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详解新型诈骗套路

上海警方今夏挽回资金超1亿元

为什么大家提高警惕了还会被骗?近期上海又出现了哪些新型诈骗案件,该如何提防?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九支队接警处置大队大队长吴强。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宋杰|上海报道

“你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了吗?”近一年来,这句耳熟能详的“问候语”,已成为网络热词。这款集合了全国大量诈骗信息和诈骗案例的“国字号”软件半年内冲上了国内各大应用商店的排行榜第一位。随着反诈宣传的深入,人们的反诈意识也逐步提高。

不过,骗子的骗术也在不断更新,有时令人防不胜防。据上海公安部门消息,今年全国公安机关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以来,上海警方聚焦高发类案、多发警情,从拦截、预警、劝阻等多方面综合施策,不断优化动态预警模型、资金止付机制,已累计直接挽回被骗资金1.08亿元。

为什么大家提高警惕了还会被骗?近期上海又出现了哪些新型诈骗案件,该如何提防?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九支队接警处置大队大队长吴强。

073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是公安部首批授牌的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研判中心

假冒银行、税务机关对企业年检

“近期假冒公司高管或公司老板实施诈骗的居多。有骗子获取了一些公司财务的 QQ号或是手机号码,取得联系后会要求其加入陌生QQ群或微信群,财会入群后能看到的群内人员几乎都是骗子伪装的。他们假装公司管理人员在群里进行所谓业务沟通,待财会放下戒心后,假‘老板’就会编造各种借口要求财会转账。”吴强告诉记者,“还有一种是声称银行或税务部门进行年检,要求财会人员提供公司流水及存储金额予以核对,再编造一些理由把钱转到相关账户。”

以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信“警民直通车上海”近期发布的两起案件为例。

6月28日,上海某物流公司财务徐女士接到自称某银行工作人员的电话,称其公司一个银行账户需要年检,在添加QQ好友后,徐女士就被“银行工作人员”拉入新的“公司办公群”。刚入群,诈骗分子冒充的“老板”就询问公司账户年检事宜,并要求将公司账户情况截图发在群里。徐女士一看是老板的头像和名字就照做了。

没过多久,徐女士根据“老板”指令向另外几家公司的账户转账,累计达1000多万元。在转账汇款后没多久,徐女士打电话给老板核实信息,才发现上当受骗,遂报警求助。

接到报案后,上海市反诈中心立即启动快速响应机制,民警通过对涉诈账户的追查分析、循线深挖,先后关联160余个银行账户,紧急止付被骗资金600余万元。

7月12日,上海市反诈中心在工作中发现,财务人员孙女士极有可能正在遭遇电信网络诈骗,即对孙女士开展联动劝阻工作。

经电话联系,民警了解到,孙女士加入了一个由假冒公司老板的诈骗分子组建的QQ群,已将公司账户内的400万元转账至诈骗分子提供的对公账户。上海市反诈中心立即开展资金追查工作,持续止付10余个涉案账户,成功挽回被骗钱款360余万元。

据了解,此前该公司一名行政人员收到一封“总经理”发来的邮件,要求其尽快加入最新组建的公司高管QQ群。行政人员入群后,诈骗分子假冒的“总经理”让其联系财务等人员加入QQ群。孙女士接到行政人员邀请后,一开始并没有理会,但在行政人员再三催促下便加了群。

入群后,所谓的“总经理”等一众高管在群里商讨业务,其间要求孙女士分4笔向所谓业务合作对象“王总”的公司账户转账400万元。孙女士信以为真,完成转账后不久就接到了警方电话。

吴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很多财会人员因为平时跟老板交流或接触比较少,一看到群里“老板”发号指令,也不敢贸然找老板核实,还有员工没有老板的直接联系方式,结果导致被骗。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财会人员要严格遵守财会管理制度,严把转账环节。其次,财会人员遇到紧急情况,应及时与公司负责人进行核实,如果发现被骗,要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准确提供聊天记录、银行账户等关键信息,为止付挽损赢得宝贵时机。

072

上海市反诈中心工作人员针对涉诈潜在被害人进行电话劝阻

免费试用 “引流”诈骗老年人

近些年,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信息闭塞、需要亲情陪伴、渴望康养等特点骗取老年人钱财案件频发。

吴强特别提到,与以往线下聚集老年人进行推广营销不同的是,如今通过电话、互联网推销实施诈骗的案例层出不穷,犯罪嫌疑人组织策划“能力”更强,犯案手法更隐蔽。

上海市公安局近期就通报过这样一起案件。今年6月初,金山公安分局吕巷派出所接小区居民王老伯报案,称其购买了假“特效药”,遭遇了诈骗。

经了解,今年3月,69岁的王老伯看到网络上一则治疗前列腺疾病的膏药广告,通过联系客服,收到了两盒免费膏药、一台评书机及宣传海报。但试用后并未取得效果,听到评书机中重复播放某教授科研的某药物效果极好,便再次拨打了评书机上的客服。对方客服称某药物效果更好,且已快断货,买3盒能送3盒,王老伯便花5040元购买,收到6盒。

服药期间,一名自称是药品销售的贺女士联系了王老伯,称该药肯定有效果,如没有,则会一直为王老伯免费供药,直至有效果。但在服用两盒未取得任何效果后,贺女士又推荐了另外一款药,同时询问王老伯收入及存款,得知存款不多后,称原本7000元的药可以降价2000元销售,但王老伯想到之前承诺是免费供药,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遂报警。

接到报警后,金山警方启动初查机制,发现全国有2900余名、上海市有近900名老年人购买了各类所谓“特效药”。分局随即在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指导下,抽调骨干力量成立专案组开展调查。

经专案组调查,一个以廖某某、韩某等为首的针对老年人诈骗团伙浮出水面。整个诈骗团伙以公司化运营,其总公司“唐药康年大药房”设立在陕西,公司下设3个销售机构,并分别配有专门的客服部门负责引流,以及售后部门对接物流、应对投诉。

客服部门通过在各社交、网络平台发布药品广告及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大量老年人信息,并以免费试用的方式,撒网式向老年人寄出膏药、评书机、药品介绍杂志及宣传单。随后将前来咨询的老人引流至销售部。

目前,犯罪嫌疑人廖某某、韩某等30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据被捕嫌疑人交代,众多老年人碍于面子极少数会进行投诉,而投诉的人中,通过退款也能打消他们进一步追究的情绪。

“诈骗分子往往通过不法渠道获取了老年人家庭地址,通过邮寄试用品或声称中奖的形式进一步取得信任,通过询问老年人收入从而制定售卖药品的价格,还有诈骗分子会以购买之后返现的形式实施诈骗。”吴强对记者说。

互金投资群体二次被骗

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许多当年互金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投资人,在平台爆雷、兑付出现问题后,维权心切,病急乱投医,使得不法分子乘虚而入。

吴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他们在“百日行动”中发现,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套取当年互联网金融投资受害者的信息后,借助短信、电话、邮件等方式广撒网,提出注资转账、分批次返还投资本金等回款方案,一步步引导受害者转账汇款,实施诈骗。

据他介绍,一些不法分子点对点联系投资者或者潜伏在当年投资者群内,声称是互金公司的工作人员,他们会说“现在因为这个案件办理好了,已经有一部分资金可以用来返还”,然后不法分子会列出一些套餐式选择项,告知投资人投入等比例的保证金可以把当年的投资款拿回来。比如投入50%可以在几周内拿到本金,如果投入20%,说明投资者有资质,可以在未来数月分期付款把本金拿回来。

据介绍,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受害群体认为,既然可以返还,就想尽快把钱拿回来,他们会借贷或向亲戚朋友筹措资金,向所谓的工作人员证明经济实力。其实所谓资产认证的账户就是诈骗分子开设的,一旦投资者转款,对方要么拉黑杳无音信,要么声称钱还不够多,如果增加钱款可以返还更多,进一步加大投资者损失。

吴强提醒,公检法相关部门在侦办此类案件的过程中,不会要求提供资质认证予以返还,遇到不法分子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名义欺骗的新手段时,群众要冷静判断。收到投资回款信息时,请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确认。对方要求支付手续费、保证金等,均属诈骗。如不慎被骗,应第一时间保留证据并报警求助。同时,市民要选择合法投资渠道,警惕非法集资陷阱,更不要随意透露支付密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以防再次上当受骗。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6期)


2022年第1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1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