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总书记与赣南苏区振兴

十年振兴,赣南苏区蹚出一条新路子。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志强 | 江西赣州报道

“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具有政治意义”“抓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让老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赣南一直念念不忘,曾两次到赣南考察,先后多次对赣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6月28日,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之际,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总结说,2012年6月2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亲自推动下,国务院出台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启了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纪元。赣南苏区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综合实力实现了赶超跨越,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步入了崭新阶段,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党心民心得到了空前凝聚,赣南苏区各领域全方位发生了华丽蝶变。

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座谈会上,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说,过去10年,我们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江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用好国家政策,加快振兴发展,赣州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数据最有说服力——赣州194.8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23个贫困村、11个贫困县全部退出,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2021年,赣州生产总值达到4169.37亿元,是2011年的3.1倍,列全国第65位,较2011年前进43位。2012—2021年赣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国同期年均水平,稳居江西省“第一方阵”,其中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年均增速分别为9.2%、10.3%、10.2%、17.3%。

十年振兴,赣南苏区蹚出一条新路子。

微信图片_20220719095015

赣州南康区的国际陆港铁路货场灯火通明,大型双梁龙门吊、集装箱正面起重机在来回装卸满载家具产品的货柜。

老区中的“特区”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华苏维埃政权在此开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伟大预演;中央红军在于都集结踏上万里长征;赣南第一块红色根据地、赣南第一支工农武装在此诞生,赣南地区还是中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起源地。

吴忠琼说:“加快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努力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党的初心,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然而,2012年拉开苏区振兴大幕前,由于种种原因,赣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与全国的差距一度在拉大。

长期困扰赣南苏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80多年前战争造成的创伤。

从资源禀赋看,地处罗霄山脉深度贫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赣州优质资源配置不足;赣南人民的人均耕地只有0.635 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1.45 亩的一半,也低于江西省人均0.995亩。

深处罗霄山脉,赣州交通基础设施天然落后,与外部的交往相对闭塞,物流成本居高不下。2010 年以前,赣州还有 1.8 万个村民小组、2.3 万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还有 541 个行政村不通客运班车。

关于曾经的贫困,6月26日,江西省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缪小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赣州工业基础薄弱,苏区的工业水平在江西全省各市州排位都是比较靠后的。”

改变赣南苏区的贫困落后面貌,摘掉贫困帽子,实现苏区振兴发展,成为老区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谋划的发展大计。

总书记亲自推动

赣南,曾经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因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而改变原有的发展轨道。

2011年,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帮助和支持赣南苏区发展,使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随后,中央派了11个工作组到赣州来调研,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把脉开方”。

2012年,在中央派往赣州的11个工作组调研结束后的总结会上,联合调研组组长、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动情地表示:这次我们是来还债的。

这句话里隐藏着一段历史。1929年2月8日,红四方面军决定在瑞金大柏地与尾随的敌人打一仗。为了让战士们吃顿饱饭,缺粮的红四方面军只好跟老百姓打借条借粮,毛泽东拿着借条说:“这个,将来我们是要还的。”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若干意见》)出台,赣南老区走向振兴发展、奔向全面小康的奋进之旅,由此开启。

“《若干意见》是赣州发展史上第一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在赣州乃至江西发展史上均具有里程碑意义。”6月26日,赣州市政协原主席刘建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若干意见》描绘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80多年的“债”如何还?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赣南苏区极具含金量的“重磅政策”:从老区人民的吃住行用水用电,到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国土资源、生态补偿、人才引进、对口支援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其力度之大,让外界将赣南称为“老区中的特区”。

微信图片_20220719095033

赣州赣县区茅店镇,瑞赣高速、南韶高速与赣深高铁在此交汇,宛如巨龙盘踞在大地上。

以赣州的税收优惠政策为例,《若干意见》明确,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赣州成为华东地区唯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地市。

2013年1月10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自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设在赣州市的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0年来,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惠及赣南苏区家具制造、商务服务等43个行业,累计为3108户(次)企业减免所得税65.64亿元。10年来,税收优惠政策减负增利的虹吸效应正成为赣州招商引资的“核武器”。

2020年4月23日,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在赣州再延长10年。

缪小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大礼包中,税收政策为赣南苏区产业发展打造了政策高地,有效减轻了企业税负,为稳定企业投资和预期发挥重大作用,在加快赣南苏区振兴方面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部际联席会议真正解决“老大难”问题

光有含金量十足的各种政策已经让外界无比羡慕“老区中的特区”,更加难得的是部际联席会议机制。

2012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复文件同意建立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由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等32个中央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以及江西、广东、福建三省政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真正帮革命老区解决一些‘老大难’问题,比如一些土地政策问题,如果不是国家发改委牵头,自然资源部等多部门参加部际联席会议,协同会商解决方案,短时间无法高效解决赣南老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我看来,赣南老区这些年发生的巨变,部际联席会议机制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南康区区长李赣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根据赣州振兴办的数据,10年来,国家发改委牵头召开了7次部际联席会议,研究协调涉及赣州优势产业发展、民生事业、基础设施、金融生态环保、人才教育等94项重要事项。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10多个支持文件,国家层面支持政策文件超200个。

以2020年11月召开的第7次部际联席会议为例,这次会议上议定事项包括脱贫攻坚和社会民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改革开放、人才教育六大类20个事项,其中社会民生方面推进赣州全市实现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全覆盖。

《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在第7次部际联席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发动央企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户国机智骏、凯马汽车等多个汽车整车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落户核心零部件配套央企项目3个。

凯马汽车赣州分公司一负责人称,当时公司计划在南方打造一个生产基地,最后之所以选择赣州,是被赣州的营商环境吸引过来的,也是响应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号召。

凯马汽车赣州基地从开工建设到竣工投产仅用了两年,2021年共生产商用车16200辆,销售额达6.27亿元。

更多大项目闻风而动。2021年3月,吉利(赣州)42GWh动力电池项目正式落户赣州,项目总投资300亿元,为赣州近年来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

微信图片_20220719095048

赣州市经开区新能源汽车科技城,工人在安装吉利(赣州)42GWh 动力电池项目电芯车间钢结构厂房。

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市情系老区倾力帮扶

中央不仅专门安排了部际联席会议机制,还有众多部委对口支援,推动各项工作贯彻落实。

《若干意见》提出,建立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赣市18个县(市、区)的机制,加强人才、技术、产业、项目等方面的对口支援,鼓励和支持中央企业在赣州发展,开展帮扶活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对口支援。

201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牵头,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加强工作对接。

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座谈会上,吴忠琼坦言:“最让我们难忘的,是国家部委和兄弟省市情系老区,倾力帮扶,相关部委领导亲自带队深入赣州问诊把脉、解决困难,为赣州发展‘翻箱倒柜、倾囊相助’,让赣州成为重大战略叠加、政策红利汇聚的发展热土。”

刘建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央部委10年输出的挂职干部在苏区振兴实践中增长了才干,也让赣南苏区的本地干部学到了新的经济知识,知道用新的经济手段来调节发展本地经济。虽然赣州地理环境偏远,但在与部委对口帮扶干部的交流中,广大苏区干部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经济手段和市场工具,比如利用国债、公募、私募等工具来发展实体经济,这个变化来得不容易,侧面说明赣州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谈到发展经济的新工具、新方式,赣州发展集团董事长杨晓斌介绍,这10年来,该集团围绕“赣州市级重大产业、重大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定位,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在投资引导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六大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助推赣州市工业倍增升级。

“平时远在天边,现在就在身边。”李赣兴坦言,对口帮扶政策为赣南老区和部委之间架起了沟通交流的桥梁,现在我们赣南老区干部去部委办事很方便,可能在进北京部委大门前,对口帮扶挂职干部就帮我们联系好了对接人,办起事来高效而顺畅。

10年来,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等数十个中央对口支援单位的鼎力支持和对口支援干部的倾情帮扶,为赣州争取了一大批政策平台、重大项目和各类资金。

中组部先后组织5批201名挂职干部扎根基层,深入赣州市各县(市、区),帮助赣南苏区开展各项工作。

国家能源局支持信丰县建成并网光伏扶贫项目48个,构建8座110千伏变电站全局布点的网架,支持信丰纳入国家首批分布式光伏试点县,率先建成全国“小康用电示范县”。

微信图片_20220719095106

信丰电厂系保障民生用电的扶贫电厂,国家能源局对口支援苏区信丰经济建设的重大项目。

水利部着力解决赣南苏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问题,10年间,共投资75.15亿元,援建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惠民项目182个,解决和巩固农村安全饮水40.9万人;同时,水利部还精心谋划,扶持赣南建设历史上第一个重大水利项目——梅江灌区,支持赣州6个重大水利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

赣州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至2021年,各部委累计出台了209个对口支援工作计划或方案,中央对口支援单位副职以上领导带队到赣州调研277批次,安排大批资金和项目支持赣州发展建设。

不光是国家部委的对口支援,信丰县县长张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10年来,沿海发达地区也加大了对赣南苏区的支持,不管是赣州干部去上海挂职学习,还是去粤港澳大湾区挂职,一年时间的学习实践后,赣州干部的理念、观念、思路发生很大变化。“在苏区,对接大湾区不只是停留在纸上的一种思路,而是助推苏区振兴的一种实现途径,正是有了对口帮扶和干部异地交流机制,让赣州干部开阔了视野、具备了专业能力,让对接湾区具备了可操作性,也让赣州成为了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赣南苏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10年振兴,赣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519.51亿元增长到4169.37亿元,在全国城市排位从第108位跃升至第65位,前进了43位。10年发展,赣州特色产业蓬勃发展,规上工业企业净增18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40倍,百亿企业越来越多,千亿园区取得零的突破,千亿产业集群达到4个。

然而,10年前,赣南还有不少地方面临“无业可扶”的尴尬状态,如今翻天覆地的变化何以发生?

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在6月28日召开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10周年座谈会上,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总结赣南苏区10年发展经验时指出,必须始终发挥制度优势,落实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帮扶机制,坚持对口帮扶与自强自立相统一,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如今已成为全球家具制造中心的南康堪称“对口帮扶与自立自强相统一”的典范。

2012年,《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南康家具产业发展。

南康地区原来并不生产家具,依托政策红利,返乡的木匠们硬是实现了家具产业“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的蝶变。

微信图片_20220719095125

10年来,南康家具“无中生有”,一路快速崛起,不断刷新市场的认知。南康家具产业年产值由2012年的117.5亿元,到2021年的2270亿元,增长了18.3倍,拥有了第一家主板上市的本土企业——汇森家居;引进世界500强制造业企业格力电器、美克家居、居然之家、月星集团等家具产业头部企业……

南康区委书记何善锦表示,下一步,南康将凭借振兴发展的“天时”,内陆双向开放的“地利”,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和50万家具人昂扬奋进的“人和”,全力冲刺5000亿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家居制造之都。

赣州稀土产业的10年同样是对口帮扶与自强自立双螺旋式增长的10年。

稀土是赣南天生的宝藏。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稀土资源分布“北轻南重”,轻稀土矿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包头等北方地区和四川凉山,离子型中、重稀土矿分布于江西赣州等南方地区,赣州重稀土又集中于赣南,占据着世界第一的位置。

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西考察调研。此行第一站,习近平就来到位于赣州市的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了解考察企业生产经营和赣州市稀土产业发展情况。

金力永磁副董事长吕锋介绍,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40.8亿元,是2019年的2.4倍,公司发展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6月22日,位于赣州兴国县的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简称“红轨”)在7月正式进入通车试验阶段。“红轨”由江西理工大学于2014年首次提出,系2021年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之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集成了北斗定位、5G通信、无人驾驶、传感融合等新技术。

从事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企业赣州富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秘钟春燕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即将通车试验的‘红轨’所用的永磁轨道材料就是我们公司生产,公司高端绿色稀土永磁材料产能正从年产3000吨逐步向8000吨迈进,公司正冲击10亿元的经营目标。”富尔特2021年营收3.73亿元,同比增长1.33倍。

经过10年发展,目前,赣州已形成从矿山采选、冶炼加工、产品应用到检测检验、研发设计的完整产业链,培育了南方稀土、金力永磁、开源科技、江钨新材等一批龙头企业。

微信图片_20220719095135

赣县区委一位负责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赣州稀土产业正处于腾飞时期,其中,产业腾飞的关键之一是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两个国家队推动中国稀金谷的发展,这都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赣州后,相关政策支持迅速落地的成果。

大余县县长曾志平介绍,在中科院等对口支援单位的鼎力支援下,大余县抢抓新一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科研、人才、成果等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大余、赣南乃至江西省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插上科技之翼,有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2020年10月份,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落户赣州,这是中科院近10年来新设的首个直属科研院所,填补了江西无国家级大院大所的空白。10年间,中国稀土集团、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平台先后落户赣州,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点燃了创新发展的引擎。

科技赋能推动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中央支持下,科技创新成为稀土产业发展的澎湃动力。这也是赣州众多产业蓬勃兴起的驱动力。

易炼红指出,要奋力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扭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做强先进制造业“主引擎”,激发现代服务业“新动能”,让赣南苏区经济实力更加雄厚。

宁都县委书记肖斐杰介绍,近年来,宁都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创新引领动能更足,服装产业吸引易富科技、巴迪小虎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入驻。超10亿元工业大项目实现新突破,赣锋锂业、湖北钛时代等一大批大项目落户宁都。

10年来,地处赣州市中心的章贡区发力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把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打造高端科研平台作为工作重点。

章贡区委书记连天浪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通过搭建高科技平台、聚拢高层次人才,增强赣州生物医药产业自我‘造血’功能,破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平台、人才、创新技术缺乏困境,我们要做的就是依托科技赋能推动革命老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聚焦于心血管及代谢性疾病领域的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团队与章贡区政府、赣南医学院共建,一次性引进30名年轻教授全职落户赣州,5年内预计将培养8~10名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科研平台方面,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这一核心平台落户章贡区。

章贡区区长刘志怀说:“当前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和赛道在变化,我们现在就是要找准自己新的赛道,比如发力宠物经济、生物医药。我们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团队,依托科研成果转化优势,吸引国内产业链企业落户赣州,目前这种人才模式已经产生效应了。”

在赣州,平台集聚效应正在显现,一大批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落户赣州。今年5月20日,国药集团动物保健股份有限公司与赣州市章贡区人民政府、李红良教授团队签署宠物健康项目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中国生物赣州百亿生物医药产业规划的首个落地项目。

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也同样迅猛,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营业收入首次双双突破1300亿元。“全面对标湾区,深耕电子信息产业,加速中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努力把信丰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地。”信丰县副县长刘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赣州电子信息产业是参与大湾区产业协作分工、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10年来,赣州大力引进电子信息行业巨头,培育了同兴达、深联、骏亚、联茂、志浩、一诺新材等一批龙头企业。

微信图片_20220719095149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州综合保税区的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加工生产芯片。

微信图片_20220719095155

工人在江西华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务工

从开放的“末梢”一跃成为开放的“前沿”

《若干意见》明确,打造赣南苏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易炼红强调,要奋力打造改革开放引领区,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行动,全面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打响“第一等”营商环境,让赣南苏区发展活力更加充沛。

兴国县委书记李贱贵介绍,10年振兴建设之后,曾经交通闭塞的兴国如今则具有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从而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一方面是加快引进沿海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项目,另一方面是现代农业如油茶、脐橙、富硒芦笋等特色农产品加速进入长三角、粤港澳市场,互联互通开放格局加速形成。

微信图片_20220719095213

“无中生有”的赣州国际陆港可以说是赣州内陆开放的标杆,也是其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动力枢纽。

“赣州国际陆港设立之初,没有中央七八个部委的支持,没有对口帮扶干部帮忙去跟踪这个项目,光靠我们赣州地方干部是跑不下这个项目的。现在回过头来看,赣州国际陆港的发展再次证明:中央部委和对口帮扶干部不仅帮我们落地了项目平台,更打开了我们干部干事创业的视野和格局。”赣州国际陆港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罗永锋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他们每年进口汽车达到2000辆左右,拉动赣州当地的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近8亿元。

2016年,赣州国际陆港成为全国第8个内陆对外开放口岸和中国内陆首个国检监管试验区,全国内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口木材直通口岸。

赣州国际陆港建设的初衷,是为解决南康家具所需木材难以保障和成本过高的问题。赣州国际陆港的兴起不仅拉动了南康家具产业,其杠杆效应还在不断放大。

目前,赣州国际陆港获批并运营江西省第二个进口肉类指定监管场地、首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港口运营品种拓展至汽车、电子、服装等十几个品种,从最初木材进口、家具出口的单一通道,发展成为全国综合性对外开放内陆口岸。

2020年一次部际联席会议专门审议赣州国际陆港的汽车平行进口和二手车出口试点。商务部、海关总署在符合相关要求的前提下,支持赣州国际陆港开展汽车平行进口工作和二手车出口业务,赣州国际陆港成为江西省首个汽车整车进口口岸。

除了提升赣州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赣州国际陆港跃升为开放前沿。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线路49条,推动南康连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和战略支点,助推赣州跻身首批23 个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从开放的“末梢”一跃成为开放的“前沿”。

以国务院明确支持的赣州与深圳对口合作为例,2020年5月12日,两地签订《共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协议》,以赣州国际陆港为核心,共建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打通深赣欧物流通道,推动赣州国际陆港与沿海港口合作共建沿海内地组合港。

目前,深赣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建设进入新阶段,采用股权合作+EPC等模式,引进了中铁建股份公司等实力企业参与合作;赣州国际贸易中心等14个子项目已于5月20日集中开工建设,建成运营后,赣州将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赣(州)深(圳)组合港自2021年正式开通运营以来,推出了“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的通关新模式,实现了同港、同价、同等效率的陆海港一体化融合发展。

据罗永锋介绍,赣深“组合港”真正使赣州国际陆港成为“内陆海港”,实现了“同港同价同效率”,提升了内陆地区贸易便利化水平,为企业可节约近30%资金成本,约40%时间成本。

目前,赣深港产城特别合作区实现“老区+特区”双区联动,格力电器、吉利科技、富士康等一批头部企业进驻赣州,昔日的内陆山区正加速成为开放高地。

微信图片_20220719095253

“我们不仅要不断深化与深圳盐田港的密切合作,还要推动赣深‘组合港’常态化运营,不断提高通关效率,我们正在与广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世界级港口群对接合作。”赣州国际陆港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陈德怀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篇章

“1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推动《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开启了赣南老区发展的新纪元。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赣州视察,为我们提出明确要求,指引前进方向,翻开了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新篇章。”6月28日,吴忠琼表示。

赣州市一位干部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汇报时嘱咐有关部门,可以研究论证出台新一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若干意见》扶持政策可以延续到2030年。

这正是赣南老区群众的集体期盼——延续扶持政策。经过前期对《若干意见》实施效果的评估,国家发改委和相关部门又多次调研赣州,其中发改委将研究出台新一轮对赣南苏区的扶持政策列入2020年工作要点。

一年多后,定心丸来了。2021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支持革命老区在新发展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让革命老区人民逐步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给出了新的阶段目标:

——到2025年,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显著提高,红色文化影响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到2035年,革命老区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形成红色文化繁荣、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发展兴旺、居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新局面。

新一轮政策关爱不止于此。202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时代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工作方案》,将多部委对口支援赣南苏区期限延长10年,工作期限为2021年至2030年。

2022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一大批实打实的新政策夯实了赣州未来发展的基石。仅关于稀土产业,该方案就提出诸多大项目——“推进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建设,支持与国内优势力量合作创建稀土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中国科技大学与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共建稀土学院, 推进国家钨与稀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支持筹建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稀土产品检测与溯源)、自然资源部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吴忠琼说:“10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清醒认识到赣州要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面临产业不强、创新不够等短板,仍需砥砺奋进、快马加鞭。”

赣南人民永远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的深情大爱、对老区人民的赤子情怀。

微信图片_20220719095303

6月28日,在苏区振兴10周年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回访调研组一行赴赣州于都开展调研。

回访见面座谈会上,调研干部表示,将结合自身职能和于都县的实际情况,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赣南和于都发展。

于都县县长李松柏回应:感恩国家部委的关心、帮助,于都将借助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努力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近期走马上任的挂职干部郝敏哲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信心满满:“今天是我来于都挂职的第23天,于都的绿水青山和群众的热情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也深刻感受到了赣南老区10年来破茧成蝶的跨越式发展,看到了历届挂职干部默默奉献结出的累累硕果。”他为有机会来到这片红土地上工作感到自豪。

在苏区振兴发展十周年成就展上,有一封赣南苏区小朋友写给挂职帮扶干部秦征的信件十分感人。小朋友名叫刘跃翔,他在信中提到,秦征不仅帮他到县城上学,还帮他们家联系贷款发展农业产业,“通过这几年秦爷爷对我家的帮扶,我和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

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赣南苏区的深情大爱,正是有众多像秦征这样全心全意服务苏区振兴发展的挂职干部,才让赣南群众喝泥塘水、点煤油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让众多像刘跃翔一样的留守儿童没有就学、就医之忧,也在他们幼小心灵留下深深印记,党的恩情和苏区精神在此传承。

“我也可以像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踏实学习。我相信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的,我也会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刘跃翔在信中这样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3期)

责编 | 李永华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