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重庆 > 正文

落实委员提案 描绘致富蓝图 石柱:土家山寨铺就乡村振兴“三色”新画卷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时序入夏,万物葱郁。红、黄、绿——大自然中最为艳丽的色彩,被重庆市革命老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广大农民涂抹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绘就出“三色”经济的美丽画卷。

图片 0

高效产业科研基地

这令人赏心悦目的画卷背后,是石柱县委、县政府认真落实政协委员提案的结果。

今年初,石柱县“两会”期间,新一届政协委员高度关注近年来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县域经济下滑等问题,围绕石柱县先前独占鳌头的辣椒、黄连、莼菜等优势产业逐年呈下滑趋势纷纷提出《尽快让传统优势产业“起死回生”》《转变观念,把优势产业做“实”》《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等提案。

全体会议闭会后,该县及时办理政协委员提出的相关提案,层层落实,铿锵有力,全力打好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城市更新、动能提升、绿色转型主动仗,一幅乡村振兴“三色”新画卷在土家山寨铺开。

小康路上众手托起“石柱红”

图片 1

石柱县三河镇地膜辣椒示范片

“辣椒苗移栽时一定要保持好窝距,施足定根水,再把苗扶正,盖上细土……”进入5月,正是辣椒苗移栽的最佳时节。在该县大歇镇干柏辣椒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种植基地,村民们在前期育苗、土地翻耕、起垄、铺膜等扎实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经过该合作社负责人王鹏悉心指导,紧锣密鼓地开展辣椒苗的移栽工作。

立夏以来,在大歇镇、悦崃镇、龙沙镇、三星乡等全县34个辣椒专业合作社的辣椒苗移栽现场,村民们忙碌着运苗、移栽、浇水、覆土……处处呈现出发展辣椒这一特色产业的喜人景象。一株株刚入土的辣椒苗在微风下轻轻摇曳,一行行条块分明的薄膜在田间地头书写出美丽的“大地诗行”。

辣椒种植在石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60多年前,本地产的朝天红、七姊妹等辣椒便以鲜红、肉厚、味辣、籽少、油气充足而著称,出口到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为规范辣椒市场秩序,发展好这一特色产业,石柱县不断加强行业管理,成立了辣椒协会,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保护椒农利益,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石柱红”鲜辣椒和辣椒干先后获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全国十大名椒”等荣誉称号,石柱县也获得“中国辣椒之乡”的美誉。

上世纪末黄任中和吕中华、黄启中三位辣椒专家在石柱开展科技服务时,有种植户就曾当面“发难”:“不得病、产量高、易管理的朝天椒品种,你们科学家能给大家搞出来吗?”

面对村民的期盼,三位专家进行品种选育。随着重庆火锅、泡菜、榨菜等产业的兴起,对加工型辣椒需求增大,更让研发团队发现这个品种的广阔市场前景,决心一定要选育出中国自己的朝天椒杂交品种。

图片 2

“石柱红”辣椒获丰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以个头大、抗病性强的母本材料与高辣、硬度好、肉薄的父本材料杂交而成的国内首个单生朝天椒杂交品种——“艳椒425”诞生了,并在2008年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2009年开始试点推广。

“‘艳椒425’培育出来后,火锅店很喜欢,不仅够辣够香,干制后也不变形,德庄这些大企业都来找我们买。”石柱齐心辣椒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辉龙说,合作社每年制“艳椒425”干辣椒50吨,畅销各大省市,受到各地消费者的欢迎。

除了“艳椒425”外,近年来黄任中所在团队还相继选育出以泡椒加工为主的“艳椒435”品种,及干鲜两用且适宜机收的“艳椒465”“艳椒485”品种。整个“艳椒”系列每年在全国推广面积60万亩,目前累计推广面积近1000万亩。

石柱县持续完善集辣椒产业“科研、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培育出26家本土加工企业,建起48条自动热风循环辣椒干制生产线,在加工干辣椒的同时,积极发展辣椒深加工,生产火锅底料、豆瓣等调味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数年间,辣椒产业发展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如同朝天红尖椒一样,在土家大地上发展得红红火火。

今年,石柱县种植辣椒10万亩,预计产鲜椒约8万吨,干制辣椒约2万吨,综合产值5亿元左右。经过春季播种,夏季孕育,等到秋季收获时,小小辣椒不仅能红了土地、美了乡村,更能照亮椒农红红火火的小康路。

苦黄连种出“甜产业”

图片 3

石柱黄连科研示范基地

近段时间,在群山环绕的沙子镇、枫木镇、中益乡等乡镇的黄连种植基地,一株株黄连苗长势正旺,连农们早出晚归,搭棚、除草、施肥……忙得不亦乐乎。

位于黄水镇的全国最大黄连集散地“中国黄连市场”,同样热闹非凡。常驻在这里的100多个外地客商,操着不同地域口音争相选购,将每日上市量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黄连发往全国各地及海外市场。

石柱县素有“黄连之乡”美誉,种植黄连已有700多年历史,素以栽培历史悠久、种植规模大、品质优良而闻名,是中国黄连的原始产地。全县常年保持在地黄连5.8万亩左右,年均栽培和采收黄连1.2万亩,产量3000吨左右,产值近4亿元。全县黄连种植规模和产量约占全国的60%、全球的50%,是世界黄连的集散地和风向标。

图片 4

连农在给黄连追施农家肥

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为助推黄连产业高质量发展,石柱县重点围绕产、加、销、研环节完善产业链条,以企业为龙头带动黄连基地建设,引进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家、县级龙头企业5家、GMP制药企业3家,年加工和销售黄连实现产值5亿元左右,黄连产业附加值不断得以提高,连农收益逐年增加。

“我家在地黄连有20多亩,去年进入采收期的有4亩,赚了20多万元。”说到发展黄连产业带来的好处,冷水镇玉龙村村民徐昌文乐得合不拢嘴。

据石柱县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已培育适度规模种植户1000多户,像徐昌文一样的种连大户有300多户,户均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石柱县在与西南大学、市中药研究院等合作共建石柱黄连创新产业研究院,在既有“黄连香皂”“黄连祛痘膏”“黄连抑菌液”“黄连牙膏”等新产品研发基础上,集成国内外专家,进一步强化黄连精深加工研究及副产物开发利用。

绿产业铸就“莼名片”

图片 5

镶嵌在群山丛中的莼菜基地

每年入夏,在莼菜种植基地,随着手掌翻动水花泛起的微波,莼农们娴熟地将一片片刚露头的莼片摘入手中,放进随身携带的水盆,成为“莼菜之乡”的一道靓丽风景。

享有“水中人参”美名的莼菜是一种睡莲科水草,十分“娇气”,最适宜在零污染水质和微酸性土壤中生长。自1992年试种成功以来,石柱县先后在黄水镇、冷水镇、枫木镇、石家乡等乡镇选取适种地区发展莼菜产业。目前,全县莼菜种植户超过3000户,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成为全球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

图片 6

机关干部双休义务支农采莼菜

近年来,石柱县在狠抓莼菜产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建立“公司+股份制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走上发展新型股份专业合作社的道路。目前,全县莼菜专业合作社已有21家、县级龙头企业3家,多个莼菜产品品牌获得高新技术产品、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认证。

而今,莼菜产业成功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实现了农旅融合,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的特色产业。在冷水镇,经过多年整改整治,昔日杂草丛生、撂荒多年的梯田变身纵横交错、集中连片的优质莼菜田,莼菜产业发展面积有2600亩。走在田埂上,满目绿色生机,倍感心旷神怡,更为康养小镇增添了一张靓丽名片。

图片 7

土家山民采摘莼菜

冷水镇八龙村是中国(石柱)莼菜农业公园的核心区,也是该县依托康养休闲资源优势实现三产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所在地。农业公园覆盖黄水镇、冷水镇、枫木镇3个乡镇,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集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康养美食、科普教育于一体。来这里观赏莼田风光美景,体验采摘乐趣,品尝莼菜佳肴,购买莼菜产品,已成为众多游客心中向往的打卡地。

据了解,中国(石柱)莼菜农业公园每年可直接带动400余户已脱贫户户均增收2万余元,吸引游客120万人次,旅游带动增收5亿元。

“站在新起点,我们正在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关注政协委员提案,明确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优品种、提品质、强品牌,集中精力发展以辣椒为主的调味品、以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以莼菜为主的绿色果蔬。”石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将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做大做强红黄绿“三色”经济,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向政协委员们汇报。(文/图 谭华祥)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