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外企就业热度调查

《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几位加入外企的毕业生,聊聊他们和外企的故事。

2022年第1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11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侯隽| 北京报道

十几年前,一部《杜拉拉升职记》让外企成为职业金字塔顶端,曾是一代中国年轻人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最向往的就业之地。

2022年4月底,智联招聘发布《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2022届毕业生求稳心态有增无减,国企仍是毕业生首选,占比44.4%,高于2021年的42.5%;选择民营企业的占比17.4%,比2021年的19%继续下降;想去三资企业的仅占11.2%,已经是前三不入。

如今,新一代的中国年轻人和老一代选择外企的动机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在外企有什么样的职业规划呢?

《中国经济周刊》采访了几位加入外企的毕业生,聊聊他们和外企的故事。

4DIGS0~V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我去外企不是为了当总监

与一般金融毕业生毕业“主攻银行”不一样的是,深圳大学2022届应届毕业生宋汶妍把进外企工作当成自己的目标。

“与很多师兄师姐可以跨区实习、跨国当交换生不同,我们这几年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受疫情影响流动性不大,跨省实习都很难做到,因此很多人要么考公务员,要么考研,要么出国,像我这样选择去外企的不是很多。”宋汶妍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朝九晚五、周末双休、告别“996”、人性化管理、超长带薪年假、应届生月薪轻松过万、年终奖拿到手软……这些描述,让很多大学毕业生认为外企简直就是 “白月光”!然而,现实并不是如此。

某500强人力资源总监Linda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外企企业校招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首先,外企十分看重应聘学生的学校品牌,许多公司每年总是去几所固定高校觅才。“在北京地区,我们固定校招是清华和人大、北航等5所高校,这是因为根据名牌高校往届生源的表现,让我们很看重传承。但是,名牌高校的高学历尖子生也并非外企的首选对象。我们有一整套测试系统,会经过笔试、面试的观察,选择综合能力强、理论学习较好的人才,更看重应聘者必须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极强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此外,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与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Linda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汶妍就是经过了网站海选、网上面试、笔试和合伙人面试拿到了德勤的offer。

她表示,外企的薪资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在招聘的时候就会被告知“要做好吃苦加班的准备”,而且明确告知应届生是“从拿低薪做起”,换句话说,就是需要能力强、肯吃苦,愿意从基层干起,才能成为外企一员。

“吃苦没问题的,我其实也参加了某地方银行的招聘,对方一系列如‘你家里父母是做什么的、你们家有没有金融系统的关系、你能不能帮行里拉来客户’等赤裸裸的提问让人很不舒服;外资的家庭背景问题更加以人为本,更偏向‘你自己的规划、你想如何成长’等。有句话不是说‘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疫情让很多人拥挤在确定性道路,我进外企不是为了当总监,还是想坚守热爱放手一搏。”宋汶妍说。

4GY7VR~6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I摄

从孙婕到Sara的选择

“靴子落地,以后请叫我Sara。”孙婕发了一条朋友圈。

年年拿奖学金,到英国读研,准备国考一击命中成为家乡某新一线城市金融系统的公务员。但是,在工作两年之后,她却转身又选择去上海一家咨询公司工作。

“我家里很多亲戚不理解,说我为啥放弃稳定的生活,在快30岁的年纪选择重新开始?只有我自己明白,我不是一时冲动,是经过了一年的纠结才作了这个决定。”孙婕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

在家乡两年的工作,让孙婕深深感受到公务员系统是一套严谨、标准化的流程,更是强大的专业支持系统。

“我是一个很喜欢变化、很喜欢挑战工作的人,因此我想尝试更具灵活性和挑战性的职位,选择外企是看中国际咨询公司的管理经验、客户资源,当然还有丰厚的薪酬和更加人性化的福利制度。”孙婕表示。

她在网上也对外资企业做了大量调查,发现外资短板也很明显。首先,外企的层级分明,高一点的领导基本都是老外,中方本土员工的天花板非常明显。

其次,外企的小资情结、固步自封的情况也很严重。在外企,中层以上都很高傲,员工大多目光短浅,自我感觉良好是基本状态。所以,这也是互联网和民营企业近几年能够超越外企的原因,很多外资企业反射弧太长,他们对国内的很多新趋势都缺乏观察。

但是在当公务员的经历中,孙婕更加认清了自己,她觉得自己目前的工作仅仅是链条上的执行者,她更想 “接地气”,帮助客户了解国内外法规,亲身参与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调研以及设计产品。

“从成本角度来看,我家人从小学各种培训班到去上海读大学再到支持国外读研,回家乡工作给我买房买车,花的钱远远高于我挣的钱,我算了一下,哪怕我在外企升职顺利,至少要工作5年以上才能回报家庭。但是,人生不是要用成本来核算,我很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所以想去外企体验一番,为将来自己创业做准备。”孙婕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