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长江保卫战!绿色荆州蝶变重生

旗之所向,行之所往。637万荆州人民,持之以恒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长江保卫战。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郭霁瑶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出炉,将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列在首要位置,长江永葆生机活力从此有了路线图、总抓手。

荆州拥有长江径流里程483公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径流里程最长的城市,理所当然成了湖北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大保护的主战场。

旗之所向,行之所往。637万荆州人民,持之以恒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长江保卫战。

98

严查非法采砂,打掉保护黑伞

荆江流域,曾因蕴藏着素有水中“软黄金”之称的丰富砂石资源,而成为非法采砂重灾区。

2018年3月,松滋市公安局扫黑办收到一封长江涴市段有人非法采砂的匿名举报信。

荆州松滋市公安局刘家场派出所教导员蹇永亚驾车匆匆赶往涴市。可到了地界,问到非法采砂,当地群众却欲言又止,甚至反感抵触。

穿警服不敢说,那就穿便衣去;白天上门不行,那就晚上悄悄去。蹇永亚反复做工作,用法律、用事实打消村民顾虑,鼓励大家为正义而战。僵局逐渐被打破,不少村民开始发声。

村民们反映:非法采砂的人都是“黑白两道通吃”。曾经有人不堪忍受挖砂船巨大的噪声,多次向相关部门举报投诉。但几年下来,不但问题没有解决,举报者反而遭到打击报复。

必须深挖彻查!2018年6月,松滋市公安局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专案指挥部。第一战,就抓了对举报人报复行凶的丁春波。

原来,丁春波是非法采砂工程船“华龙号”的股东之一。其背后,则是郑国平、贺克坤这两个蹇永亚早有耳闻的大股东。而郑国平自2009年起,便开始在长江涴市段非法采砂。

为查清来龙去脉,松滋警方先后投入警力150人次,辗转9省份30多个地市,行程2万多公里,才形成完整坚固的证据链条——

2014年,郑国平经过游说,与贺克坤伙同其他采砂船主,将10艘船组成“联营船队”,自诩为“采砂协会”。由协会统一对联营的采砂船进行“排班”,安排船只轮流到长江里偷采砂石,美其名曰:“规范采砂秩序。”

“联营船队”最大的采砂船,便是“华龙号”。该船长85米、宽16.2米,总吨位1551吨,由郑国平团伙2014年出资1800多万元建造,专门用于非法采砂。船上有集成挖斗72个,每晚可采砂1万余吨。按照2014年砂石的价格,非法采砂一年有300多万元的纯收益。

为独霸当地江段的矿砂资源,郑国平团伙利用刑满释放人员驱赶、殴打外地采矿船主,暴力打压不服从管理的船主。在被害人报警后,甚至将前来执行公务的民警打成轻伤。

用暴力开路,如此肆无忌惮,谁在背后撑腰?

姚金勇,荆州松滋水政监察大队原副大队长,作为涴市镇长江禁采执法点负责人,他一只手握着执法权杖,另一只手却收着“保护费”。

2018年12月,这起案件被公安部列为挂牌督办案件。荆州警方抓获涉黑组织成员53人,纪委监委对该组织背后的腐败和“保护伞”问题深挖彻查,对18名涉案公职人员作出党纪政务处分。

2019年12月20日,松滋市人民法院判决郑国平、贺克坤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罪名,数罪并罚,判处郑国平有期徒刑20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判处贺克坤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其他10名组织成员分别被判处7年或1年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2020年4月24日,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维持原判。

2021年3月,焊花飞溅,工人们操作氧割机,“华龙号”船体终于土崩瓦解。

监管平台智能预警,禁捕退捕得以落实

近年来,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水域生态功能显著退化,珍稀特有鱼类种群衰退,经济鱼类资源接近枯竭。

2019年,党中央、国务院全面推进长江流域禁捕退捕,实施有针对性的禁捕退捕政策。

长江禁捕,三分之一以上任务在湖北;湖北的任务,近一半在荆州。

荆州下辖8个县市区都依江而立,特殊的区位,决定了荆州在落实“禁捕令”中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2020年7月1日零时,荆州率先全面实施长江禁捕,比农业农村部规定时间提前半年。

挡在“禁”字前面的,是沿江渔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脑里。”荆州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执法人员王恩明对长江禁捕工作深有感触。

那年7月,全市积极营造长江禁捕浓厚宣传氛围,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长江禁捕有关法律法规政策,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和设置宣传牌等各种方式,让长江禁捕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市形成“不敢捕、不能捕、不想捕”的良好氛围。

相较于事后惩罚,事前防范才是对长江生态环境更好的保护。

“10时58分24秒,在沙市区天主堂附近,发现疑似非法垂钓新告警。”2022年4月27日上午,荆州市渔政智能监管指挥平台发出语音预警。

“天主堂,快放大看看现场。”荆州市农业农村局“老渔政”王同连,通过8平方米的大屏幕密切关注着长江荆州段禁捕范围内的动态。10余名技术人员齐刷刷地将视线从各自的电脑小屏移向指挥中心正前方大屏。

以前打击非法捕捞,执法人员主要靠接群众举报和常态巡查,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反应慢的问题。而今正在建设的智慧化、自动化、精准化的人工智能管理平台,解决了“力量不足”“响应滞后”“举证困难”等问题,有效提升了渔政执法智能化水平。

王同连指着大屏上密密麻麻的“小格”说:“通过设在长江沿线的186个大小摄像头,各点位的实情实景尽收眼底,系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派送给现场执法人员及时处置。”

龙头化工企业带头治污,完成提档升级

长江的生态问题,表现在水里,根源在岸上,而“化工围江”,是造成长江流域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湖北省委要求,全省经信部门聚焦“化工围江”突出问题,全力打好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攻坚战。

对于荆州来说,化工是其传统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7月,据荆州市经信局原材料工业科科长连传飞统计,江边、河渠、湖岸……沿线“盘踞”的大小化工企业数不胜数。

面对这场战役,荆州拿出了决心。

2700万元!2016年6月6日,位于石首的楚源高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因私设暗管,超标排放,收到湖北省环保史上最大罚单。

楚源公司是当年荆州第一大工业企业、第二大纳税大户,多项经济指标连续15年居石首市企业榜首。就在此时,环保部门责令楚源公司停产整顿9个半月,并组建专班驻厂督办。

在这长达9个半月的全面停产期,楚源是艰辛的,荆州也是艰辛的。荆州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被拉低两个百分点,石首市的税源也受到很大影响。那些过去斥资千万元购买的生产设备,被如同废铁一般拆卸。与此同时,在厂区另一边,9700万元投下去,企业污水处理厂“生长”出新装备,开始运转,经过处理和检测的废水进入新的循环或达标排放。

园内有一潭“湖”,如一面镜子。这里,是沙隆达公司投资1.2亿元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这个污水处理厂占沙隆达公司新厂区面积的三分之一,每天能处理2万吨废水。在污水处理厂附近,还有一座投资4500万元建成的废液焚烧装置和尾气生物除臭装置,投产启用后,这个装置会变成一个巨大的“恒温游泳馆”,生物菌一边在泳池里畅游,一边吞噬焚烧装置吐出的臭气。

始建于1958年、地处长江之滨,沙隆达是一家以盐化工为基础、农用化工为主体、精细化工为特色的大型化工企业,前身是沙市农药厂。从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到2017年演绎“蛇吞象”收购安道麦,沙隆达成为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农资唯一上市平台,被称为“中国农药行业第一股”。

将企业打造成全球农药变革中展现中国力量的旗帜和标杆,是沙隆达员工们的追求。但这些年,市民频繁的环保投诉,让他们痛苦反思、猛然警醒——作为荆州之子,应该如何守护好一江碧水向东流?

“关改搬转”,高质量发展就是最好的守护。

荆州市通过实施“关改搬转”,广泛凝聚起“工业冲刺3000亿”的共识,保持奋起突围的定力,营造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和政策环境。“实施工业治污达标计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调整沿江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沿江不再布局重污染项目和产业,工业园区污染排放集中处理,所有工业项目全部进园区,污染排放物实行总量控制”;“统筹推进一批涉及化工园区改造提升、化工企业搬迁改造升级项目实施,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大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加快补齐沿江化工产业发展领域短板”;“加强磷石膏综合治理,促进磷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磷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工程”,“打造荆州江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浩吉铁路煤炭专运通道和荆州煤炭储备基地的优势引进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产业基地依托华鲁恒升、江苏盛虹等龙头项目,突出高质量发展”……

“关改搬转”让企业实现了搬新、搬高、搬绿、搬强!

能特科技、汇达科技等沿江化工企业,搬入新厂区,加大技改投入,企业实现质的跨越;南海化工、嘉施利等企业,纳入传统产业升级资金支持范畴,更添发展后劲;美的、玖龙纸业、华鲁恒升、山鹰纸业等龙头企业,一批百亿级项目落地荆州,厚植发展潜力。

100-3

100-2

100-1

荆州之变,变在观念、变在生态

一个个数据显示,长江荆州段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从“脏乱差”到“水清岸美”——4年来,长江干流荆州段水质由Ⅲ类提升到Ⅱ类;国考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由78.6%提升到92.9%,四湖总干渠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县级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5年来,全市大气主要污染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8.3%、PM10平均浓度下降了36%,优良天数比例上升了22.6%,达到87.4%,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荆州蓝”成为常态。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10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全面投入运行。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

从“无鱼可捕”到“鸟飞鱼跃”——江豚种群数量已由70头增至100余头,麋鹿种群数量由550头增至1100头。2022年一季度,荆州市观鸟协会共记录到野生鸟类144种,分属于16目、47科。其中不乏中华秋沙鸭、白鹤、小天鹅、紫水鸡、青头潜鸭等罕见的国宝级鸟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美景已经成为荆州市民的日常。

从“辣眼睛”的砂石码头到“高颜值”的景观带——拆除长江干线码头340处,复绿267处,腾退岸线55公里。植树造林230万亩。废墟、“疮疤”变身荆江风情带。“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63家。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6.69%,湿地保护率达46.39%。如今,漫步荆江两岸,码头、化工企业被绿树替代,“不毛之地”实现华美变身。森林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长江中游平原湖区的样板,系湖北唯一。

从“污水横流”的不毛之地到“花团锦簇”的绿色长廊——洪湖、长湖拆除围网22.7万亩,退垸还湖还湿20万亩。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总面积1189.93公顷,建有综合公园19个、社区公园或游园88个、带状公园4个、专类公园13个。全市4309艘国网锁定退捕渔船全部上岸,25693艘涉渔“三无”船舶被拆解、封存。

依托生态环境,荆州园博园、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弥市镇荆州玫瑰园、三湖黄桃小镇等生态游、乡村游项目,“钱”景可期;荆州鱼糕、洪湖莲藕、洈水刁子鱼、荆江鸭等地理标志产品,吸金力十足,俏销市场。

人类对长江生态的“让步”,催生荆江两岸“好风景”。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把长江保护好”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4年后,绿色已然成为荆州发展最耀眼的底色。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2期)


2022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