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原创 > 正文

疫情对消费影响较大,学者建议给予疫情暴发地区经济补偿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王红茹 |北京报道

进入2022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来自哪里?

1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促进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2021年,我国消费活力充沛,消费升级势头不减。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8%,比上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源。

但是,多地疫情散发对消费市场冲击较大。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速为3.9%。而在2012—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4%。

2021年末,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下降已初露端倪。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9%,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2021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7%,环比下降0.18%。

疫情之下,如何更好地促进消费,成为2022年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命题。

972ba665609d0ca1a0e25350c217221

疫情对消费增长影响较大

岁末年初,陕西省西安市,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等地再遭新冠肺炎疫情袭扰,多个地区及行业再次按下“暂停键”。

新一轮疫情来袭,让许昌市民王洪宝有点措手不及。从1月2日禹州市在核酸检测中发现2名无症状感染者,到1月16日,他几乎没怎么出门。

禹州属于县级市,由许昌代管,两者距离约38.3公里,超近的距离让许昌及下辖的禹州、长葛、鄢陵、襄县等全部封城,受影响最大的是接触性较强的餐厅、宾馆等服务性行业。

“快过年了,很多东西都没来得及购买。我们这里从1月5日开始,政府下发通知让市民都待在家里尽量不外出,餐厅、宾馆、商场(除了生活超市还开着)等几乎都关停了,街上也没什么人。我有好些天没出小区了,物业给每家一个出门证,3天让出一次门买一些蔬菜和生活用品。”王洪宝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天天待在家里就知道什么最受影响了,谁去消费?去哪儿消费?” 王洪宝感慨道。

这不难理解。某些地区一旦暴发疫情,为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居民出行必将受到限制。随着人员流动性减少,服务类消费必将受到冲击。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副院长厉克奥博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从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3.9%来看,其增速与疫情之前相比是腰斩的。疫情之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的增速基本保持在8%~10%。”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看来,我国消费走弱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了,截至目前各个行业恢复得并不均衡。

“有一些行业,比如餐饮住宿、酒店宾馆、旅游等,受疫情时不时散发的影响依然非常大。截至目前,我国的消费需求并没有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这是大家比较担忧的。”冯俏彬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中低收入者受疫情影响较大

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税收收入154310亿元,同比下降2.3%。

虽然税收收入下降,但是个税等收入却逆势增长。财政部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等税收收入增幅较大。其中,个人所得税收入11568亿元,同比增长11.4%。

厉克奥博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了个税上涨的原因,“自疫情暴发以来,我国个人所得税快速增长,没有一个月是负数,也是唯一的‘红’税。中国缴纳个税的多是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工作的高管和职工,工作相对稳定,收入也比较高”。

相关数据印证了厉克奥博的上述观点。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表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9》披露了中国各个收入水平人数占比数据,中国社会目前90%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62%的人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月收入过万的只有7110万人,仅占比约5%。这意味着我国只有约10%的居民月收入高于免征额5000元,而月收入不足5000元的群体占到了总人口的九成左右。

那么,对于占总人口九成的5000元个税免征额之下的收入群体,该如何提升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水平?

厉克奥博建议:“西安和河南等诸多城市封城,为全国人民作出了贡献,建议给这些疫情暴发地区以一定的经济补偿,要补偿到个人,这样可以更好地提振消费。”

精准防疫,尽可能减少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

服务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吸纳就业的能力优于其他产业。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46.3%,吸纳的就业人口是第二产业的1.68倍,是第一产业的1.77倍。2019年我国服务业就业占比达到47.4%,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渠道。

厉克奥博提出,应完善疫情对于消费影响的考核,“建议地方政府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建立起防疫对服务业产生影响的考核标准体系,目的是不影响消费。”

在防疫防控上,我国已经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从刚开始封一座城,到后来封一个区(县、市),再到封一个街道、一个小区,目前上海市能精准到只封一座楼的某个单元。

“我国的疫情防控已经越来越精准。接下来需要更精准一些,地方切记不能层层加码。疫情防控越精准,对消费的影响越小。”厉克奥博说。

消费已成中国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近10年来,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体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2021年8月23日在国新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规模上看,2012—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6万亿元增长到39.2万亿元,大概年均增长8.4%。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

除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迅猛,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进一步上升。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2—2018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从244852亿元增长到469575亿元,年均增长7.9%,高出GDP年均增速0.9个百分点,高出第二产业1.3个百分点。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6年提高了6.7个百分点,2015年超过50%,2018年达到52.2%,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

近两年,服务业发展依然行驶在“快车道”。2019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3.9%,2020年这一比值达54.5%。

回顾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经济结构从投资和出口驱动转向更多以消费驱动。公开数据显示,2013—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消费取代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

但是,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60%的平均贡献率,和发达经济体70%、80%的水平相比,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冯俏彬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当务之急是完善消费政策,改进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以及开拓更多的消费增长点。”

促消费政策不断加码

近期,中央多次提及促进和扩大消费。

2021年12月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步入2022年,1月10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强调:“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有针对性扩大最终消费和有效投资。”

中央近期屡次提及“消费”,背后有何深意?

“我理解主要原因是消费受疫情影响增速放缓。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两年平均增长3.9%来看,消费落后于经济增长,消费增速面临比较大的压力。中央积极布局各项促消费政策,以稳定消费支出,也在情理之中。”厉克奥博说。

面对当前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的挑战,近期,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多部门密集部署促消费举措。

1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提出10个方面的工作举措,以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

这10个方面的工作举措:一是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满足居民节日消费需求;二是打造线上节庆消费提质升级版;三是有效拓展县域乡村消费;四是乘势而上扩大居民冰雪消费;五是大力提升文旅休闲服务供给;六是进一步激发智慧零售新活力;七是积极发展绿色消费;八是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九是落实好中小微企业纾困政策;十是全力保障困难群众等群体基本生活消费。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宁吉喆近日表示,制约消费和投资的因素较多,国内需求依然不足。他强调,2022年,必须充分挖掘国内需求潜力,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1月10日,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中国消费者协会等部门共同开启了“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这既是春节保供应促消费的具体举措,也是顺应群众消费需求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着力点。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2022年,要创新方式、开拓思路,推出更多新招、实招,增强消费信心,激发消费活力。同时,要落实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补齐城乡流通短板,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升级。

随着有关部门2022年促消费整体安排启动,促消费的重点领域也逐渐明晰。

宁吉喆提出,2022年在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方面,要推动汽车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巩固和扩大基础性消费、升级类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培育壮大智慧零售、数字文化、智慧旅游等消费新业态。

商务部提出,将提升传统消费能级、加快新型消费发展作为重点,要补齐城乡流通短板,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促进消费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冯俏彬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说,2022年的工作基调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中央明确要求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要出台一些有利于稳增长、稳消费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一定程度上能够稳住消费回暖势头。

学者看好2022年消费增速

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相继出台并逐步落地,2022年的消费增速将达到多少引发关注。

冯俏彬预计将增长5%左右,“5%目标已经很低了,这也是必须要稳住的。我们要按照5%左右这个目标去努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预计消费增速将保持在6%左右,理由是:虽然疫情使传统消费型服务业受到影响,但是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国家统计局1月17日发布的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7.2%、12.1%;此外,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8%、18.8%。该学者认为这些发展情况足以支撑2022年实现6%左右的消费增长。

厉克奥博的估计更为乐观,2022年消费增速将保持在6%~7%,主要源于以下3个方面:首先疫情防控今年会比去年做得更好,“因为冬奥会之后,尤其到了夏天,病毒传播相对减少,有利于消费恢复。”

其次是产业链将有较大改善。“尤其是2021年制约我国汽车消费的因素,比如芯片问题能够一定程度得到缓解。”

最后是前两年被压抑的衣物住房出行等可选消费,2022年需求有望稳定并恢复正常,“这也将进一步促使消费增加”。

责编:姚坤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