了综合、电力、工业、居民消费四大板块的碳排放地球模型,可以直观看到不同地域、消费结构方面的数据。

在助力“双碳”经济的过程中,气象的赋能使得防灾减灾救灾全链条更加牢固。例如,国内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台风巨灾模型及台风实时损失评估平台“风眼”,正是气象赋能金融场景的应用。中国台风巨灾模型可为支撑巨灾保险产品开发、费率厘定、理赔响应、风险累积管理及再保方案设计。模型还可基于应用场景提供面向政府和产业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定制化、精准化的防灾减灾服务。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7期)

 


 

2022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17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