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3亿睡眠障碍人士催生千亿市场

相关上市公司去年净利润破亿

为了抢占睡眠经济市场,多家企业加速研发相关专利。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贾璇 | 北京报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失眠、睡眠不足引发脱发、焦虑等多种问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57.41%的被调查者表示在近一个月有1~7天失眠,2.96%的被调查者大部分时间失眠。

伴随一系列睡眠问题,睡眠经济开始成为中国市场的新业态,蕴藏新商机,各路商家和资本纷纷入局“哄睡”。

74

 

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教培、销售等行业成“重灾区”

《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显示,过去10年国人的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睡眠平均时长从2012年的8.5小时缩减到2021年的7.06小时。仅35%的国人睡够8小时,新手妈妈、学生、职场人士睡眠问题突出。20~29岁的青年群体每天睡眠时长为7.18小时,已无法满足该年龄段所需睡眠时间。

从睡眠困扰形式来看,入睡困难成头号问题。此外,手机成为睡眠杀手,近七成晚睡与之相关。

“我是资深‘特困生’,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醒,工作必须靠咖啡续命。”北京90后打工女孩张琪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据她介绍,加班到家晚直接导致自己“晚饭晚”“洗漱晚”,半夜才能爬上床。

《2021都市打工人睡眠报告》显示,只有三成上班族的深度睡眠时间达标。其中,教培、销售、服务人员和互联网从业者上榜“受睡眠问题困扰行业TOP10”的前四位。

74%的服务人员在夜间工作超过两个小时。企业家、创业者、个体经营者作息不规律占比达52%。另外,69%的医生在早上7点前起床,其中睡眠不足6小时的占49%。防疫人员60%以上睡眠少于7小时。

近日,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一份报告统计显示,中国上班族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长为7.5小时。35岁以上上班族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少。

除了加班、通勤时间长等客观因素让打工族“被迫熬夜”,很多年轻人更是在“主动熬夜”。

在国企上班的90后山东女孩李贝贝,虽然每天下班到家挺早,可依旧睡得很晚。她说:“白天是做不完的PPT、开不完的会,晚上的时间终于是自己的,实在舍不得睡。看直播、逛网店、追电视剧,很快就后半夜了。”

《2021年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其中以90后、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69.3%的年轻人在23点之后才会睡觉,而34.8%的年轻人入睡时间很长,半个小时内很难入睡。

记者翻看短视频平台和电商直播间的用户活跃度报告,发现多个平台均提到21—23时为流量“夜高峰”。

读大三的河南小伙许磊向记者反映,自己从初三开始,只要睡到5~6个小时必醒。“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白天上课会感到疲乏,我也很想好好睡觉”。

调查数据显示,青年群体每天工作或学习平均时长为8.04小时,工作和学习挤占了睡眠时间,成为影响睡眠的因素之一。

脑电波、睡姿……商家瞄准睡眠经济千亿市场

失眠问题催生庞大的“睡眠经济”。近两年,睡眠经济开始成为中国市场的新业态,越来越多企业入局“睡眠蓝海”,发掘无限新商机。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16—2020年,中国睡眠经济整体市场规模已从2616.3亿元增长至3778.6亿元,增长44.42%,2030年有望突破万亿元。

天眼查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睡眠相关企业注册数量明显上涨,62%的相关企业成立于5年内。目前,我国有2500余家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睡眠、助眠、哄睡、褪黑素”,且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入、迁出的相关企业。

从行业分布上看,64%的睡眠相关企业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15%的睡眠相关企业分布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打开社交媒体搜索“失眠”“助眠”等关键词,商品可谓五花八门。其中,改善睡眠质量的床垫、枕头、睡眠仪等助眠装备已经成为传统赛道。

据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22线上睡眠消费报告》显示,2021年里,26~35岁年龄段人群在智能睡眠仪、睡眠呼吸机、智能床垫的成交金额分别同比增长208%、167%和106%。

含有助眠效果的保健品、食品饮料和药品成为消费新宠,甚至带动相关企业年报业绩预增。

在相关医药领域,佐力药业(300181.SZ)核心产品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问题。日前,该公司披露公告表示,受益于主营产品营业收入实现较快增长,2022年第一季度预计实现净利润6700万~7100万元,比上年同期持续增长52.98%~62.12%;公司2021年净利润达1.79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增101.28%。

此外,旺盛的市场需求还催生出哄睡师、助眠APP等服务型产品。张琪在采访中就提到,自己长期关注一个“哄睡博主”,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和冥想等方式,帮助粉丝入睡。

同样来自艾媒咨询的调研数据显示,面对睡眠问题,40.36%的中国消费者会购买助眠产品,助眠产品接受度较高,70.02%和39.22%的消费者偏好在综合电商平台与短视频平台购买助眠产品,线上渠道是助眠产品销售的主渠道。值得注意的是,57.70%的消费者认为助眠产品实际效果较弱。

众多睡眠经济产品中,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最直观监控睡眠状态。依据权威调研机构IDC的最新数据,2020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4.447亿台,较上年增长28.4%。该市场头部效应明显,前五大厂商份额为67.1%,分别是苹果、小米、华为、三星、Fitbit。

为了抢占睡眠经济市场,多家企业加速研发相关专利。

2021年8月6日,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获得“一种辅助睡眠的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专利授权。可实现终端在检测到用户失眠时,自动发射与该用户的脑电波相似的超声波,以引导用户进入睡眠状态,避免用户与终端进行交互而不易进入睡眠状态的情况发生。

近日,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珠海联云科技有限公司公布专利,可根据用户的身体健康数据,确定与其匹配的允许使用的第一睡姿、允许使用但禁止超过第一时长的第二睡姿,以及禁止使用的第三睡姿。

同时,多家相关企业正在上市的进程中。成都趣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创业板提交注册阶段;床垫企业慕思健康睡眠股份有限公司已办理了辅导备案登记,冲刺IPO上市。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6期)


 

2022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6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