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围观#应届生偏爱央企国企、青睐航空航天#

《中国经济周刊》今年第11期封面 《就业季冷暖》,聚焦受应届生偏爱央企和国企、青睐航空航天行业等现象,文章刊出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网友热议如潮。

2022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和增量,都创下历史纪录,叠加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就业形势或将持续承压。《中国经济周刊》今年第11期封面 《就业季冷暖》,聚焦受应届生偏爱央企和国企、青睐航空航天行业等现象,文章刊出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网友热议如潮。

焦点一:提高待遇可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qszd:如果搞航空航天的科技人员年薪才20万元,真的不高。

@獠牙27853029:航空航天最大的问题不是年薪20万元或30万元,是这些单位大部分都在北京或上海。这些城市的房价、生活成本太高,年轻人干一辈子都没办法安家。

@TsAmE:航天的研究所,收入不算太低,但是对比同等学历去互联网公司的人,立刻就被比下来了,并且也经常加班。

@天鹅梭子鱼没有虾:搞航天技术的人才都厉害,为何社会不给很高收入呢?

@梅子39918616:为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应该给从事航天工作的人以高工资。

@shz:继续提高科技人才的待遇,不仅可以留住咱们自己的人才,还可以吸引国外的人才。

@Regain5:好的待遇比情操有用多了。应该继续提高科技人才待遇,他们年薪百万,谁也不会眼红。

@chuzhongyijiu:在航空航天单位上班,只要不在京沪,在当地比较起来,都是高水平,被当地人羡慕。

焦点二:未来航天还会是热门专业?

@阿帕奇51060221:从事航天职业,门槛是相当的高,平均学历都得是985、强势211硕士起步。

@yjx:未来,航空航天还会这么火?如果现在学航天专业,毕业时的缺口就不好说了。现在研究航空航天的单位,从社会招聘人员数量已在减少。进航天研究院的门槛越来越高,不是985高校或211高校毕业的,基本没希望。

@追求自由随性:选对学校和专业对考生的就业十分重要。有的机构预测,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新能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工业自动化计算机、电子信息、微电子等高端制造业领域,未来可能需求大量人才。

焦点三:央企国企“稳定性”“安全感”能留住人,也束缚手脚

@时间:在疫情期间,国企央企对比私企,优势明显。私企都揭不开锅了,国企央企照样发工资和福利。

@爱吥:国企和央企的福利待遇有保障,经济收入不错,公积金也高,可以保证国家节假日不流于形式。

@cooby83:我经历了国企和外企,在外企或私企上班,无论是生产车间工人,还是办公室员工,你永远感觉自己是打临工,只有在国企才能体会到“以厂为家”的感觉。

@蒲噜:在国企和央企都能找到人情味和安全感,那你真想多了,有些国企央企跟私企区别不大。

@钱家小主:对于富有创造性、喜爱挑战、追求自己价值感的人,央企国企的“稳定性”“安全感”不一定合适。你会发现束缚手脚,施展不开。

@木子李:在国企也经常加班,且没有加班费。

@用户天鹅的翅膀:在哪儿都要给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在央企也得加班。

@小夸:国企和央企只能安置一小部分应届生就业,民企是他们的重要去向。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12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