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香港金融25年风雨

国际金融中心的含金量有多高?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25年的发展历程中,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直保持增长、更加稳固,作为接通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角色也愈发重要。其间虽然曾经历大大小小的各种变化或金融周期演变,市场起起跌跌,甚至有不同的危机爆发,但香港的金融系统“都保持得非常稳定、有韧力”。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张燕  谢玮

2022年3月24日,由国家高端智库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与英国智库Z/Yen集团共同编制的“第31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1)”正式发布。香港总排名维持全球第三名。

回归25年,香港金融业发展一片欣欣向荣。银行存款由1997年的1.6万亿港元增长至如今的7.5万亿港元,累计增幅3.7倍;股票市场总市值从1997年的4.6万亿港币,增长至38万亿港币,累计增幅达7倍;外汇储备由1997年的800亿美元,增至4600亿美元,升幅达4.7倍……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余伟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25年的发展历程中,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一直保持增长、更加稳固,作为接通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角色也愈发重要。其间虽然曾经历大大小小的各种变化或金融周期演变,市场起起跌跌,甚至有不同的危机爆发,但香港的金融系统“都保持得非常稳定、有韧力”。

25

国际金融中心的含金量有多高

金融是香港的支柱性产业。25年,香港的金融体系一直保持稳定、运作有序,关键在于强大“内功”。

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表示,香港金融中心多年来居于全球领先地位,离不开两大支柱:一是内地与香港不断增强的经济贸易联系;二是香港良好的营商环境、简单低税制、资金自由港、与西方接轨的司法制度、金融监管高效以及最自由经济体等制度优势。二者的有机结合是香港保持经济长期繁荣稳定、不断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扎实基础。

“内地的强大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机遇对海外投资者有着极大吸引力,越来越多海外资金希望借助香港和内地的互联互通机制进入内地资本市场。另一方面,香港将自由港优势发挥到极致,有效地吸引了大量海外资金停泊在香港,为香港金融市场提供无限流通性。此外,香港奉行‘以原则为本’(principle based supervision)的金融监管理念,为金融市场运作制定原则性指引,由金融机构自行制定运作细则这种监管理念,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宽松的经营环境,也有利于金融业创新发展。”鄂志寰说。

在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全球合伙人兼大中华区总裁王昕看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确立,少不了其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健全的监管框架与法律制度,双管齐下帮助建立了稳健强韧的金融体系。

首先,在经济政策与法律制度方面,香港拥有其他国际金融中心所不具备的双重定位,连接着中国内地与伦敦、纽约等金融中心的金融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同时,香港又连续26年蝉联全球最自由经济体。除洗钱、反恐等违法行为会受到管制外,资本与信息可以在香港进行完全流动和交互。这种自由度使香港成为区域和全球资金停留地和中转站,连接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广泛的经济金融利益,而香港的自由港及低税率政策更极大加强了这一优势。

其次,作为全球风险投资的重要平台,香港金融市场以其开放性、多元化、监管适度、交易活跃等特点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资金。国际投资者通过香港的国际融资平台开展在大湾区及内地的股权投资和资产管理业务,有利于内地企业在传统的银行融资渠道之外吸纳海外资金。香港提供了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通道,对于吸引全球资金积极参与我国科技自主创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畅通国内国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独特地位是长期制度建设和演进的结果,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提供世界一流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和开放、法治、透明、安全的营商环境,来高效联结中国市场与全球商业网络。”王昕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香港是跨国公司深耕中国内地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中国公司“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理想平台。

近年来,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贸活动面临冲击,在地缘政治形势紧张、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显重要。

“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是香港融入国家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也是香港对国家发展价值的最大体现。”鄂志寰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金融业进入开放引领的新时代,香港成为内地金融市场对外联通的主渠道,提供互联互通的多样性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加快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放’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居于突出位置。香港的功能定位与以上新发展理念息息相关,尤其是在中国对外开放领域,香港长期发挥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金融市场开放方面,香港经过长期努力所奠定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更加具有独特优势。”鄂志寰说。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风险,香港作为自由港受影响比较明显,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同样遭受着挑战。

王昕分析称,一方面,香港金融体系面临更为复杂的外部风险与挑战;另一方面,在香港内部,也存在着青年向上流动性不足、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因此,开拓金融业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以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注入发展动力,是未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迎接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

27

26

两地金融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

在鄂志寰看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一是在20世纪70年代抓住西方金融全球化的机会开放市场,初步建立了以亚洲时区为根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二是香港作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站稳脚跟后,迎来了20世纪90年代内地金融改革开放浪潮,实现了金融中心的转型升级,向国际领域拓展;三是在进入21世纪后,香港又乘人民币国际化的东风,以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为契机,加快发展成为亚洲地区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抓住了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飞速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金融中心。离岸人民币业务成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新引擎。”鄂志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过去10年,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币资金池持续积累,交易活动日益活跃,产品选择日趋丰富,逐渐形成从需求到供给再到需求的良性循环,较好地推动了香港外汇交易及衍生产品等市场的发展。

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任命中银香港为第一家离岸人民币清算行,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开始正式起步。2011年,“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计划正式实施,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在设计理念和发展模式方面,从早期单向的现钞回流内地,转变为双向的人民币资金流动,成为全球开发人民币产品和推动人民币广泛使用的开创者和中心枢纽。近年来,随着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直接投资的开通,以及人民币在跨境投资中更广泛应用,香港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一直领先全球各地市场,担当着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角色。

目前,香港拥有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逾8000亿元人民币,为全球人民币业务提供流动性支持。香港金融管理局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的人民币互换协议规模达5000亿元人民币,规模为全球最大。从流量角度看,离岸人民币交易也一直保持活跃。香港的人民币支付系统支持着各类跨境和离岸人民币交易,现时日均结算超过1.5万亿元人民币。SWIFT数据显示,全球逾75%的离岸人民币支付活动通过香港进行。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深化两地互联互通,并清晰提出了开放市场和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方向。在政策利好下,加上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需求趋升,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仍有庞大的空间发展。”余伟文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另外,1997年,香港债市年度总发行额还不到200亿美元,时至2021年,这一数字已升至4000亿美元,累计增幅接近20倍。

“在大家印象中,香港发展得不太好的是债市,但我经常鼓励大家要看数字。”余伟文引述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AM)的报告称,在亚洲区发行的国际债券,香港以34%的市占率稳占第一,高于美国(22%)、英国(17%)和新加坡(5%)。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和绿色债券的发展近年亦佳。

在余伟文看来,香港债市今时今日的发展,离不开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近年来,随着“沪港通”“深港通”与“债券通”的推出与迅速发展,交易规模与日俱增。以股票通为例,2014和2016年,沪港通及深港通正式开通。彼时日均交易金额仅有56亿元人民币及16亿元人民币,2021年,沪港通及深港通的日均交易金额已攀升至553亿元人民币及650亿元人民币,升幅分别达到9倍和40倍。

债券通的增长同样喜人。2017年,债券通北向通的日均成交金额是22亿元人民币。如今,这一数字已经涨了11倍,在2021年提高至260亿元人民币。余伟文表示,债券通南向通发展初期慢热,但参考互联互通过往的经验,相信未来几年是一大发展趋势,预期相关交易额会慢慢增加。

“与股票市场相比,香港债券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一方面是在现行港元联系汇率制度下,当地大型企业更乐于选择在美元债券市场集资;另一方面是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常年盈余,很少需要发行公共债券,难以形成债券市场无风险定价基准。”鄂志寰说道。

28

内地企业总市值占港股七成

1993年7月,首家内地公司“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从此拉开了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序幕。历史数据显示,香港回归以前,内地企业在港上市公司数还不足100家。

1997年10月,中国移动登陆香港市场,募集金额高达323.63亿港元,成为香港回归后的首单IPO。彼时,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共有658家,内地企业占比不足15%。

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简称“CEPA”),支持双方进一步加强在银行、证券和保险领域的合作。CEPA为内地与香港的合作打开了政策“大门”,同时加快了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步伐。

25年来,香港股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内地企业的重要融资平台与内地投资者、金融机构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选项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内地企业在港上市企业1370家,占港交所上市企业总数的53.3%,占港股总市值的77.7%。

在鄂志寰看来,大量内地优质企业赴港上市,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香港市场的流通性来吸引海外资本;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香港金融市场集资功能的快速提升,推动香港成为内地企业“首选海外集资中心”。

以下一组数字或许更能说明港股市场这些年来的繁荣盛况:1997年底,港股总市值3.2万亿港元;2021年,这一数字最高增至58.6万亿港元。港股日均成交额25年间增长近10倍,由1997年的154.65亿港元(只计算主板)增长至2021年的1667.3亿港元。自2009年开始,香港连续7年占据全球IPO募资额首位。

香港新股上市集资获得全球领先地位及股票市场的快速扩张,是内地与香港经济贸易联系不断增强的直接结果,亦进一步证明了香港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方面的独特优势。随着内地企业纷纷登陆港股,企业获得发展资金,又为香港经济注入活力,形成两地资本市场协同互补的良好发展局面,巩固和提升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如果说推出H股是港交所为欢迎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做出的第一次改变,那么允许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新经济公司来港上市,则是内地企业倒逼港交所成立以来做出的最大改革。

随着内地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科技、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公司开始蓬勃发展,彼时,港交所的规则并不允许此类公司赴港上市。在陆续错过诸如阿里等互联网企业后,港交所在2018年进行上市制度改革,在上市规则中新增3个章节,首次允许无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及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来港上市,对内地大批新经济企业敞开了大门。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此后4年(2018年至2022年4月底),港交所共迎来128家新经济公司,其中包括28家生物科技公司和10家二次上市公司,融资总额达到5537亿港元。目前,港交所已成为国际领先的新经济公司融资市场和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

2021年年底,港交所再一次宣布引入新规则,设立全新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上市机制。截至目前,已有两家空壳收购公司成功在港股挂牌。与此同时,港交所还优化了第二上市制度,从而吸纳更多从境外回流的中概股,给予双重主要上市的发行人更大灵活性。业内预判,香港资本市场将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迎来回流潮。

王昕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未来几年,香港资本市场对内地企业仍然会保持很长一段时间的吸引力。一方面,香港特区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完备且信息透明度高,背靠祖国,也使得中国内地企业更倾向于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另一方面,重视中国内地市场的跨国公司也常将亚太区域总部放在香港,促使香港成为一个更开放、更活跃的国际金融中心。

“多年以来,香港在中国企业海外融资、离岸人民币业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建立在香港和内地之间紧密的经贸往来和地缘关系等基础上。”王昕说。

金融科技发展进入快车道

2000年5月,香港金管局发布《虚拟银行的认可》行业指引,首次提出不反对在香港成立虚拟银行。此后十余年内,这件事如同石沉大海,并没有在香港金融业内掀起任何波澜。直到2018年,香港金管局再次发布《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修订本,虚拟银行一事才再次被提上日程。

2019年3月,Livi VB Limited、SC Digital Solutions Limited、和众安虚拟金融有限公司获得了首批虚拟银行牌照。而此时距离虚拟银行初次提出,已经过去19年。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金融体系向来以审慎稳健著称,但也因此曾一度被质疑过于保守,尤其是在金融科技发展层面。尽管输在了起跑线,但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香港金融科技正在努力赶上这波浪潮。

“2016年,在特区政府的主导下,香港全面启动了金融科技发展的相关工作。”香港投资推广署金融科技主管梁瀚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说道。

2016年初,香港金管局成立了金融科技促进办公室,以协调相关部门服务金融科技产业发展,推广金融科技产品。香港投资推广署也同期设立金融科技专责小组,连续几年推出全球Fast Track计划,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全方位协助,从而吸引更多金融科技公司落户香港。

据梁瀚璟介绍,几年来,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金融科技基建和措施,香港金融科技取得了多项里程碑式进展。例如推出“转数快”快速支付系统、发放虚拟银行牌照、落实银行业开放应用程序界面、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贸易融资平台“贸易联动”等。随着香港监管机构积极吸引金融科技投资进入市场,本地金融界的金融科技普及率亦有上升趋势。香港金管局2020年公布的调查显示,35%至56%的银行视金融科技为发展机遇,86%的银行正逐步将金融科技融入各种金融业务。

经过5年发展,目前香港已经有超过600家金融科技公司和初创企业,成为全球初创企业迅速拓展的首选城市之一,也是消费者金融科技普及率最高的市场之一。安永2019年发布的《全球金融科技采纳率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内地的消费者金融科技采纳率为87%,位居全球首位。香港金融科技采纳率指数达到67%,远远高于法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

“在今年年初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香港金融中心的排名是全球第三,金融科技中心的排名是全球第八。和全球经济体比起来,我们算做得还不错的,但是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通过不断发展香港金融科技的水平,从而更好地提升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梁瀚璟说道。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及地区不同,香港作为金融为主导产业的经济体,虽然仅有700多万人口,却有着160多家银行、160多家保险公司、800多家证券公司以及数百家保险中介公司。对于以2B为主要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无异于一个天然的金融市场。此外,香港独特的地理优势让金融科技公司能联结全球最大、增长最快及提供长期发展机遇的中国内地及东南亚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金融科技企业希望以香港为跳板,进入大湾区内地城市。

“香港有很多做跨境支付的金融科技机构。之所以选择在香港落地,就是看中了香港和内地这样一个联结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金融科技起到了纽带作用。一方面帮助更多内地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也让香港的金融科技有了更多发展和进步空间。”梁瀚璟说。

记者了解到,最近两年,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香港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金融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自2018年9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启动“转数快”以来,至去年第四季度,登记数目已达960万,交易量亦比2018年增长近10倍。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2期)


2022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1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