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货币政策要关心股市

切忌一脚油门一脚刹车

如何避免宏观经济政策再次出现“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情况?我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坚持系统观念,以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中国经济周刊》 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今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扩张力度空前。如此力度的经济拉动,无疑会对下半年中国经济构成巨大的积极影响。但问题是:货币政策应当怎么办?

比较麻烦的一件事是:因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下半年出现输入性物价上涨的概率很高,而且现在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预期。怎么办?是不是应当停止货币宽松?甚至收紧?其实,相关声音似乎正在隐现。比如,在最近一个财经年会上,一位前金融高管就在借预期管理问题,主张“中国需要实施更加积极精准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留有余地”。

“留有余地”是指什么?语言含糊。从长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看,中国各路政策主张中,存在的问题是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当成“两张皮”,各说各的,以致2010年出现过积极财政政策和紧缩货币政策组合。结果是民营企业不得不靠高利贷维系资金链,经济脱实向虚。这方面教训可谓深刻。

如何避免宏观经济政策再次出现“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的情况?我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坚持系统观念,以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实际上,2022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召开会议,给出四大政策要点:第一,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第二,凡是对资本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应事先与金融管理部门协调,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和一致性。第三,国务院金融委将加大协调和沟通力度,必要时进行问责。金融机构必须从大局出发,坚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欢迎长期机构投资者增加持股比例。第四,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长期态势,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很显然,上述政策证明决策层对股票市场关切。

不只是股市,对经济而言,所谓“输入性通胀”并非中国货币出了问题。事实是,过去10年,中国从未过多投放货币,现在的物价上涨也绝不是中国的货币问题,而是美元的货币问题。所以,无论中国货币政策如何紧缩,根本无法消除美元给世界带来的物价后果。如果非要用人民币货币政策去治理美元犯下的错误,那无异于“人家生病我们吃药”。

所以,不能搞大水漫灌,但更不能再搞干旱政策,尤其要坚决防止“以紧缩货币政策去应对输入性物价上涨”。 “管理和引导预期作为当前稳增长的重要工具,需要在提振需求预期、改善供给预期、弱化通胀预期、降低贸易环境恶化预期等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这是值得赞赏的提法,但我们同时需要注重预期管理的轻重缓急,就目前情况而言,提振需求预期,改善供给预期才是重要的,弱化通胀预期,不是压制需求,而是改善供给。比如,国家发改委最近对煤炭、生猪价格的窗口指导等。

国之大业,治理需要精细。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照着书本搞调控的粗放做法,而将建立中国经济自身的逻辑框架当成要务,并付诸实践。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3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