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面临产销两难困境,汽车市场如何提振?

疫情冲击汽车重镇,供应链遭受挑战

文 | 王盼盼

今年3月以来,吉林、上海等汽车重镇暴发疫情,冲击我国汽车行业,供需两侧均面临较大挑战。

从供给端看,疫情区域车企及零部件厂商减产甚至停产,叠加物流运输受阻,疫情影响沿供应链辐射至国内其他区域;从需求端看,疫情区域销售节奏中断,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导致车市消费低迷。

面对产销两难困境,汽车市场如何才能提振?

109

 

疫情冲击汽车重镇,供应链遭受挑战

上海和吉林均属我国汽车重镇。根据爱普搜数据,上汽集团2021年上海地区产能为196万辆,占总产能(1013万辆)的19.3%;特斯拉超级工厂位于上海,产能为45万辆;一汽集团2021年吉林地区产能为170万辆,占总产能(442万辆)的38.5%。

然而今年3月以来吉林、上海两地暴发大规模疫情,因多家车企疫情地区产能占比大,疫情冲击严重限制车企供给能力,一汽集团、上汽大众、特斯拉等多家当地汽车企业整车厂陆续停产,生产节奏被打乱,经营不确定性明显加大。

根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数据,4月我国狭义乘用车(以下简称“乘用车”)产量为96.9万辆,同比下降41.1%、环比下降46.8%,比去年同期减少68.9万辆,产量损失巨大。

疫情冲击也沿着供应链蔓延至全国汽车行业。由于上海、吉林等地聚集着大量汽车行业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以上海为核心的江浙皖地带更是汽车零部件的供给核心区,在遭遇疫情冲击后,疫情地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停工、停运,叠加前期芯片短缺、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导致全国汽车行业供应链风险进一步抬升。受上游零部件厂商生产受限以及道路运输管控下物流受阻影响,蔚来、长城坦克、理想、小鹏等多家汽车企业面临“断供”危机,生产难以进展、交付周期延长,疫区风险沿供应链外溢至全国其他地区。

汽车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多追求低库存甚至是零库存的精益生产模式,该模式正常运转要求供应链体系高效协同运作。但疫情冲击导致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面临巨大冲击,部分车企虽通过增加库存准备、延长库存周期、采取封闭式生产模式应对疫情冲击,但在本轮疫情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特点下仍无法完全避免供应链风险,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将倒逼车企调整供应链管理方式、努力提升供应链安全级别,也将相应增加存货风险和管理成本。

汽车市场消费动力转弱

从需求端看,疫情也导致了近期汽车市场消费需求乏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汽车类同比下滑31.6%,比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高20.5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其他商品零售项目降幅。

一方面,疫情地区正常生产生活节奏被动中断,上海、吉林、广东等多地经销商4S店进店及成交受影响,汽车销售及购买环节难以开展,同时多地车展取消或延期,新车上市节奏变动,导致销量大幅下滑,根据上海市汽车销售行业协会数据,4月上海市经销商全部处于歇业状态,汽车销量为零。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下,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降低,车市终端需求受波及,汽车消费市场显现低迷态势,根据新车交强险数据(含进口),4月上险数排名前100的城市中仅12个城市环比正增长,排名前10的城市中6个城市环比降幅达20%以上。

同时,受疫情影响,汽车销售环节存在堵点,销量下挫明显,导致经销商经营困难、库存压力加大。整体来看,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4月我国汽车经销商库存水平抬升,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6.4%,位居荣枯线之上,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环比上升2.8个百分点;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91,高于荣枯线(1.50),同比上升21.7%,环比上升9.1%。局部来看,涵盖上海、吉林等疫情地区的区域指数高于全国总指数,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中北区(含吉林)指数、东区(含上海)指数分别为68.7%、69.8%。

再看新能源汽车方面,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长期处于增长趋势,但4月受疫情影响同比增速不及一季度各月增速(100%以上),环比降幅达30%以上。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2.6%、环比下降33.1%,批发销量、零售销量分别同比增长50.1%、78.4%,环比下滑38.5%、36.5%,其中比亚迪因多地布局、主阵营珠三角地区疫情恢复较快等因素,受疫情波及程度较小,位居批发销量排行榜、零售销量排行榜首位,4月同比增速在130%以上。

长短期举措结合提振汽车市场

短期来看,汽车企业面临供给能力受限、消费动力转弱双重挑战,应坚持需求侧先行、从供需两端综合发力助力汽车市场回暖。一是加快提振汽车市场消费信心。积极出台增加汽车消费补贴、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新增购车指标、加大汽车消费金融服务支持、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政策,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及消费信心,尤其是无疫情地区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挖掘汽车消费潜力,带动全国车市复苏。二是稳步恢复汽车企业供给能力。积极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复工复产,支持龙头车企与零部件供应商提高信息共享程度,根据供应链运转情况协调制定复产计划;目前物流遇阻仍制约汽车行业复工复产效率,应加快物流通行证审批流程,推动非接触式或点对点货物运输,借助大数据等手段实施精准通行管理,加快恢复物流运输;建立供应商红黄灯监测制度,按照库存天数对供应商进行分类管理,对红灯供应商(库存小于3天)进行重点帮扶。

中长期来看,疫情环境中供应链畅通高效稳定问题凸显,汽车行业应优化供应链管理方式,提高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一是加强供应链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龙头车企应主动梳理自身供应链,建立供应链风险常态化监测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区域内供应链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供应链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二是推动供应链体系本地化、多元化、标准化。车企应积极推动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就近建厂,提高本地化配套水平;制定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方案、建立供应商备选库等,实现供应渠道多元化、地域分布多元化;协同上游零部件供应商提高零部件标准化程度,以增强零部件通用性。三是加强整零战略合作。车企应积极与重要零部件供应商进行战略合作,采取参股、控股等方式进行深度绑定,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关系,以提升供应链控制能力。

(作者单位:国资委研究中心)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2期)


 

2022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