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苏区振兴十周年|赣南苏区推进产业振兴,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转眼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已走过十周年。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赣南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补齐产业短板,挺起工业脊梁,这是赣州十年来最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之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郭志强|江西报道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出台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正式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转眼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已走过十周年。十年感恩奋进,十年振兴发展。赣南苏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补齐产业短板,挺起工业脊梁,这是赣州十年来最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之一。

今年4月8日,江西省委书记易炼红主持召开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暨省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巩固提升良好态势,奋力开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面振兴发展新局面。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把产业发展作为苏区振兴之基,坚定不移抓项目、扩投资、促消费,做优做强做大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

11

近年来,赣州向特色优势要竞争力,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发展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等重点产业集群,振兴发展造血功能显著增强。

兴兴向荣的产业发展,为苏区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赣南苏区振兴勾勒出了美好画卷。十年来,赣南苏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江西省平均水平,追赶跨越势头日益强劲。赣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的781家增加到2021年的2584家;高新技术企业由26家增至1067家。

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

近年来,赣州市抢抓中央战略部署和江西省委决策机遇,将“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作为重大战略,紧扣“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要求,大力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打响“干就赣好”品牌,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全市亲商、重商氛围愈发浓厚,经济活力持续迸发。

5月26日晚,率团在泉州学习考察的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与福建商会、企业家代表座谈时表示,赣州营商环境好,投资赣州暖心舒心。我们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打响“干就赣好”的营商环境品牌,办事效率高、政策兑现快、服务企业实。只要企业有困难、有需要,赣州的党员干部都会主动靠前、义不容辞,积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22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最有发言权。6月下旬,江西技研新阳电子有限公司宣传部长张魁燕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外商入赣的代表,我们落户赣州看中的就是当地的良好营商环境,真正让企业能够安心谋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张魁燕所在的公司注册资本由原来5000万直接提升至15亿元,这也是江西技研新阳电子有限公司所属集团内最大的注册资本公司。

“技研新阳公司大幅提升注册资本,一方面反映了公司看好赣州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赣州信丰当地良好亲商、重商的营商环境。”近日,信丰县招商局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市场主体的满意度,赣州探索设立企业“安静生产期”制度,即每月1日至25日期间,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原则上不入园对企业开展行政执法检查。同时,在全市建立1071个企业行政检查监测点,企业可向行政执法监督部门反映执法部门来企业检查的情况,有效监督和规范行政检查行为。

33

此外,赣州大力开展“小鬼难缠”“中梗阻”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整治公职人员在行使权力时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故意拖延、刁难企业、乱检查、乱罚款、吃拿卡要等问题。

赣州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刘文秋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央出台的扶持政策如何落地?这就涉及到营商环境的问题,如果好的政策不能落地,振兴从何谈起。我们经开区纪委职责就是让政策在赣州基层落地,不管是监督保障执行,还是促进经济发展,这是我们职责所在。让惠民政策、利好政策大礼包真正发挥效应,也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环境的应有之义。”

经过十年发展,赣州经开区工业营收突破千亿元。赣州经开区坚持为企业提供从引进到落地、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招大引强“追梦办”、项目落地“马上办”、企业发展“解难办”三办一链式服务。今年来,赣州经开区共收集企业问题401个、已办结393个,办结率98%,真正打造“风里雨里都在等你”的“企业家港湾”。

44

特色产业异军突起

赣南中央苏区,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江西省委省政府的重大使命。

随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赣州成为“老区中的特区”,产业发展有了强劲动力。

5月,江西省委副书记、赣州市委书记吴忠琼在《学习时报》上撰文称,我们始终把加快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打造具有赣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年来,赣州围绕壮大优势产业,深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了振兴发展的自主造血功能。赣南苏区范围的所有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全部实现十年翻番;赣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列第65位,较2011年前移43位。

55

十年来,赣州深入实施工业倍增升级行动,着力打造“1+5+N”产业集群,形成了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电子信息、纺织服装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由2011年的772家增加到2021年的2478家,净增1706户,比2011年增长2.2倍,营收过百亿元企业增至5家。

“随着部委对口帮扶等国家政策的落地,让赣州当地干部增长了才干,开阔了眼界,对国家产业政策理解更深,吃得更透。简而言之,苏区干部的发展理念有了根本性变革,他们学会了用新工具发展经济,丰富经济发展手段,这是苏区产业振兴的重要原因之一。”赣州市政协原主席刘建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近年来,赣州产业发展实现量质齐升,2021年赣州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产业规上工业营收均首次突破1000亿元,于都获评中国服装优质制造创新示范基地,南康家具获评全省五星级产业集群,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均达20%以上。

6月24日,江西省委书记、全省有色金属产业链链长易炼红在鹰潭市调研有色金属产业链推进情况。他强调,有色金属产业是我省规模最大的优势产业,是可以率先突破万亿级的产业。

66

“围绕赣州的有色金属产业优势,我们从研发、产业孵化等方面为当地有色金属产业化和研发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支撑,这也是服务国家和赣州的发展战略。”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研发部副部长何文成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6月22日,位于江西赣州兴国县的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简称“红轨”)在7月正式进入通车实验阶段。“红轨”由江西理工大学于2014年首次提出,系2021年江西省十大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之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集成了北斗定位、5G通信、无人驾驶、传感融合等新技术。

赣州富尔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富尔特”)董秘钟春燕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即将通车实验的‘红轨’所用的永磁轨道材料就是我们公司生产,公司高端绿色稀土永磁材料产能正从年产3000吨逐步向8000吨迈进,公司正冲击10亿元的经营目标。”

77

富尔特是一家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产品检测服务企业,2021年公司营收3.73亿元,同比增长1.33倍。

赣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也同样迅猛。“全面对标湾区,深耕电子信息产业,加速中高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努力把信丰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高地。”信丰县副县长刘宁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赣州电子信息产业是参与大湾区产业协作分工、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十年来,赣州大力引进行业巨头,培育了同兴达、深联、骏亚、联茂、志浩、一诺新材等一批龙头企业。

赣州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燕表示,十年来,我们聚焦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目前,全市共有13个省级产业集群,南康家具产业集群成为江西省5个“五星级产业集群”之一,赣州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信丰数字视听产业集群分别获评四星、三星级产业集群。各县市区集聚资源、集中力量强攻首位产业,促进了全市工业规模壮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聚水平逐步提升。

此外,赣州还引进了投资101亿元的富士康工业互联智能制造项目。2021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规上营收达到1327亿元。

随着产业振兴发展,苏区振兴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壮美画卷。

责编:杨琳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