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会师“万亿GDP俱乐部”后,挑战才刚开始

东莞佛山竞争“广东第三城”

佛莞的新使命、新课题

《中国经济周刊》 见习记者  伍素文丨广州报道

2022年伊始,东莞正式成为全国第24座GDP破万亿城市,也是全国第15座“双万”城市(编者注:GDP超过万亿元,常住人口超过千万人)。相比于去年9650亿元GDP的临门一脚,如今轻轻一跨,总算是圆梦了。

如今,东莞与佛山终于在经济体量上站在同一起跑线,广东第三城之争再次引发关注。大部分观点认为,尽管佛山目前尚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未来10年,未必不会让位于东莞。

作为广深之外的另一对双子星,佛莞较量的激烈程度不比广深低。近期两者的同框还不少:双双被提为省级经济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新的身份,意味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拥有多个同类标签的佛山、东莞,狭路相逢又惺惺相惜。

在受访专家看来,佛山民营经济“家底”厚实但仍困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里,东莞新经济崛起但不得不面临营商成本提高等考验。广东制造业双雄所面临的问题,表明广东转型升级仍任重道远。

p92-2

 

p92-1

 

佛莞竞逐较量这些年

由于地理位置相连,佛山、东莞的崛起与广深有着很大的关系。“广佛同城”已启动12年,东莞处于广深之间,被纳入“深圳都市圈”。双方以制造业立市,又与两位老大哥水乳交融。

改革开放以来,佛山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门类齐全、配套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工业占比近六成。佛山的民营经济力量雄厚,走出了美的、格兰仕、志高、海天等一大批家喻户晓的本土企业。

“佛山的民营企业与东莞还是有些区别的,东莞主要是贴牌生产、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而佛山很多是本土民营企业老板自己一手贴牌生产,一手在国内打开市场的,由此培养出了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研究员丁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一直以来,佛山经济都保持较为平稳的发展。从过去20年的数据来看,佛山GDP一向跑在东莞前头,稳坐“广东第三城”多年。2000—2011年,佛山的GDP每年增速基本保持在两位数,近年来虽有所放缓,但还是在2019年破了万亿GDP大关。

相比起来,东莞的“剧本”就比较励志了。在经济总量上,东莞始终在佛山之下,但2008年以前,东莞都保持着不输佛山的经济增速,曾一度把差距缩小在200亿元左右。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世界,更加倚重外贸出口的东莞经济遭受重挫,次年增速惨遭腰斩,与佛山的距离再次拉大。经过几年的喘息与重整,东莞积极推进产业转型,2013年经济增速反超佛山,随后几年两者增速趋缓,此消彼长。

“东莞原来体量是很小的,在20多年前和佛山的顺德区、南海区一个体量,现在东莞已经相当于3个南海区了。如果放在二三十年的周期看,东莞的增速远远超过了佛山。”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东莞的转型比佛山要早四五年,现在已经开始收获转型的一些成果。除了 GDP没有超过佛山,常住人口、税收、进出口总额都已超过。佛山的转型慢一拍,所以这几年它的速度有所下降。” 孙不熟说。

竞争之外,佛莞两地在2017年曾提出过全方位深化合作。时任佛山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朱伟曾表示,东莞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走在佛山前面,值得佛山好好学习。时任东莞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梁维东也指出,佛山在扶持实体经济、高端人才引进、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都值得东莞学习借鉴。

广东第三城终将易主?

在广东省内,广深两个一线城市稳居第一阵营,佛莞是公认的第二阵营。排在第5位的惠州,2020年GDP与东莞差距在5000亿元左右,出现明显断档。

还有人看好东莞的发展前景,甚至认为它有成为下一个深圳的潜能。在他们看来,这主要体现在其人口优势和产业结构上。

《2021年广东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末东莞常住人口为1048.36万人,户籍迁移人口数为98158人,其中省外净迁入66425人。据《广东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东莞15~59岁人口占总人口数量超八成,佛山则超七成。

相比之下,东莞人更多,人口结构更年轻,对省外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强。佛山则是户籍人口数更多,对省内人才吸引力更强。

在产业发展上,东莞虽然以“世界工厂”著称,但早期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创新能力薄弱。为了推进产业高端化,近年来东莞出台了一系列规划,重点布局电子信息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半导体等新兴产业,传统的纺织服装、皮革、家具等产业也同步升级。

制造业企业“多而不强”是东莞的短板之一,如今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加之作为成本价格洼地承接了深圳产业和科技溢出效应,东莞吸引了华为、OPPO、VIVO、大疆、紫光集团等大企业聚集。

再看佛山。这里诞生了许多实力本土企业,有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市值超2万亿元。机械装备、家电家具、陶瓷建材、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大力布局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是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从2021年两地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来看,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佛山预计达到7100家,东莞预计达7387家;在研发投入方面,佛山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1%,东莞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达 3.54%,全省排名第二。

对于两者的优势比较,丁力总结道:“东莞的产业结构要优于佛山,但佛山在完整的供应链体系打造上则超过东莞。”

同时,他也指出两地发展的一些症结。“佛山现在在产业转型上给人感觉有点闷,要守住第三城位置比较难。佛山未来的希望是传统产业数字化,看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赋能。而东莞靠着深圳捡了个大便宜,深圳的不少高端企业转移到了东莞。但现在深圳本身有‘空心化’的趋势,开始考虑把产业这块补上去。未来可能有一部分企业要回流到深圳,这对东莞也是个考验。”

孙不熟则认为,佛山的土地资源比东莞要多一点,东莞的国土开发面积已接近50%,跟深圳比较接近,土地越来越贵;而佛山的土地开发强度在30%左右,工业用地成本只有东莞的1/2~2/3。此外,佛山还有广州第二机场、广佛地铁,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做得更好,跟广州的联动方面也会超过东莞深圳。“我认为前几年的态势确实东莞会跑得更快,但未来几年胜负仍未可知。”

佛莞的新使命、新课题

2021年12月20日发布的《广东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 (下称《规划》)中,广东首次新增佛山、东莞两个省级经济中心城市。

《规划》提出,推动佛山、东莞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合作、融合发展,成为引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持东莞、佛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珠三角乃至全国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探索经验。

由此来看,如何建设好省级经济中心,这个课题并不好答。它对内要统筹优化自身经济发展,在大湾区形成示范引领,对外要联动融合周边地区,推动广东全省协调发展。

孙不熟分析,佛山应该会对中山、肇庆、云浮有一定的带动效应,东莞对河源、惠州、汕尾可能有一定的产业辐射效应。但更主要的任务是继续做大优势,继续做大做强,起到示范引领支撑的作用。

公开信息显示,这些年来,佛山与西翼城市的往来比起东莞跟东翼城市的往来更加紧密。比如,中山提出加强与顺德深度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万亿级智能家电产业集群,美的、格兰仕等一批佛山企业也在中山有布局;佛山对口帮扶云浮,提出“云浮所需,佛山所能”,联系自然更多;在更早之前,江门与佛山也提出“江佛一家”的说法,签署一体化合作意向协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丁力解释道,这与佛山的供应链、内生性发展模式等原因有关。“过去由于一江之隔,从珠江东岸到西岸比较辛苦,佛山人只能自己办工厂、主动走出去争取订单,不像东莞离得近,订单由人家送上门来。这就导致了很有意思的结果——在今天,佛山供应链的完善程度要超过东莞,佛山企业对下游的关联带动作用就比较明显。比如说美的有很多的配套企业,可以开在佛山,也可以在江门、中山,甚至在肇庆、清远。而东莞相对来说供应链比较短,带动能力就不那么强。”

如何扮演好省级经济中心这个角色,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

“对东莞来讲是一个比较痛苦的事情。” 丁力认为,从理论上来讲,中心城市是在工业化发展到较高水平基础上,通过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东莞工业化的初期使命还没有完成。

佛山虽然与周边联系更多,但挑战也不小。丁力分析称:“佛山跟东莞刚好相反,它有完整的供应链,现在的问题是困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走不上去。佛山跟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雷同的,这样可能更多是一种竞争关系。只有当它走到了自己能干而周边地区不能干的高度的时候,佛山的中心城市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才会开始显现出来。”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2期)


 

2022年第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