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消费城市|成渝如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

莫远明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优势十分显著。当地进行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实质上也是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地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已经高度契合。”

2022年第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2022年第2期《中国经济周刊》封面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石青川 | 重庆、成都报道

1月12日,四川省统计局与重庆市统计局联合攻关科研项目《成渝地区双核经济辐射能力研究》正式发布,研究结果显示,成渝双核的经济规模、发展质量和社会发展情况等,都呈现出较强经济辐射能力,特别是在消费和对外开放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借着短视频与自媒体流量红利,成渝两城顺势成为近几年炙手可热的“网红”城市。随着西部双子星城市的崛起,国际消费中心的概念也逐步成型,但目前来看成渝地区与中国另外3个经济增长极之间仍存在差距,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的道路上,成渝地区该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

p37

重庆消费市场短板明显

我国自2019年提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以来,各地一直热潮涌动,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等在内近20个城市,明确规划了相关目标和行动。2021年7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一时间,网上掀起大量争论,而关于重庆的焦点则在于重庆是否能担得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任。

为何会有这样的争论?根据重庆统计局数据显示,重庆2021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93万元,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与上海。

但实际上,重庆较高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较大的人口基数,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前十的城市中,重庆常住人口达3205.4万,是人口最多的城市。而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来看,重庆只能排在全国第18位,在GDP前十城市中倒数第一。

而在很多人眼中,重庆的商业活跃程度也不高。

以商业活跃度中最有代表性的首店经济为例,2020年,成都、武汉分别引入各类首店数量为386家、151家,而同期重庆只有91家;在规格方面,2020年,重庆引入全国首店和西南首店分别为7家、26家。相比之下,同期成都引进全国首店、西部首店、西南首店分别为29家、9家和124家。

从旅游角度来看,作为网红城市,近年来重庆的旅游人气十分兴旺。数据显示,2019年,重庆接待境内外游客6.57亿人次,但尴尬的是,根据重庆市旅游局2019年数据计算,重庆人均旅游消费仅有727元。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重庆的旅游消费市场存在只看不买、过境游等短板,需要思考如何打造更受欢迎的商品以及满足更多元化与差异化的消费市场。

p38

成都对重庆消费市场起带动作用

成都虽然不是首批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重庆、成都塑造城市特色消费品牌,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都也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的一块拼图,并且从数据上来看,成都的消费市场情况略好于重庆。

尽管成都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在重庆之后,但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名却比重庆高一位,而这主要在于商业活跃度。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成都的消费市场着力于一个“新”字。

从首店经济方面可以看出端倪。根据上海中商数据和成都零售商协会联合发布的《成都首入品牌研究(2021半年度)》显示,2021年1—7月,落户成都的各类首店已达410家,仅次于上海、北京,领跑新一线城市,且增速超过京沪。除此之外,成都也在不断培育本土品牌,据成都零售商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大力推介“成都品牌”形象与内涵,2021年上半年成都创新品牌孵化中心已发布品牌117个,涵盖国潮、时尚、体验、服务等各大门类。

莫远明认为,成都在消费领域确实强于重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阶段成都是在帮带重庆,不仅吸引外地游客来成都,也在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整体消费市场。

p39

成渝消费要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

莫远明表示,若要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成渝两地都还没有达到标准。但将重庆列为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5个试点之一,是顶层设计的考虑。

重庆市商务委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透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国家战略,成渝双核城市的国际影响力、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有利于充分叠加自贸试验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际战略任务带来的国家级发展政策红利,探索更具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开放发展经济体制。

差异化是成渝两城在消费领域需要考虑的重点。莫远明分析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市场在战略规划完备的前提下,需要推动通道平台建设与区域间协同创新,例如强化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动,注重创新元素。但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与京津冀、长三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化发展。

成渝两城差异化路线该如何发挥优势形成马太效应?

重庆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县乡消费、挖掘特色文化、发展农村物流等字眼被不断提及。

而从数据上也可按图索骥,重庆市商务委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2021年1—11月,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746.6亿元,同比增长20.3%,高出全国6.6个百分点;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0936.14亿元,同比增长19.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10.49亿元,同比增长25.3%。成都1—11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62.0亿元,同比增长14.9%,两年平均增长5.5%,实现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015.2亿元,同比增长14.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46.8亿元,增长28.0%。

很明显看出,成渝两城的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不仅高于总额增长率,且远高于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加之巴蜀文化是农耕文化的一种,在打造本地品牌上,乡村消费品具有先天文化优势。

成都市香投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其参与投资建设的新都天府沸腾特色小镇项目与“三河理想村”项目在带动消费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三河理想村”项目通过“农业+足球+音乐”融合发展,帮助村集体收入从2013年的7500元增长至2019年的28.3万元,6年时间涨了36倍多。

莫远明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优势十分显著。当地进行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实质上也是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地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已经高度契合。”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2年第2期)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