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钮文新:货币政策最不该犯怎样的错误?——央行亟需与“降准”同效的工具

今年稳经济的难度大,不仅需要财政政策超前发力,发大力,同时需要货币政策去积极地发挥作用。

《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4月15日,中国央行如约宣布:自4月25日起,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降准幅度变原来一次0.5个百分点为0.25个百分点。这个幅度似乎低于市场预期。但我们认为,一次0.5个百分点的幅度,可持续性很差。我们曾经甚至建议每次0.1个百分点,但小步快走,以此对市场构成持续性的动力。从经验看,货币政策可能需要通过很长一段时间,连续不断地坚持一个方向,才能彻底扭转市场预期。但中国央行近年的降准降息操作似乎缺乏连续性动作。这样的做法是否符合经济规律?是否符合社会心理规律?

货币政策是个艺术的过程,任何一项措施的出台,应当让市场产生“满足感”,而不是相反。所以,从这个方面认识,央行对缩减降准幅度(0.5变0.25)的解释不足,以致于资本市场对政策的反应缺乏“满足感”。第一,市场普遍感觉政策力度不及预期;第二,市场感觉降准空间缩小,央行释放长期资金的工具不够。所以,央行必须出面解释,回答市场关切,而不是简单、机械、刻板地说说释放了多少长期流动性。

此次降准之后,一般银行机构的法定存准率已降至8%附近,一些小银行机构更低至5%附近。且不说法定存准率下限应当是多少,从总体看,就算还有3个百分点的降准空间,这恐怕也经不住几次使用。怎么办?中国央行必须设计更多的、与“降准”具有同样功效的、长期资金供给工具。而根据国际公认的方法,有必要考虑在二级市场上收购政府债券(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金融债,甚至REITs等),让市场坚信不缺长期资金。

从历次降准公告看,中国央行已经十分笃定:释放长期资金可以“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更加坦坦荡荡、从容不迫地加大长期资金释放力度?

今年稳经济的难度大,不仅需要财政政策超前发力,发大力,同时需要货币政策去积极地发挥作用。宏观政策两只手,一只手都不能软。所以,中国亟需货币政策积极起来,而且必须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水平。这个水平不只体现在利率汇率是否适当、货币供给数量多点少点,而关键的关键在于:社会公众、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的经济预期,是否因货币政策作用而得以良性转换。

正因如此,货币政策最不该犯“嘴懒、嘴欠、嘴笨”的错误。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