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A股市场看懂国务院要求了?——今年物价上涨主要不在内因

应当看到,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已经对中国物价形势构成不利影响,比如PPI上涨过快,而现在CPI也出现涨幅扩大问题。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受新一轮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的超预期影响,4月份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为着力稳住经济大盘,国务院再出多项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A股市场投资者需要特别注意国务院的一个重要提法:财政、货币政策要以就业优先为导向。这或许说明,未来中国物价涨跌恐怕并不取决于国内因素,所以货币政策应当更多关注就业。换句话说,只要可以确认国内物价上涨属于输入性因素所致,就不该单纯通过紧缩货币来解决。实际上,3月16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主持的国务院金融委会议已经明确提出:有关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自身职责,积极出台对市场有利的政策,慎重出台收缩性政策;4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要求: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主要央行已经基本摆脱了“单一盯住物价”的货币政策,取而代之的是“就业、物价——双目标均衡”。上世纪70年代末期,保罗·沃尔克出任美联储主席之后发明“单一盯住物价”的货币政策方式,后被其继任者格林斯潘发扬光大。但历史证明,“单一盯住物价”的货币政策方式是失败的。因为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物价高低往往取决于进口价格的高低。实际上,因中国向美国输出低价商品,这使得金融危机之前许多年,美国CPI始终保持低位,而格林斯潘也因此多年维系低利率,加之金融管制不断放松,这为2008年金融危机埋下伏笔。

所以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转向“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2014年耶伦出任美联储主席之后,美国货币政策目标转向“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那中国应当如何?历史地看,中国货币政策一直强调四大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后来经历改革,一度希望学习美联储转向“单一盯住物价”。但毫无疑问,各国货币政策的变化,也深深地刺激了中国。尽管“单一盯住物价”的愿望还时有冒头儿,但已不成气候。比如,前不久有人说:只要央行能够控制住能源价格、粮食价格,中国就能实现稳定物价。此言一出,招致批评。因为按照传统货币理论,能源和食品属于刚需商品,其价格变化不在货币政策约束范畴,这也是许多国家货币政策更多关注核心CPI的主要原因。所谓核心CPI指的是:去除能源和食品价格变动之后的CPI。

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及退减税、缓缴社保费、降低融资成本等措施,都着力指向稳市场主体、稳岗位、稳就业,以保基本民生、稳增长、促消费。国务院同时提出“确保物价稳定”,关键是方法,从表述看:抓实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产量和供应稳定,夯实稳物价基础;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进一步畅通物流特别是重点地区物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同时,国务院要求“确保能源正常供应”,并给予能源生产补贴——在前期向中央发电企业拨付可再生能源补贴500亿元、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注资200亿元基础上,再拨付500亿元补贴资金、注资100亿元,支持煤电企业纾困和多发电。这项政策实际是说:通过补贴企业,尽量保持老百姓能源消费成本稳定。

这些都是稳定物价的措施,而不是简单地紧缩货币去实现。两方面约束:第一,紧缩货币是通过减少需求达到降低物价的目的,但中国经济已经面临“三重压力”,需求不足是首位;第二,历史地看,中国CPI变动大都是输入性因素所致,包括2010年那轮物价上涨,也是美国大幅宽松货币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所致。

图片7

恰如上图所示,红线所表达的中国CPI走势,与国际大宗商品指数(CRB)走势基本正相关,说明中国CPI涨跌往往受CRB影响较大。原因是:中国是生产国,国际原材料进口价格变动对中国物价影响巨大。

我们需要看清这样的事实,摒弃货币主义教条约束,让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给中国企业和经济留下足够的透气空间。应当看到,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已经对中国物价形势构成不利影响,比如PPI上涨过快,而现在CPI也出现涨幅扩大问题。可以预计:今年中国物价可能还会跟随CRB上涨,但主要不是国内因素所致。所以,不能通过紧缩货币、压制内需的方式予以破解。相反,中国还需要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住经济增速、保住就业、保住人民生活,把物价高涨期“杠过去”,这才能为未来更加健康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